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夏埃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
2014年7月,奧地利
国籍 奥地利 出生 (1942-03-23 ) 1942年3月23日( 83歲) 职业 导演 活跃年代 1974年至今 人物译名 中国大陆 米夏埃尔·哈内克 · 迈克尔·哈内克 香港 米高·漢尼卡 马来西亚 米高·汉尼卡 新加坡 麦克·汉内克 臺灣 麥可·漢內克
米夏埃尔·哈内克 (德語:Michael Haneke ,德語發音: [ˈhaːnəkə] ;1942年3月23日— ),奧地利 電影導演,生於德國 慕尼黑 。米夏埃尔·哈内克的作品可分為奧地利 時期跟法國 時期,以社會議題而聞名於世[ 1] 。他的法國 時期有兩部作品獲得大獎:2001年的《鋼琴教師 》為他拿下第54屆坎城影展 評審團大獎 (以及雙料最佳男、女演員),2005年的《隱藏攝影機 》拿下第58屆坎城影展 最佳導演獎 ,並在2005年 的歐洲電影獎 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Daniel Auteuil)、最佳剪接等等獎項。2009年以《白色緞帶 》在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上获得金棕榈奖 。2012年他以《愛·慕 》再度斩获第65屆坎城影展 金棕榈奖 [ 2] ,也是三年內第二度獲得該獎,成為史上第7位獲得兩次金棕榈奖的導演[ 3] 。
生平
早年
哈内克于1942年出生在德國慕尼黑,父母是德國演員 與導演弗里茨·漢內克 和奧地利女演員貝婭特麗克斯·馮·德根希爾德 ,但他的父亲在战后无法回到奥地利,于是他的母亲与一位犹太裔作曲家亚历山大·史坦布雷赫 再婚。他曾受纳粹迫害,回到维也纳后成为了城堡乐团(Burgtheater)的音乐总监。哈内克由他的阿姨在位于维也纳以南五十公里处的乡下抚养长大。在哈内克小时候,他的阿姨就希望他学习钢琴,因为在那个年代,小资产阶级 的男孩学习钢琴是一种社会风气。不过对此他一开始非常排斥,直到有一次他听到了韩德尔 的《弥赛亚 》,从此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哈内克还在一次采访中提及,他在“青春期的压力还没那么大时”曾有过做牧师 的志向,虽然他们家从不上教堂。到了青春期时,他极度讨厌学校的一切形式,这时他的创作兴趣他又转向了诗歌,但他从不给他的男性朋友欣赏。[ 4] 在十五岁时,他因《群魔 》而喜欢上了陀斯妥耶夫斯基 。[ 4] 在通过大学会考后,他选择了哲学系。[ 5] 但在学业一次研讨会中,有一位学生以严谨的论文质疑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这让他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成为一名哲学家,他在后来的采访中表示,这让他“挺沮丧的”。哈内克于大学第四年结婚,他也因此开始工作。一开始,他在工厂做工,然后做了司机,最后在邮局的柜台工作。同时他还为电台和报社工作。1967年,哈内克经过父亲的介绍进入了位于巴登-巴登 的德國電視二台 实习,为期三个月。
导演生涯
哈内克在1974年拍摄了他的首部电视电影《接下来......》,剧本改编自詹姆斯·桑德斯的广播剧剧本《利物浦之后》(After Livepool )。1975年,他拍摄了第二部作品《大型垃圾》(Sperrmüll ),片名指的是政府规定的垃圾分类,也是一种隐喻。哈内克自己说,到结尾时,这个大型垃圾并不只指一般意义的垃圾,而是直指主角。但这部作品连他自己都觉得很烂[ 6] 。第二年,他执导了由西南电视台和奥地利广播集团 共同制片的电视电影《去湖三条路》,这部电影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英格伯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的小说[ 6] 。1979年,哈内克拍摄了他的首部个人电影《旅鼠》(Lemminge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哈内克的原创。电影被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阿卡迪亚(Arkadien)”和“伤痕(Verletzungen)”。这部电影中的许多场面在当时都是大胆的尝试,如性行为和堕胎,但制片方在阅读剧本时没有对此任何修改的意见。1989年,哈内克拍摄了他的第一部荧幕处女作《第七大陸 》(Der siebente Kontinent ),这也是他的“冰川三部曲”的开章。
三年後,哈内克執導備受爭議的電影《班尼的錄影帶 》(Benny's Video ),並因此成名。哈内克在2001年獲得生涯首次重大且關鍵的成功,執導電影《鋼琴教師 》。它在2001年的第54屆坎城影展 上贏得了評審團大獎 ,班諾·馬吉梅 和伊莎貝·雨蓓 也分別獲得最佳男演員 和最佳女演員 獎。茱麗葉·畢諾許 表示有興趣與他一起工作後[ 7] ,他與她兩度合作,例如2000年的《巴黎浮世繪 》(Code inconnu : Récit incomplet de divers voyages )與2005年 的《隱藏攝影機 》(Caché )。哈内克經常與德國演員乌尔里希·穆埃 和苏珊娜·罗莎 合作,他們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伴侶。2006年,哈内克在巴黎国家歌剧院执导了他的首部歌剧作品《唐璜 》。[ 8]
米夏埃尔·哈内克
