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羅馬尼亞戰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蘇聯境內的羅馬尼亞戰俘數量相當可觀。在1944年羅馬尼亞政變(8月23日)後,羅馬尼亞從軸心國轉向同盟國,隨後約10萬名羅馬尼亞士兵被紅軍解除武裝並俘虜。在此之前,約有16.5萬名羅馬尼亞士兵被報告為失蹤,其中大部分被認為是戰俘。蘇聯當局通常將戰俘用作各種勞改營的勞工。[1] 历史從1943年底到1944年初,羅馬尼亞戰俘被分配到蘇聯運營的16個生產營地中。他們在幾個營地中佔據多數,例如里亞博沃的75號營(泥炭開採)、秋明州的93號營(林業作業)和斯帕斯基-扎沃德的99號營(煤礦業)。此外,他們也是波塔尼諾的68號營、阿斯別斯特的84號營及别克托夫卡的108號營的重要勞動力。[2]:XXVI 例如,在卡拉干達州的斯帕斯基戰俘營中,有6,740名羅馬尼亞戰俘。[3][4] 斯帕斯基99號營距離卡拉干達約45 km(28 mi),於1941年7月設立,是該地區最大的戰俘營。[3] 第一批羅馬尼亞戰俘(共918人)於1941年9月8日抵達該營。[2]:36 雖然該營最終以德國和日本戰俘為主,但仍有超過8,000名羅馬尼亞戰俘。[5] 在斯帕斯基營中,超過1,100名羅馬尼亞戰俘因惡劣條件而死亡。[5] 部分羅馬尼亞戰俘自願加入蘇聯軍隊,並於1943年10月組成都鐸·弗拉迪米雷斯庫師(指揮官尼古拉·坎布雷亞),但該部隊直到羅馬尼亞投向同盟國後才投入戰鬥。1945年4月,第二支部隊霍里亞、克洛什克和克里尚師(指揮官米哈伊·拉斯克爾)成立,由戰俘和羅馬尼亞共產黨志願者組成,但尚未參戰戰爭便已結束。 根據1946年4月給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報告,在1945年,共有61,662名羅馬尼亞戰俘獲釋並遣返,20,411人參加了羅馬尼亞志願師的組建,約50,000人仍留在蘇聯勞改營。最後一批羅馬尼亞戰俘於1956年獲釋。然而,一些人在回到羅馬尼亞後,又被共產黨政府以「對蘇聯發動戰爭」的罪名逮捕,並送往西蓋特監獄。[5] 纪念2003年9月9日,時任羅馬尼亞總統揚·伊利埃斯庫在斯帕斯基營的墓地為一座花崗岩紀念碑揭幕。[6] 碑文為:「In memoriam,紀念1941年至1950年在哈薩克斯坦中部史達林集中營中逝世的900多名羅馬尼亞戰俘。」[3][7] 參考資料
進一步閱讀![]()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