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 或在
討論頁 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之
中立性 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
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 (2014年3月27日 )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 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农民起事 ,又稱农民起义 、农民战争 ,通常意味着农村或农业人口的暴动,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 1] 农民起事的起因包括农民 抗税 ,反抗社会不平等 、宗教战争 、异族压迫、农奴制 ,要求土地重新分配,或是瘟疫 和饥荒 等。[ 2] 虽然成功的农民起事会推翻旧有的秩序或建制,但它的勝利並不一定意味社會制度有重大變化。
背景
棍棒戰爭 是指16世紀的芬蘭 農民起事,當時芬蘭是瑞典王國 的一部分。1879年阿尔贝特·埃德费尔特 的作品《Poltettu Kylä(被燒毀的村莊)》
農民起事的歷史跨越兩千多年。 多種因素助長了農民起事現象的出現,包括:
年表
農民戰勝
農民戰敗
其它結果(如没有明确结果、停火等)
衝突持續中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史学家认为,中国最早记录的农民暴动可能是国人暴动 (西周 ),其后的大泽乡起义 (造成秦朝 滅亡的間接因素)、赤眉 、绿林军 (造成新朝 滅亡及東漢 復興)、黄巾之乱 (造成東漢滅亡及三國鼎立 的遠因)、黄巢之乱 (間接造成唐朝 滅亡)、钟相 杨幺起义 (北宋南宋交替之時)、红巾军 (造成元朝 滅亡的間接原因)、李自成 (直接造成明朝 滅亡)等等无不是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战争。中国最近一次大规模农民暴动是1850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其中太平天国之乱 所實施之「天朝田畝制度 」有近似於共產主義 的概念,此一制度受到中共官方史學家的正面評價。
中華民國 以後也有重要的农民起事,如1927年的秋收起义 ,参加秋收起义 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部分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義 的原國民革命軍 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其二为湖南省 平江和浏阳的农民武装、鄂南通城和崇阳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 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
在农业时代,土地是决定性生产资本,中国俗语说:「土地是命根子」。中国农民起义最初的动因便是反抗土地兼并 與苛捐杂税 ,另一原因是各种天灾、洪水、大旱等自然灾害使许多原本食不裹腹的人们轉而流亡、聚众。此外,中国历史上也不乏有目标的聚众起义,如黄巾之亂、太平天国等。这些起义往往是由于统治者的暴虐及贪婪造成社会反彈,造成的危害极大,不管那一方都将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推翻与恢復专制的社会演变,催生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以农业社会为核心专制统治,直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生的工业生产取代了农业生产的主導地位。并出现了以商业资本家为代表要求有利于公平交易、自由流通的近代民主社会才正式结束了农民起义这一社会现象。
《水浒传 》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21世紀初,中國各地有上演以農民為主體的群體事件 ,令地方當局與黨政高層相當緊張,不得不動員當地的武警、公安甚至是協調軍區 進行「維穩」措施。
中國歷代史書與中華民國政府對民間起事多以“暴動 ”、“之亂”、“民變 ”等稱謂來表示,費正清 等漢學家 也使用此稱謂[ 82] ;而中国共产党 因為其成立主要依靠工農階層,史觀不同,常稱其為“起義”。如:「黃巾之亂 」稱之為「黃巾起義」;「黃巢之亂 」稱之為「黃巢 起義」;太平天國之亂 稱之為「太平天國 起義」;「南昌起義 」稱之為「南昌起義」,「動員戡亂 」之於「解放戰爭 」。
各時期歷史演進
以下均为被史學家认定「农民起义」的起事:
西周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
秦朝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 ,由平民出身的陳勝 、吳廣 等揭竿起義,試圖推翻秦朝,但被秦朝當時精銳的部隊平定。
秦朝 ,公元前209年-前206年,项羽 、刘邦 起义,继承陳勝、吳廣,推翻秦朝。
新朝 ,公元17年年-23年,赤眉 、绿林军 等興起,形成以漢朝宗室劉秀 為首的東漢復興。
东汉 ,184年,黄巾軍 之亂。
西晋 ,301年-304年,李特 、張昌之亂 。
东晋 ,399年-411年,孫恩盧循之亂 。
南齐 ,485年-486年,唐寓之 之亂。
北魏 ,523年-530年,六镇之亂 。
隋朝 ,611年-624年,隋末民变 。
唐朝 ,875年-884年,黄巢 之亂。
北宋 ,993年-996年,王小波 、李顺 起义。
北宋 ,1119年-1121年,方腊起义 、宋江起义 。
宋朝 ,1130年-1135年,钟相 、杨幺 之乱。
金朝 ,1211年-1218年,红袄军 。