2009年,他執導的電影《白色緞帶 》在2009年的第62屆坎城影展 上首映并获得当年金棕榈奖 和费比西奖 。這部電影背景為1913年德國北部的一個小鎮,當地發生奇怪的事件,描繪了一個類似法西斯 般的氛圍,當時孩子 受到嚴格的規範,並受到大人嚴厲的懲罰,奇怪的死亡事件相繼發生。坎城電影節評委會授予了漢內克金棕櫚獎,當時主席為伊莎貝·雨蓓,成員包含艾莎·阿基多 、哈尼夫·庫瑞席 和羅蘋·萊特·潘 等人。2012年,他執導的電影《愛·慕 》再度贏得了金棕櫚獎 [ 9] [ 10] 。因此,漢內克已經贏得了兩次金棕櫚獎,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今村昌平 、達頓兄弟 、比利·奧古斯特 、艾褔·史約柏格 與艾米爾·庫斯杜力卡 齊名。
米夏埃尔·哈内克認為電影應該為觀眾提供更多的想像和自我反思的空間。哈内克認為,電影包含太多的細節和道德上的純潔來盲目地消費觀眾。對於觀眾來說,往往難以確定哈内克電影表達出的理念和確切傳達的訊息[ 11] 。
他的多部電影都有一個刻板的資產階級夫婦,稱為安娜/安妮和喬治,例如《第七大陸 》(Der siebente Kontinent )、《班尼的錄影帶 》(Benny's Video )、《大快人心 》(Funny Games )、《巴黎浮世繪 》(Code inconnu : Récit incomplet de divers voyages )、《惡狼年代 》(Le Temps du loup )、《隱藏攝影機 》(Caché )、《大劊人心 》、《愛·慕 》(法語:Amour )。這對夫妻的身份以及演員在不同電影中持續改變。有時,他們的姓氏為洛朗。
他執導的2012年電影《愛·慕 》被奧地利選定為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 代表,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12] ,並且順利贏得該獎項。
2018年,哈内克开始执导由德国制片公司UFA制片的英语剧集《凯文之书》(Kelvin's book ),不过目前处于搁置状态。[ 13] [ 14]
舞台劇
他執導過許多舞台劇 ,其中包括在柏林 、慕尼黑和維也納 等地演出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與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 的作品。2006年,他擔任歌劇導演,於巴黎國立歌劇院 首演莫扎特 的歌劇《唐·喬望尼 》,當時巴黎劇院的總經理是杰拉德·莫蒂埃 [ 15] 。2012年,他在紐約市歌劇院 指揮歌劇《女人皆如此 》。2013年在马德里皇家剧院 实现了演出[ 16] 。
作品主題
米夏埃尔·哈内克的電影觀注社會問題,包含資產階級 家庭與暴力 問題等。
作品
电影
1974年:《利物浦之後》(After Liverpool )
1975年:《大型垃圾》(Sperrmäull )
1976年:《去湖三条路》(Drei Wege zum See )
1979年:《旅鼠》(Lemminge )
1983年:《变奏曲》(Variation - oder Daß es Utopien gibt, weiß ich selber! )
1984年:《谁是埃德加·爱伦 》(Wer war Edgar Allan? )
1986年:《未婚女子》(Fraulein - Ein deutsches Melodram )
1989年:《第七大陸 》(Der siebente Kontinent )
1992年:《班尼的錄影帶 》(Benny's Video )
1993年:《叛乱》(Die Rebellion )
1994年:《禍然率71 》(71 Fragmente einer Chronologie des Zufalls )
1997年:
《大快人心 》(Funny Games )
《城堡 》(Das Schloß )
2000年:《巴黎浮世繪 》(Code inconnu: Récit incomplet de divers voyages )
2001年:《鋼琴教師 》(La Pianiste )
2003年:《惡狼年代 》(Le Temps du loup )
2005年:《隱藏攝影機 》(Caché )
2007年:《大劊人心 》(Funny Games )
2009年:《白色緞帶 》(Das weiße Band )
2012年:《愛·慕 》(Amour )
2017年:《快樂結局 》(Happy End )
电视剧
《凯文之书/凯文的书卷》(Kelvin's book )
参考资料
^ Wray, John. Minister of Fear.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 September 23, 2007 [2007-08-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组图:《愛·慕》导演米夏埃尔·哈内克领金棕榈大奖 . 新浪. 2012年5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03).
^ Awards 2012 . Cannes. [2012-05-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4-19).
^ 4.0 4.1 米榭·席俄塔,菲利浦·胡耶. 哈内克论哈内克.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4: 2–8. ISBN 978-7-5192-0545-4 .
^ 米榭·席俄塔,菲利浦·胡耶. 哈内克论哈内克.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4: 9. ISBN 978-7-5192-0545-4 .
