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監獄圍牆遺蹟
臺北監獄圍牆遺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安區的臺北刑務所圍牆遺址,建材來自臺北府城城牆,今僅存金山南路二段的北牆(中華電信東門服務中心與金杭公園之間)與司法新村(現‧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的南牆,列市定古蹟。 建材來源![]() 1900年到1920年間,日本政府以十餘年拆除臺北府城牆,作為臺北市中心的公家機關使用[1]。其中臺北刑務所(今臺北監獄)是在今金山南路、愛國東路、金華街口築成四面達3公尺高的圍牆,並於北牆建有一座圓形拱門作犯人遺體運屍出口[2]。使用的是長達80公分到1公尺、寬及高度各26公分的石塊[1]。石材大部分來自內湖北勢湖一帶,少數來自北投唭哩岸質地脆弱、以手接觸會有岩屑掉落的唭哩岸石[3]。 文資維護1963年3月10日,臺北監獄受刑人遷往龜山新監[4]。1971年2月16日,台北市政府工務會報決定將金山街(今金山南路二段)再拓寬,以改善此一地區交通,並由高玉樹市長同時指示工務局將其路上的圍牆拆除[5]。因此臺北監獄舊牆只剩三分之一左右,分別是緊鄰電信總局(今中華電信)、長約90公尺的北牆,與郵政總局(今中華郵政)、長約200公尺長、高度已遭削減成2公尺的南牆[2]。 1997年9月22日下午,台北市長陳水扁在台北市民政局局長李逸洋、古蹟專家李乾朗陪同下,前往臺北監獄舊牆,當場指示列為紀念性建築妥善保存[3]。10月3日上午,李逸洋帶領李乾朗、閻亞寧、米復國、曹奮平、吳光庭組成的評鑑小組前往臺北監獄舊牆調查[6]。11月19日,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古蹟鑑定審查會,決議將台北監獄圍牆北牆列為市定古蹟[7]。1998年3月10日,市政會議通過[8]。南牆則是直到2013年6月25日,由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決議指定列為古蹟[9]。 紀念活動1945年6月19日清晨6點15分[10],十四名被日軍俘虜的美國飛行員在台北刑務所以「轟炸平民」的罪名槍決[11],當時距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僅剩五十七天[10]。殘存的監獄圍牆,日後被比喻是哭牆[12]。 ![]()
2005年6月19日,美國父親節,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於台北監獄圍牆邊舉行紀念活動,在蘇格蘭風笛悲壯的樂音下進行,會長何麥克、查理斯‧派克等家屬代表、美國二戰退伍老兵、協會志工等沿著斑剝長滿青苔的牆邊追思、朗誦詩文、祈禱[10]。2015年6月20日,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再度來到金山南路二段44巷的北牆追悼,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酈英傑、英國駐台代表胡克定、外交部禮賓處長曾瑞利參與,澳洲代表處、空軍司令部也派員參加[11]。 2020年10月10日,到臺灣多年的韓國人、修平科技大學副教授金尚浩,與妻子特別前往臺北監獄圍牆遺址憑弔1928年10月10日上午10時在台北刑務所處以絞刑的趙明河[13]。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