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士提反書院
聖士提反書院(英語:St Stephen's College)是一所座落於香港香港島赤柱半島的基督教寄宿直資六年制中學,由英國海外傳道會於1903年創辦,目前由香港聖公會營運。其附屬小學為毗鄰校舍南部的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其校園前身為赤柱舊軍營,面積達四十公頃,為全港佔地最大的中學。 聖士提反書院內多座建築被評為歷史建築,當中於1903年建成的書院大樓更獲評為法定古蹟。該校為全港首所設有文物徑的中學,並由學生擔任導賞員,向訪客介紹學校的歷史及建築。日佔時期期間,聖士提反書院被日軍強攻,並發生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後被徵用作囚禁部分同盟國平民之用,為當時赤柱拘留營的一部分。 除上述用途外,書院內的小教堂亦為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赤柱聖士提反教堂所使用。 歷史創校伊始1901年,本港紳商及社會領袖,包括何啟、曹善允等向港督提出仿效英國公學模式建立書院,以基督教義辦學,讓他們的子弟及其他華人學子入讀,該建議得到當時香港聖公會領袖霍約瑟會督及班為蘭會吏長的支持。當時的書院由英國海外傳道會管理。[1] 創校之初,校舍位於香港島西角般咸道5號的波氏庭院,毗鄰英皇書院,當時的房租為200元,並只有5名教師和6名學生。當時全港僅有五所中學,而聖士提反書院則為其中之一。[2]
遷校赤柱1923年,由於波氏庭院的租權為商人所購得,故遷入香港大學對面的禮賢會及毗鄰聖士提反堂的傳道設施中辦學,但由於校舍不敷使用,因此向香港大學借用部分課室。[2] 1928年,書院遷往赤柱現址,當時的赤柱為荒蕪之地,僅有兩三百人居住。學校校舍於1928年4月27日興建,奠基典禮由香港總督金文泰爵士主持。[3]學校校舍於1930年3月落成。1931年,科學樓竣工,並由時任代理港督修頓司憲主持揭幕典禮。自此,書院獲得永久校址,並開始安定下來。[2]
1938年,在教師譚長
日佔時期![]() 1941年,日軍南侵香港,香港亦於12月8日宣告淪陷。12月25日期間,日軍150至200人的部隊攻入校園,不顧人道公義,闖進醫院(書院大樓),刺死數十名在內養傷的香港守軍,虐殺及姦殺大部分醫護人員及教職員,當中被殺者包括堅持留校保護留校宿生的中文科主任譚長 戰爭期間,書院外籍教師靳約翰老師 (John A. Gaunt) 及翟阿瑟老師 (Arthur E. Job) 加入香港義勇軍以抵抗日本入侵。前者於港島戰役中喪命,估計被埋於柏架山某處,後者則於深水埗戰俘集中營中逝世,遺體葬於校園後方的赤柱軍人墳場。[2][4] 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由於日佔期間設備遭破壞,如傢俱、地板等遭被囚者拆卸作燃料之用,故損壞不堪,圖書、儀器等亦散失殆盡,需港幣40萬元作復修,無法復課。有見及此,時任校長馬田牧師決定暫時離開赤柱校園,並由政府借用書院作警察訓練學校之用,修葺建築,添置設備,後於1947年復課。[4][5] 戰後發展1963年11月6日,教學大樓落成,並由時任教育司簡乃傑伉儷剪綵。伍華紀念堂亦於1970年2月建成,該禮堂由著名建築師兼校友伍華、家長及其他校友捐款興建。[2] 隨著現代社會男女同校教育 (Co-education) 逐漸普及,加上六七暴動導致政局不穩,海外留學生逐漸流失,書院於1968年9月改制為男女校,藉此使同學注重社交儀態與養成自我批判之精神。[2]當時的女生宿舍為今日的北屋,男女比例為約10比1。[4] 1970年代起,聖士提反書院面臨重大改變,如為提高學生數量,於1970年9月改制為政府津貼學校,終結其「貴族學校」時期。[4] 1974年7月,首位華人校長葉敬平先生接掌書院,任內重建位於黃麻角道旁的大球場,由校友鄧肇堅捐款興建,並以其名命名為鄧肇堅運動場,該運動場於1975年11月28日開幕。[2] 葉任內亦舉行「聖士提反書院鑽禧行」活動,為興建新的綜合大樓籌款。此外,鄧肇堅爵士、何添先生、李嘉誠先生、包玉剛爵士及馬田牧師亦慷慨捐贈,使得新的大樓(科藝樓)於1980年11月14日正式落成。 