^ 6.0 6.1 米榭·席俄塔,菲利浦·胡耶. 哈内克论哈内克.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4: 39. ISBN 978-7-5192-0545-4 .
^ Sight & Sound | Code Unknown (2000) . BFI. 2010-07-08 [2011-09-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9-22).
^ 米榭·席俄塔,菲利浦·胡耶. 哈内克论哈内克.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4: 248. ISBN 978-7-5192-0545-4 .
^ 2012 Official Selection . Cannes. [2012-04-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8-05).
^ Cannes Film Festival 2012 line-up announced . timeout. [2012-04-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12-20).
^ Michael Haneke Interviewed by Alexander Kluge - News und Stories (eng subtitles by dctp) . ProSiebenSat.1 Media. 2008-06-23 [2012-05-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1-08).
^ Hanke's Amour geht für Österreich ins Oscar Rennen . Der Standard. [2012-09-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11).
^ Michael Haneke’s ‘Kelvin’s Book’ Has Been Shelved . World of Reel. 2019-08-19 [2024-12-01 ] (美国英语) .
^ Bakare, Lanre. Oscar-winning director Michael Haneke to make 10-part TV series . The Guardian. 2018-01-31 [2024-12-01 ] .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
^ Opera News > The Met Opera Guild . Metoperafamily.org. [2011-09-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8-23).
^ George Loomis. " Giving Così fan tutte a Little Extra Gravity" . The New York Times . 2013-03-05 [2019-05-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03).
相關文獻
Catherine Wheatley: Michael Haneke's Cinema: The Ethic of the Image ,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09, ISBN 1-84545-722-6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ichael Haneke . Special Issue of Modern Austrian Literature . 43.2, 201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 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米夏埃尔·哈内克
电影 电视
…Und was Kommt Danach?
Sperrmüll
Drei Wege zum See
Lemminge, Teil 1 Arkadien
Lemminge, Teil 2 Verletzungen
Variationen
Wer war Edgar Allan?
Fraulein
Nachruf für einen Mörder
Die Rebellion
Das Schloß
短片
相关榮譽
1946年-1959年 1961年-1979年 1982年-1989年 1990年-1999年 2000年-2009年 2010年-2019年 2020年至今
艺术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文学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社会科学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科学技术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交流与人文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国际合作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体育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和平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