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西日本KiHa 187系柴聯車
JR西日本KiHa187系柴聯車(キハ187 系, Kiha-187-kei )是由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使用的柴聯車,用於行駛超級隱岐號、超级松風號和超级因幡號等特快列車。 概要本型車乃為取代老舊的181型柴聯車,並應對山陰地區高速巴士的競爭而設計,是 JR 西日本自 1987 年 4 月開業以後,所推出的第一種特快列車用柴聯車。本型車獲得2002年日本鐵道之友會桂冠獎。 本型車基本設計採用JR 四國 2000型柴聯車的可控制自然傾斜機制。但在本型車之後,直到 JR 四國 2700型柴聯車在2019年推出之前,其間18年都沒有類似的車輛。
構造山陰地區的路線多陡坡和急彎,本型車採用大功率引擎和可控制自然傾斜裝置。本型車設計時有下列目標:
車體本型車為JR西日本特快列車中首先採用不鏽鋼車體者,設計著重於降低重心與減輕重量。塗裝方面,考慮將用於行駛高級列車,窗戶周圍的顏色使用深藍色,上下兩側有黃色的條紋,代表山陰地區海面和湖泊的光芒,且將駕駛室端面的下半以及貫通門採黃色,以提高警示性。 車身橫截面和結構與同為可控制自然傾斜式柴聯車的JR四國 2000型與JR北海道Kiha 281型不同。採用普通滑門而非滑塞門,側窗為獨立的固定窗,而非大型單一連續車窗。 キハ187-5+1005編組曾更改塗裝以宣傳石見地區的城鎮和旅遊,於 2019 年 11 月恢復正常塗裝。[1] 主要機器基本設計基於 JR 四國 2000 型,為可控制傾斜式柴聯車。 每輛車安裝兩部小松製作所所製造的 SA6D140H柴油引擎(450ps / 2,100rpm),以因應行駛於山區路線所需的高出力,各轉向架靠近車體中央部分的軸為動力軸,故每車有兩個動力軸。變速箱(DW21 型)為液聯一段、直聯四段,可自動變速。 剎車採用電動指令式氣軔並用引擎剎車,因應行駛於多雪地區,配備有耐雪剎車。基本軔機為全軸單側踏面制軔,但無滑走控制裝置。[2] 為提高營運與維護的效率,JR西日本將電聯車與柴聯車的設備共通化與標準化,減少了零件數量。本型車基本零件和設備與同時生產的223型電聯車共用。駕駛台與223型電聯車類似,使用橫軸雙桿式主控台和列車緊急停車裝置(EB裝置),還有列車情報制御装置 (TICS)。 控制方式以JR西日本其他列車(如223型電聯車)為基礎,捨棄傳統柴聯車的「機械驅動方式」而改用TICS的電氣控制控制。 空調、控制裝置、輔助機器所需電力,來自於與柴油引擎經由恆速傳動裝置連接而驅動的發電機;不管引擎轉速如何變化,恆速傳動裝置可使發電機的電力輸出固定。喇叭採用與221型電聯車列車相同的氣笛,而非音樂喇叭。 車内行駛於山陰地區,本型車設計的方針為「讓人感覺溫暖的車輛」,車內採用暖色調佈置,扶手和窗框採用木質材料,所有內部零件都可以使用簡單的工具進行安裝和拆卸。座椅與683型電聯車相同,以標準化零件降低成本。 車內廁所位於山陰本線的下關方向端,為無障礙設計,且有尿布更換台。洗臉盆也安裝在廁所內,而非獨立空間。車廂門上設置半自動開關門按鈕,但在實際營運中並未讓車門以半自動操作。門鈴與KiHa126型0番台相同。 子形式形式與編組
每編組由两辆车组成。 [3]
由於行駛區間乘客較少,所有車廂都是端面為貫通式的普通艙等,附有駕駛室;並無不具駕駛室的綠色車廂和中間車。基本編組由2輛車組成,但所有車廂兩端都使用附有電氣連結器的密著式連結器,因此編組可以拆分成單輛,以便列車增掛;客流量高的季節,每列列車可能會有三到六輛車。[注 2] 0番台因應山陰本線米子站和增田站之間提升行車速度,本型車在2001年由新潟鐵工所製造14輛,由2001年7月7日開始行駛超級隱岐號與超級國引號(現在的「超級松風號」)列車。山陰本線高速化計畫,是由島根縣與JR西日本合作的,為了提升彎道通過速度,改善了彎道路基、使用PC枕木、車站內設置通過線,並且引進本型車與KiHa 126型等新型柴聯車。 0番台在車頂配備一台空調機(WAU707型),車身側面貼有島根縣花卉牡丹的圖案。 2008年春天曾用於「超級因幡號」編組的中間加掛車。[注 3] 10番台在2003年10月1日的改點,山陰本線鳥取站與米子站之間提升營運速度,為了加開特快列車,由日本車輛於該年製造四輛本型車,配屬於JR西日本米子支社的後藤綜合車輛所。 本型與0番台相比有下述改進:空調機為 WAU707A型且增加為每輛車2部、排氣管降噪與減振措施、地板隔音與防振措施,還增加了變速箱輸出限制模式。自動列車停止裝置(ATS)為 Sw 型,但預備可以相容 P 型。 客艙的座椅絨布的顏色也有改變。因應空調機增加,車頂上的空調護罩增加為兩個,車身側面貼有鳥取縣的花卉「二十世紀梨花」的圖案。 500番台因美線智頭站至鳥取站之間營運速度提升,於2003年10月1日的改點,由日本車輛於該年製造八輛本型車,將「因幡號」特快車提升營運速度,改稱為「超級因幡號」。本番台車輛配屬於後藤綜合車輛所。這些車輛偶爾也用於「超級松風號」的加掛車輛。 500番台與 10番台幾乎相同,自動列車停止裝置相容於 ATS-Sw 型和 P 型,故可用於行駛智頭急行線的「超級因幡號」。但因安裝了ATS-P型相關設備,載客量比0番台和10番台小。此外窗戶、車門門和座椅的佈局也有一些改變。 另外,由於本型車的端面採切妻型,行駛於智頭急行線的超級因幡號,為了減少降低通過部分單線隧道時的微壓波,進入隧道時的速度有所限制[注 4]。2011年,鐵道綜合技術研究所進行了一項實驗,在端面安裝了改善空氣動力學特性的裝置,但尚未實際採用[4]。 歴史
參考資料與注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