1984年,聖士提反小學正名為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 21世紀發展2008年,書院從津貼學校轉為直接資助計劃中學,並積極籌備開設國際文憑 (IB) 課程,後於2015年正式開設IB課程,有助學生與國際接軌。[6] ![]() 在保育歷史方面,書院於2008年12月18日開設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成為本港唯一擁有校內文物徑的中學,並開放予公眾申請導覽服務及參觀。學校擁有過百件文物,見證着香港的發展與戰爭史,甚具歷史價值。書院為訓練學生領導才能,安排學生導賞員主導導賞團,帶領訪客參觀學校。[7] 2012年,書院斥資300萬興建新文物館,以保存二戰為主的書院歷史文物。[8]同年,新宿舍落成,並以其飽覽赤柱灣的海景聞名。[9] 2022年9月,斥資3億港幣的新綜合大樓開幕,名為尚善樓,裡面設有可容納1200人的大禮堂、健身室、黑盒劇場、活動室及課室等多種設施。[10] 組織架構校董會
歷任校長及舍監聖士提反書院由創校至今,一直是一所寄宿學校,故此校長亦兼任舍監。
學校組織聖士提反書院為了令學生在比賽中培養出學生的群體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把學生共分為六社,每位學生於入學時都被隨機編入六社其中一社。[11]部分社名的來源乃為紀念歷任校長而設定:
課程與教學聖士提反書院於2015年增設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IB),學生可視乎成績或其意向選擇就讀IB課程或中學文憑試課程。[12] 校園聖士提反書院校園佔地甚廣,爲全港最大的中學[13],擁有多座歷史悠久的樓宇及設施。[14] 主要建築物有:
文物徑書院於2008年12月18日開設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成為本港首間擁有校內文物徑的中學,並開放予公眾申請導覽服務及參觀。 刊物聖士提反書院出版了多種不同的刊物,包括:
小學部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是書院的附屬小學,位於南區赤柱黃麻角道。 公開考試佳績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聖士提反書院是產生最多會考「10A狀元」及文憑試「7科5**狀元」(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的學校之一。截至2024年,共有2位,其中1位會考「10A狀元」及1位文憑試「7科5**狀元」,排名全港第23。[19][20]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截至2024年(第39屆),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共出產1名香港傑出學生。[21][22] 爭議學生騷擾及毆打獄卒1947年10月3日,一名來自重慶,剛剛轉學至書院的學生與其他學生組成團伙,騷擾赤柱村商戶及居民,甚至毆打附近赤柱監獄的葡籍獄卒,後經獄方、警方與校方交涉後,事件得到平息。[23] 附小200萬定額票據爭議2016年,與之毗鄰的附屬小學因推出面額達200萬的定期票據計劃,讓購買人可提名一名學童優先入讀該校小一,該學童將於中六畢業時獲退回面額,但不保證必獲取錄,一度成為社會熱話,不少家長憂學校成為「貴族學校」。[24] 偷拍事件2017年3月28日,校內多間更衣室及課室被發現裝設了偷拍鏡頭,校方於同日報警求助,並透過內聯網電郵向家長強調「絕不姑息容忍偷拍行為」。警方調查後拘捕7名15至16歲男學生,案件交西區重案組接手追查。[25] 影視節目取景聖士提反書院環境優美,是多個廣告、電影、電視節目的拍攝場地。
校友公共事業、政界
商界
專業界
演藝界
體育界
文化及新聞界其他
參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