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金馬獎獎項,分為現行獎項及已停辦獎項。[1][2][3][4][5][6][7][8][9]
現行獎項
類別 |
獎項 |
備註
|
影片類
|
最佳劇情片(第一屆起) |
1962年設置。
|
最佳紀錄片(第一屆起)
|
最佳動畫片(第十四屆起) |
1969年設置「最佳卡通片」和「最佳卡通片編導」。 1990年「最佳卡通片」更名為「最佳動畫片」。
|
最佳劇情短片(第三十三屆起) |
1996年設置「最佳創作短片」。 2016年拆分。
|
最佳動畫短片(第五十三屆起)
|
最佳紀錄短片(第五十八屆起) |
2021年由「最佳紀錄片」拆分。
|
個人類
|
最佳導演(第一屆起) |
1962年設置。
|
最佳男主角(第一屆起)
|
最佳女主角(第一屆起)
|
最佳男配角(第一屆起)
|
最佳女配角(第一屆起)
|
最佳新導演(第四十七屆起) |
2010年設置。
|
最佳新演員(第三十七屆起) |
2000年設置。
|
最佳原著劇本(第一屆起) |
1979年由「最佳編劇」拆分。
|
最佳改編劇本(第一屆起)
|
最佳攝影(第一屆起) |
1962年設置 。
|
最佳視覺效果(第三十二屆起) |
1995年設置「最佳視聽科技」獎。 1996年更名為「最佳視覺特效」。 2004年更名。
|
最佳美術設計(第三屆起) |
1965年設置。
|
最佳造型設計(第十八屆起) |
1981年設置「最佳服裝設計」獎。 1990年更名。
|
最佳動作設計(第二十九屆起) |
1992年設置「最佳武術指導」。 1993年更名為「最佳動作指導」。
|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第一屆起) |
1981年「最佳配樂」拆分為「原作音樂」和「改編音樂」。 1990年合併為「最佳電影音樂」。 1997年更名。
|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第一屆起) |
1979年「最佳音樂」拆分為「最佳配樂」與「最佳電影插曲」。 1992年由「最佳電影插曲」更名為「最佳電影歌曲」。 1997年更名。
|
最佳剪輯(第一屆起) |
1962年設置。
|
最佳音效(第一屆起)
|
特別獎項
|
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第三十四屆起) |
1997年設置「評審團特別獎」。 2001年更名為「評審團個人特別獎」。 2002年更名為「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 2006年更名為「福爾摩沙個人獎」。 2007年更名。
|
終身成就獎(第三十屆起) |
1993年設置。
|
特別貢獻獎(第四十五屆起) |
2008年設置。
|
金馬獎特別獎 |
1962年設置。
|
非正式競賽 |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非正式競賽項目)(第二十九屆起) |
1992年設置。
|
已停辦獎項
年度臺灣傑出電影
最佳童星
最佳紀錄片個人獎
最佳紀錄片策劃(第1屆-第17屆)
最佳紀錄片導演(第23屆、第25屆)
最佳紀錄片攝影(第1屆-第17屆)
最佳新聞片(第6屆-第8屆)
優等新聞片(第6屆-第8屆)
最佳新聞片編導(第6屆-第7屆)
最佳新聞片攝影(第6屆-第7屆)
最佳卡通片編導(第14屆、第16屆-第17屆)
特別獎項
最佳演員特別獎(第2屆)
最佳社會教育特別獎(第2屆、第6屆)
最佳藝術設計特別獎(第3屆)
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第3屆-第5屆、第8屆、第12屆-第13屆)
特別演技獎(第4屆)
揭發共匪暴政特別獎(第5屆)
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第6屆)
戰地採訪特別獎(第6屆)
特別獎(長期努力製片事業著有成績)(第7屆)
特別獎(努力卡通影片之製作著有成績)(第7屆)
特別獎(最有希望之男星)(第7屆)
特別獎(最有希望之女星)(第7屆)
最富創意特別獎(第9屆)
最佳演員特別獎(第9屆)
最有希望新女星(第9屆)
最有希望新男星(第9屆)
最佳技術特別獎(第9屆)
最佳技藝特別獎(第10屆)
最能反映愛國精神特別獎(第10屆)
宣揚中國文字特別獎(第11屆)
優秀演技特別獎(第11屆)
優秀演員特別獎(第11屆)
最具表現時代意義特別獎(第13屆)
演技優異特別獎(第14屆)
演技優良特別獎(第15屆)
攝製技術優良特別獎(第15屆)
最佳新聞價值特別獎(第15屆)
年份 (屆數)
|
片名
|
出品公司
|
1978 (第15屆)
|
《飛向白日青天》 |
中製廠
|
優等策劃特別獎(第17屆)
最具時代意義特別獎(第18屆)
特別獎(第25屆)
評審特別推薦獎(第27屆)
評審團特別獎(第28屆)
評審特別獎(動畫創意特別獎)(第28屆)
評審特別獎(動畫鼓勵獎)(第29屆、第31屆)
傑出製片人特別獎(第31屆)
大陸人士特別獎(第32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