元朝 ,1351年-1368年,紅巾軍 之亂,元末貨幣浮濫發行,中原及揚州地區發生嚴重通貨膨脹。
明朝 ,1627年-1645年(明崇禎18年),李自成 及张献忠 起兵反明,後由山海關守將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平定。
清朝 ,1851年-1864年,[ 83] 太平天国運動 ,由國家科舉考試失敗的洪秀全 召集家鄉友人,綜合傳統信仰與外來傳教士的部分學說,起兵反清。
爭議
史学界对中國“农民起义”的定性和评价一直存在分歧。从领导层来看,「农民起义」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 84] 中国历史上历次民变的主要领导中,农民出身的只佔少數,而且都不是領頭人物,顯示农民難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85] 有學者認為,领袖起来“造反”的目的,不是为农民谋利益,农民參與也不是为反抗地主,甚至是被裹胁“起义”。从结果看,“起义军”所过之处,农民并未获得好处。因此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农民起义很有爭議。[ 84]
普林斯頓大學 歷史系教授余英時 認為,中國史上「农民起义」的領導主體從來不是務正業的農民,而是各式各樣的社會邊緣人。如破六韩拔陵 是游牧胡族、黃巢 是鹽梟、李自成 是作為驛卒的鄉村無賴、洪秀全 是客家民系 籍的不第秀才 。邊緣人在治世難有展佈,但一到亂世便有機會大顯身手。這些人並不代表農民的利益。[ 86]
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 曾作《西江月》词讽刺张献忠的起事:“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 87]
欧洲
欧洲历史上农民起事是农民反抗地主 和农奴 制度,包括1358年法国 的扎克雷起义 ,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 ,1524年-1526年德国农民战争 ,1573年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農民起義 ,和1773年-1775年俄罗斯普加乔夫起义 。
欧洲的农民起事不以推翻國王為目標。 [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 有道詞典:bk:农民起义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Frantisek Graus. The Late Medieval Peasant Wars . 2008-02-05 [2015-03-2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4-03). (英文)
^ Chen Sheng and Wu Guang's Revolt Against Qin . [2014-10-2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9-08).
^ The great revolt of the Egyptians (205–186 BC) . [2015-06-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3).
^ Dio Cassius, Epitome 72
^ Ulrich Theobald. The Yellow Turban Uprising . 2011-06-28 [2014-10-2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5-31).
^ Baldwin, pp. 3–11.
^ Somers, pp. 688–692.
^ Somers, pp. 727–736.
^ Somers, pp. 727–762.
^ Kazhdan 1991 ,第268–269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azhdan1991 (幫助 )
^ Die Nördliche Song-Dynastie . [2015-06-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09-18).
^ Gowers, Bernard. 996 and all that: The Norman peasants' revolt reconsidered. Early Medieval Europe. 2013, 21 : 71–98. doi:10.1111/emed.12010 .
^ Andreev, pp. 221–228.
^ Vahtre, pp. 79–90.
^ Sumption, p. 444.
^ Hall, Toyoda; pp. 28–30.
^ Thomson, pp. 195–297.
^ Hicks, pp. 33–55.
^ Cheetham, p. 218.
^ Rotger, 2011, pp. 26–33.
^ Barros, 2006: O que sabemos dos irmandiño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Štih, Peter. Kmečki upor na slovenskem Koroškem [The Peasant Revolt in Slovene Carinthia]. Vidic, Marko (编). Ilustrirana zgodovina Slovencev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lovenes]. Mladinska knjiga. 2000: 132. ISBN 978-86-11-15664-4 (斯洛文尼亚语) .
^ Berry, pp. 37–44.
^ Otani, pp. 609–612.
