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地獄海
《衝出地獄海》(英語:Raise the Titanic)是一部於1980年上映的冒險電影,由盧·格瑞德旗下的ITC娛樂公司製作,並由傑瑞·詹姆森執導。劇本由艾瑞克·休斯(Eric Hughes)改編、亞當·甘迺迪撰寫,改編自克莱夫·卡斯勒於197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圍繞一項旨在打撈鐵達尼號的行動,目的是為了回收船上載有對冷戰霸權具有戰略價值的貨物。 本片主演包括贾森·罗巴兹、理查德·喬丹、大衛·謝爾比、安妮·亞契和亚历克·吉尼斯。影片上映後評價褒貶不一,無論評論界或觀眾反應皆見分歧;票房亦告失利,在約3,500萬美元的預算下僅收穫約700萬美元。製片人劉·格雷德日後更評論道:「還不如把整個大西洋放乾來得便宜。」[4][5] 劇情大綱在冷戰期間的蘇聯西伯利亞北部荒野中,一名美國間諜潛入一座積雪覆蓋的廢棄礦場,發現了一具美國陸軍中士的冰封遺體,遺體旁立有一塊木製標記,上面寫著「1912年2月10日」。透過蓋格計數器,他發現該地曾開採出一種虛構的高放射性礦物——拜占合金(Byzanium),這種礦物在核戰爭中可作為極具潛力的能源。隨後,這名間諜被蘇聯士兵發現並遭到追捕,途中中彈。而就在此時,僱傭冒險家兼政府特工德克·皮特(Dirk Pitt)現身,擊斃追兵並救走了間諜,將其送回華盛頓特區。 中央情報局調查後確認,該礦場曾由美方經營,當時開採出的拜占合金原礦預定運回美國。一名叫布魯斯特(Brewster)的美國人負責將礦石裝箱,並運上即將首航的豪華郵輪「鐵達尼號」。1912年4月15日,鐵達尼號沉沒。皮特隨即展開調查,前往拜訪當年在鐵達尼號上擔任船員的約翰·比格羅(John Bigalow),他是最後一位見過布魯斯特的人。比格羅表示,當時他將布魯斯特與那批裝有礦石的木箱一同鎖入保險庫內,數分鐘後船難發生。他憶及布魯斯特生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感謝上帝有南斯比!(Thank God for Southby!)」皮特返回後,提出一項打撈鐵達尼號殘骸的計畫,以期在蘇聯之前尋回拜占合金。他與詹姆斯·桑德克海軍上將(Admiral James Sandecker)一同向總統提出提案,並獲得批准,由皮特主導整項行動。 與此同時,蘇聯外交官安德烈·普雷夫洛夫(Andre Prevlov)得知美方計畫,並將消息洩露給媒體,迫使桑德克召開記者會說明打撈鐵達尼號的原因。當記者質疑是否為了尋找拜占合金時,他選擇不作回應。美國海軍艦隊隨後展開對北大西洋海底的搜尋。在此過程中,一艘潛水器「海星號」(Starfish)因艙室進水導致爆炸解體。其後,殘骸成功定位,打撈專家展開艱鉅的打撈作業。另一艘潛水器「深海探索號」(Deep Quest)則因電池耗盡導致機械臂卡住於船體殘骸上。最終,透過壓縮氣囊與浮力裝置,鏽蝕不堪的鐵達尼號被成功升上海面,並被拖曳至其原定目的地——紐約的乾船塢。美方不惜一切成本,因為這種罕見礦物將成為未來武器系統的能源核心,具備攔截任意來襲導彈的潛力。對此,普雷夫洛夫對美方提出抗議,聲稱該礦物為非法取自蘇聯領土。 當打撈隊伍進入保險庫時,發現了布魯斯特的木乃伊化遺體,卻找不到任何礦石,木箱中全是碎石。眾人意識到關鍵線索藏在布魯斯特的遺言之中。原來,他曾在英格蘭「南斯比」(Southby)安排了一場虛假的安葬儀式,將真正的拜占合金藏於墓地之中,然後再搭乘鐵達尼號返美。最終,美方決定將礦石繼續埋藏於原地,不公諸於世,因為這種力量一旦曝光,將打破維繫東西方和平現狀的戰略平衡。 演員
