紅隼反裝甲火箭
紅隼反甲火箭(Kestrel anti-armor rocket),又稱「紅隼火箭彈」,是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製造,提供給陸軍換裝新式的反坦克武器,計畫取代服役超過35年的國造66火箭彈。 沿革中華民國陸軍的APILAS、AT4、SMAW由於體積和重量不利於機動作戰,較大的發射尾焰不但容易遭敵方察覺,也影響到巷戰環境下的使用安全,而輕型的國造66火箭彈已超過使用年限,嚴重影響「灘岸機動阻絕、城鎮作戰」反裝甲戰力,為有效強化陸軍反裝甲戰具與戰力,中科院歷經兩年的研發測試及環境測試,已順利完成關鍵技術突破(含氣動力、外彈道、錐孔效應及射瞄系統)。 初期型2009年中科院在台北航太展展示新型反甲火箭開發雛形,該火箭彈外型似美製M72A4火箭彈,採用成型裝藥,彈體約1.6公斤,射程超過300公尺,具有貫穿300公厘軋壓均質裝甲以上之穿甲能力,也可對普通掩體造成傷害;基本威力等同M72A4火箭彈。 設計上和M72、AT4一樣採拋棄式射擊,打完就丟、不必裝填,沒有被敵軍撿拾使用的問題,還增加單兵在戰場上的生存率,而裝填式的RPG-7和SMAW雖然可以選擇多種彈頭,但重量和體積較拋棄式大,也會在部隊中佔掉發射和裝填的人員編制,不像拋棄式可以由一般步兵擔任發射手,瞄具采用模块化设计,依照戰場環境改變瞄具組裝。儲放採用真空包裝,以利長期儲存及運輸安全。 精進型2011年紅隼反甲火箭再度在台北航太展展示,此時外型與2009年展出版本已截然不同;中科院重新設計拋棄式發射管外型,發射管下方並設計有折疊握把及肩靠固定片、發射器上方裝有戰術軌道,可供拆卸式的簡易瞄準具與夜視鏡使用,後端並裝有喇叭開口,可將筒後噴火紅區,控制在15公尺內。改良後的反甲火箭原型聲稱可控制在5公斤以內,且在惡劣環境之下不影響反裝甲火箭的性能和操作。發射前須將握把前端的小拉柄進行上膛,再進行瞄準目標後按下紅色保險鈕,即可射擊。紅隼反甲火箭在2011年後曾少量生產提供中華民國陸軍與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測評,海軍陸戰隊的紅隼反甲火箭曾在2013年11月初的聯勇操演進行實兵測評。 2013年台北航太展展示時,除了2011年展示的反甲彈頭外,增加了另一型可選配的彈種,中科院稱其為攻堅彈頭,開發代號堅隼專案。據中科院的系列介紹影片,其可穿透400公厘低碳鋼,全彈最大射程超過1200公尺,可貫穿30公分的軋壓均質裝甲(RHA)、30公分厚的磚牆或20公分厚之鋼筋強化混凝土,表面破壞直徑達70~90公分,具400公尺以上之有效射程,系統性能媲美美現製反裝甲火箭,還可用於反恐與城巷戰。 紅隼火箭彈自105年到113年11月共射擊1089發,不發彈情況有2發,可靠度達99.8%[2]。 紅隼二型2024年新研發之新型反裝甲火箭彈,目標輕量化並降至4公斤以下,同時改採「軟發射」方式,增加可預估打擊目標速度、距離的預測瞄準線(Predicted Line of Sight, PLOS),提高單兵射擊效率。另外其貫穿軋壓均質裝甲(RHA)深度已達50公分以上,可以對重型戰車造成威脅[3][4]。 採購
規格
可靠性測試通過以下測試,符合美軍MIL-STD-810G標準
使用國參考文獻
參閱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