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軍 (清朝)
藏军是清朝時存在于西藏地區的陆军,受清朝與西藏噶厦政府领导。 历史1720-1792年![]() 衛藏原來没有正规军队,有事临时征调,[1]不仅缺乏作战能力,并且骚扰人民,为害很大。準噶爾被逐出西藏後,頗羅鼐於拉薩北郊興建了扎什營城,裝備操練了由騎兵1萬人、步兵1.5萬人組成的藏軍。自此,西藏有了一支乘騎、兵械較齊備,且訓練有素的職業常備軍,於西藏通往準噶爾部各條道路上「嚴設卡倫,準噶爾自是不敢窺藏」。此部隊不駐在拉薩附近,因此沒有參與1750年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西藏善後章程》雖未解散此部隊,但改組後的噶廈並不如頗羅鼐支持它,因此戰力下降,在後來廓爾喀入侵時表露無遺。[2][3]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两次廓尔喀人入侵,藏军都是一触即溃。 1793-1846年乾隆57年(1792年),福康安率清军击退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人。福康安给乾隆的奏章中评论藏军:
乾隆采纳了福康安的整顿番兵,组建正规藏军的建议,乾隆58年(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决定在西藏正式编制三千一百六十二名藏军、三千四百五十名清军分驻拉萨、日喀则、江孜、定日。组建的藏军屬於清朝正规军,名义上享受清政府财政全额支付,兵员定额,升迁制度,粮饷待遇必须按照清制定律。但实际上所有军费支出都由噶厦负担。
福康安组建的代本军,一半的军人使用火枪,30%使用弓箭,20%使用刀矛、藤牌,并配备了十四门新式武器“劈山大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間,英国鼓動锡克王国所属查谟土邦的大君古拉卜·辛格於1841年派遣著名的多格拉人(《清实录》卷370称“森巴夷番”)将领左拉瓦爾·辛格(《清实录》称“倭色尔”),在征服了巴尔蒂斯坦后不撤回克什米尔,而是留在了1834年就已征服的拉达克,率领部属5000人及数千巴尔蒂人、达拉克人,侵入西藏,企图征服拉萨。在占领了达坝、噶尔、杂仁等地营寨后,深入藏境12站,1700多华里。噶厦派遣外藏军队1000余人、拉萨及附近士兵300人、民兵1000余人迎战,另有援军500人,藏营所存劈山大炮前运以资攻剿。1841年12月10日在海拔4500米处的一个平原与谢脱拉(Shatra)(《清史稿》卷525称“戴琫”领兵,噶布伦尔等四面夹攻)率领的藏军决战,12月12日全军覆灭,左拉瓦爾·辛格右肩中弹,被藏军长矛刺入胸膛阵亡,仅有25人逃回克什米尔报告这一结局。836名俘虏在拉萨受到了噶厦的良好对待。 1841年11月中旬,由大金川千总阿木穰和瓦寺土舍索诺木文茂、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率领的近千名藏兵,从阿坝出征江浙参加第一次鸦片战争。魏源在《圣武记》中赞“金川兵一可当十”,骁勇善战,善用鸟枪,击人于百步之外,命中率高。 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中国军队攻打英军据守的宁波府城的战斗打响。阿木穰率领四百藏兵为先锋,冲击西门。阿木穰和一百多名藏族士兵在巷战中陣亡。
史学家夏燮在《中西纪事》中说:“四川土司一军首入郡中,其死事尤为惨烈。”[5]3月15日,英军猛攻大宝山营地,镇海总兵朱贵、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等阵亡。慈城群众为纪念抗英烈士,于1843年捐资在大宝山西簏建起一座祠堂,称高节祠,祠中树立武显朱将军庙碑。庙碑和《慈溪县志》记载:“绅士议为大金川土司阿木穰、瓦寺土司喀克哩先于攻复郡城阵亡,忠义气合,可以附祀。” 1846-1912年1846年(道光26年),驻藏大臣琦善改旧制为汉藏分理,駐藏清軍仍由驻藏大臣管辖,但是藏军6个代本3000名士兵改由噶厦政府直接管辖,負責地方治安,清庭事實上放棄了對藏军的管理權。[6] 1888年1月下旬,英国军队从藏锡边境向隆吐山集结。二月,英军和藏军发生零星交火。至3月底,英军损失了百余士兵和1名军官。英军调来大炮等重武器,用密集的炮火逼退藏军,长驱直入,纳塘很快也失守。5月22日,3000多名藏军向盘踞在纳塘的英军营地发动偷袭。清政府驻藏帮办大臣升泰認為隆吐山屬於锡金,要求藏军停止对阵英军。9月英军发动了捻那、都纳之战。升泰同英国人议和,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 编制藏军編制的最大單位稱为“玛噶”,字意为“兵营”、“营房”,相当于团。“玛噶”最大者1500人,稍大者1000人,多数为500人。开始只有十个团,按藏文三十个字母的顺序,藏军各部分别称为: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了藏军的编制:[7][8]
參見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