製作1976年,克莱夫·卡斯勒的小說《打撈鐵達尼號》出版。當年8月,有報導稱製片人羅伯特·沙弗特(Robert Shaftel)取得了該書的電影改編權,[6]但在次月則有消息澄清,版權尚未正式出售。[7] 史丹利·克萊瑪路·格雷德(Lew Grade)表示他閱讀了卡斯勒的小說後產生興趣,認為該作品具備像詹姆士·龐德系列那樣的系列電影潛力。他得知導演斯坦利·克雷默有意執導此片,於是決定購買改編權,並讓克雷默擔任導演與製片人。[8][9]當時克雷默正在為格雷德製作電影《多米諾骨牌》。1976年10月,格雷德以報導中的價格45萬美元取得了改編權。[10] 小說於1976年底問世,並成為暢銷書。[11] 在同年夏季,克雷默曾在美國二百週年舞會上拍攝鏡頭,希望能用於電影之中。[12]1977年1月,克雷默簽署合約擔任導演,電影製片人則為馬文·史塔格(Marvin Starger)。[11] 1977年3月,格雷德透露他還選擇性取得了其他兩部德克·皮特系列小說《冰山》(Iceberg)與《海居者》(The Sea Dweller)的改編權。[13] 在1977年5月的坎城影展上,格雷德正式公布該片,作為ITC娛樂公司即將製作的電影之一,其他作品還包括《巴西來的男孩》、改編自艾利斯泰·麥克林小說的《金門大橋》(The Golden Gate,由傑瑞·詹姆森執導)與描述查尔斯·布朗森早年生活的《1.97美元》($1.97)。[14] 電影進入前期製作,並開始建造鐵達尼號的模型。格雷德表示這些模型的尺寸比原定預期大兩至三倍。[15]這些模型是依據鐵達尼號的實際藍圖製作,在加州Studio City的CBS工作室中心建造,耗資約500萬至600萬美元。[12][16] 1977年12月,格雷德宣布克雷默因創作理念分歧退出項目。克雷默說明分歧包括選角與微縮模型的使用數量:「你可以說我退出的原因之一,是覺得成本可能會超出預算。這樣的結局總讓人有點遺憾。《衝出地獄海》是個巨大的挑戰,包含特殊效果與水下拍攝等激動人心的元素。」[17]克雷默認為電影的預算至少需要1400萬美元,而製作方僅打算以900萬美元完成。[18]他最終獲得50萬美元作為解約費用。[19] 傑瑞·詹姆森1978年5月,傑瑞·詹姆森(Jerry Jameson)接任導演。他原本預定執導《金門》,但該片最終未能實現。格雷德表示此片將成為他所製作中最昂貴的一部,預算達2000萬美元,但不會啟用大明星,並表示:「這部片的主角是船。原本要給演員的錢已全數用於模型製作。它們真是壯觀。」僅模型便耗資500萬美元。[20]詹姆森的《國際機場77》(Airport ’77)的製片人威廉·弗萊伊(William Frye)亦被聘請參與本片。[12]製作成本持續上升至1500萬美元,製作團隊開始尋找一艘可改裝為鐵達尼號外型的船。[21] 劇組認為真實的鐵達尼號若從海底打撈上來,應該會以一個緩慢的傾角浮出水面,然後在水面平穩地浮現。然而北好萊塢的拍攝水槽太淺,會讓模型如火箭般竄出水面,最終決定尋找更大的水槽。劇組於1978年12月馬爾他動工興建水槽,用以拍攝水下場景。格雷德解釋說:「馬爾他是我們唯一能找到既有大型水槽,又符合拍攝環境與地點需求的地方。」>[22] 電影所用的鐵達尼號替身船艦則在希臘雅典尋得。[12] 劇本電影劇本經歷了多次改寫。[23]最初參與編寫的是亞當·甘迺迪(Adam Kennedy),他曾為史丹利·克雷默執導、由路·格雷德出資的《多米諾原則》(The Domino Principle)撰寫劇本。後來又有艾瑞克·休斯(Eric Hughes)、米拉德·考夫曼與阿諾·舒爾曼等編劇接手。不過最終仍由甘迺迪回鍋進行修改,並且獲得最終的唯一署名。[12] 小說家賴瑞·麥可莫特瑞也曾短暫參與劇本撰寫。他對卡斯勒的原作評價極低,形容其「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從深海中打撈一艘大船的操作手冊」,他聲稱自己是參與過劇本創作的約17位編劇之一,也是唯一一位沒有爭取署名的人。[24]美國海軍資訊主任大衛·庫尼(David Cooney)上將曾要求劇本修改,避免片中出現「俄羅斯人比美國人更聰明」的情節。[16] 選角埃利奥特·古尔德曾被提議出演主角,但他拒絕了這個角色,還開玩笑說:「我才不想打撈鐵達尼號,就讓它留在海底吧。」[25]傑森·羅巴茲(Jason Robards)坦言接演本片的動機是「錢,親愛的,就是錢……這部電影裡,我們這些演員都只是襯托特效裝置的附屬品罷了。」[26] 1979年10月,理查·喬丹(Richard Jordan)確定飾演德克·皮特一角。