^ Der Aufstad des Armen Konrad . Gechichtsverein Kongen. 2013 [2014-10-2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7-16).
^ Dózsa Rebellion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2 October 2014]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10-09).
^ Štih, Peter. Slovenski kmečki upor [The Slovene Peasant Revolt]. Vidic, Marko (编). Ilustrirana zgodovina Slovencev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lovenes]. Mladinska knjiga. 2000: 142. ISBN 978-86-11-15664-4 (斯洛文尼亚语) .
^ Cooke, Vietnamese Confucianization , pp. 289–292.
^ Dacke War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2 October 2014]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10-09).
^ Губеца Матии восстание 1573 .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14-10-2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7-15).
^ Veli Niinimaa. Jaakko Ilkka . [2014-10-2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6-05).
^ Bauernaufstände in Oberösterreich – Einleitung . Verbundes Oberösterreichischer Museen. [2013-08-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28) (德语) .
^ Template:Cite ECCP
^ Murray, Japan , pp. 258–262.
^ Majda, pp. 17–30.
^ Suter, pp. 146–155.
^ Avrich, Paul . Russian Rebels, 1600–1800 .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6: 83–117. ISBN 9780393008364 .
^ Jacek Pędzimąż. Rzeczpospolita Podhalańska 1669/1670 . 2009-05-17 [2015-06-2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4).
^ Forster, Robert. Preconditions of R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1970: 163–181 .
^ Pascu, pp. 534–537.
^ Sächsischer Bauernaufstand 1790 . Bauerkriege. 2011-06-28 [2015-06-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25).
^ Żygulski; Wielecki, p. 49.
^ Kreins, pp. 66–70
^ Daae, pp. 88–90
^ Manna, 2009, pp. 85–96.
^ Jerzy Lukowski; Hubert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07-06: 170 [2013-04-04 ] . ISBN 978-0-521-85332-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7-15).
^ Raun, pp. 45–60.
^ Yeoman, James Michael. The Jerez Uprising . Print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archist Movement in Spain, 1890–1915. Routledge. 2019 [2022-05-31 ] . ISBN 978-1-00-071215-5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7-15) (英语) .
^ Iliffe, pp. 68–176.
^ Bianco, p. 110.
^ Bruce Pannier. Kyrgyzstan: Victims Of 1916 'Urkun' Tragedy Commemorated . 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 . 2006-08-02 [2006-08-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9-30).
^ Battle of Pookottur commemorated . 印度教徒報 (Chennai, India). 2009-08-27 [2015-06-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9-01).
^ Głuszko, pp. 71–79.
^ 68.0 68.1 Bianco, pp. 76–96.
^ Wakabayashi; Brook, p. 110.
^ Majumdar, p. 13.
^ Hyderabad 1948: India's hidden massacre . BBC News. 2013-09-24 [2015-06-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4-10).
^ Ladwig III, Walter C. When the Police are the Problem: The Philippine Constabulary and the Hukbalahap Rebellion (PDF) . www.walterladwig.com. [2018-12-11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07-16).
^ Dokumentarni film o Cazinskoj buni na cazin.NET . Cazin. 2012-05-06 [2014-02-1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5-09).
^ John Young, Peasant Revolution in Ethiopia: The 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1975–19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費正清; 崔瑞德. 王朝权力的崩溃 . 剑桥中国秦汉史. [2014-03-2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25).
^ 1864年天京陷落 ,1872年最後一支太平軍 在貴州黔東 牛塘覆滅
^ 84.0 84.1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 腾讯网. [2015-03-2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1-29).
^ 唐元鹏. 古代农民起义领袖职业调查:只有3人农民出身 . 新周刊 (新华网). 2014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 余英時. 《費正清和中國歷史》. 傅偉勳; 周陽山 (编). 《西方汉学家论中国》 . 正中書局. 1993年: 36–38 [2014-03-27 ] . ISBN 978-957-09-0772-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7-03).
^ 唐晉 (编). 明亡360年祭 李自成是“賊寇”還是“英雄”. 《領導干部大講堂·史鑒卷》 . 國家行政學院. 2008年7月 [2015-07-28 ] . ISBN 9787801406224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