[27]小說原作者克萊夫·卡斯勒也在片中客串,於劇本會議場景中飾演一位記者。[28] 拍攝![]() 電影於1979年10月在CBS影視中心(CBS Studio Center)開拍,截至此時,製作團隊已在水槽與模型上投入約1,500萬美元的成本。[12] 為了重現鐵達尼號的外觀,劇組改裝了一艘老舊的希臘遠洋客輪聖羅莎號,用於拍攝船體的近距離鏡頭,而水下鏡頭則採用了縮尺模型來拍攝。[29]當時對於鐵達尼號是否在沉沒過程中斷裂仍有爭議;本片依照小說的設定,選擇將鐵達尼號完整呈現。然而在1985年,真正的鐵達尼號殘骸被發現,確認其沉沒時已斷裂為兩段,並呈高度腐蝕狀態沉睡於大西洋海底。 為了拍攝鐵達尼號浮上海面的場景,劇組打造了一艘重達10噸、長達50英尺(約15公尺)的縮尺模型[30][31],製作費高達700萬美元。但這艘模型起初過於龐大,無法在現有的水槽中使用。[23]拍攝完成後,這艘縮尺模型就這樣被遺棄在馬爾他地平線水槽(Horizon Tank)旁達30年之久(35°53′36.36″N 14°32′4.41″E / 35.8934333°N 14.5345583°E)。2003年,一場風暴對模型造成了損壞。到2012年時,模型殘骸已被移至靠海的新地點(35°53′37.51″N 14°32′6.13″E / 35.8937528°N 14.5350361°E)。[32] 電影最終場景於英國康沃爾郡聖艾夫斯拍攝,耗時兩天。[33]然而拍攝前一日,當地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風,原定拍攝的教堂被毀,場景只得臨時改至他處。[16]第二攝製組則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進行外景拍攝。[34] 音樂電影配樂由知名作曲家约翰·巴瑞創作,是本片最廣受好評的部分之一。風格延續他前一年為《鐵金剛勇破太空城》所創作的配樂,從充滿冷戰色彩的軍事風格段落,到展現深海神秘感的冷峻低沉旋律,皆被讚譽為貝瑞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 雖然原始錄音母帶已佚失,Silva Screen Records在1999年委託貝瑞的老搭檔、配器師尼克·雷恩(Nic Raine),由布拉格愛樂管弦樂團重新錄製了完整配樂。 發行《衝出地獄海》最終由由新成立的發行公司聯合電影發行公司發行。[35]全球首映於1980年7月30日在波士頓舉行。[1]8月1日於美國90個地點正式上映。[1]上映後刪減了12分鐘片長。[36] 評價《衝出地獄海》在上映後評價褒貶不一,在爛番茄上僅獲得38%的好評率(共8則評論)。[37]原作者克萊夫·卡斯勒對電影成品極為不滿,並拒絕授權後續小說改編權。[38] 2006年,在《撒哈拉》改編失利後,卡斯勒再次控告片方未經其同意修改劇本。[39],本片曾入圍第1屆金酸莓獎的「最差影片」,在介紹該片的影評節目《Utterly Absurd Blockbusters》中,甚至評論道:「原作本身就是個笑話。」 本片製作預算達3,500萬美元,最終僅獲得7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40][1]首週末票房僅 1,615,000美元,共在167間影院播映。[41],此外,角色方面也遭到批評,包含中主角達克·皮特的形象與原作相去甚遠(例如蓄著大鬍子),而在小說系列中佔有重要戲份的阿爾·喬爾迪諾(Al Giordino)更是完全未登場。 出資人路·格雷德事後回憶:「我覺得電影其實還不錯,尤其是鐵達尼號浮上海面,以及皮特走進船上破碎舞廳的場景。」他認為電影票房失敗部分原因在於同期上映的電視電影《S.O.S.鐵達尼號》(由他弟弟主掌的EMI Films發行)。[8]他後來自嘲說:「還不如把整個大西洋給放乾來得便宜。」 《衝出地獄海》與其他同期失利作品一起,最終導致路·格雷德逐漸退出電影業務。[42]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