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列表表示五代十國时期,占据中国北方的五代第二代后唐政权的所有州縣。本列表从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河东的晋国开始算起,而非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称帝,正式建立后唐。晋国在唐朝灭亡时,占据河东镇15州府、昭义军潞州、振武军之麟胜2州及安北都护府、天德军之丰州及受降城。天祐八年(911年),分麟州设立府州,天祐九年(912年),攻取后梁泽州。天祐十年(913年),灭燕国,得卢龙镇13州。天祐十一年(914年),义武军3州、成德军4州来归附。天祐十二年(915年)至十三年,夺得天雄军6州、安国军3州、横海军3州,安北府失陷于契丹。天祐十七年(920年),护国军河中府、忠武军同州归附,天德军、丰州失陷于契丹。天祐二十年(923年)正月,平州、营州失陷于契丹。四月,后唐正式建立。十月,灭后梁,得其东都开封府、西都河南府及汝州、宣武军4州、宣义军3州、天平军4州、泰宁军3州、平卢军4州、武宁军2州、匡国军3州、镇国军2州、河阳军2州、永平军京兆府、静胜军2州、感化军2州、静难军4州、保大军3州、忠义军2州、朔方军5州、建宁军2州、宣威军2州、宣化军5州、山南东道3州。同时,半独立的吴越国、王氏闽国、马楚、高氏荆南、河西凉州、李氏定难军、曹氏归义军也向后唐称臣。同光二年(924年),岐国归附,所辖凤翔镇2州、威胜军2州、彰义军2州。同光三年(925年),灭前蜀,得西川成都府及12州、东川5州、山南西道兴元府及6州、武信军5州、永平军4州、镇江军4州、昭武军5州、武定军3州、武兴军4州、天雄军3州、武泰军3州。长兴四年(933年),闽国王延钧称帝。应顺元年(934年),后蜀建立,前蜀大多数州县尽失,只有金州、秦州、成州保留在后唐境内。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后唐被后晋所灭。
列表
下表中,以 蓝色背景代表后唐各府、州,所领各县则分别列于其下。
河南州县
东都
宣武军节度使
州府名
|
州府治
|
縣名
|
縣治
|
備注
|
東都留守→宣武军节度使:923年十月,后唐夺取后梁東都,十二月,改東都留守为宣武军节度使,领汴州1州,926年八月,曹州来属
|
开封府→汴州
|
浚仪县
|
原为开封府,领浚仪、开封、尉氏、陈留、封丘、雍丘、阳武、酸枣、长垣、中牟、襄邑、戴邑、扶沟、鄢陵、太康15县,923年十二月改为汴州,924年二月,酸枣改属滑州,中牟改属郑州,襄邑改属宋州,鄢陵改属许州,太康改属陈州,长垣改名匡城,戴邑改名考城,926年九月,扶沟改属许州,此后汴州领9县
|
浚仪县
|
今河南省开封市
|
|
开封县
|
今河南省开封市
|
|
尉氏县
|
今河南省尉氏县
|
|
封丘县
|
今河南省封丘县
|
|
雍丘县
|
今河南省杞县
|
|
陈留县
|
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
|
|
匡城县
|
今河南省长垣县南蒲区镇司坡村
|
原名长垣县,924年二月改名
|
阳武县
|
今河南省原阳县
|
|
考城县
|
今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
|
原名戴邑县,924年二月改名
|
曹州
|
济阴县
|
原属天平镇,926年来属,领4县
|
济阴县
|
今山东省曹县西北
|
|
冤句县
|
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四十里
|
|
乘氏县
|
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
|
|
南华县
|
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北李村镇
|
|
歸德軍節度使
义成军节度使
天平軍節度使
泰宁军节度使
平盧軍節度使
武宁军节度使
忠武军节度使
保義軍節度使
河阳节度使
陕西州县
西都
順義軍節度使
州府名
|
州府治
|
縣名
|
縣治
|
備注
|
靜勝軍節度使→順義軍節度使:923年十月,后唐夺取后梁靜勝镇,领崇、裕2州,十二月,改靜勝镇为順義镇,崇州改名耀州,废除裕州,925年四月废順義镇,耀州直属京
|
崇州→耀州
|
华原县
|
原称崇州,领华原1县,923年十二月改名,富平、三原、云阳3县来属,925年四月,废顺义镇,耀州改为团练使,直屬京,七月,美原县、同官县来属
|
华原县
|
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
|
富平县
|
今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旧县村
|
原属京兆府,923年十二月来属
|
三原县
|
今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
|
原属京兆府,923年十二月来属
|
云阳县
|
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
|
原属京兆府,923年十二月来属
|
同官县
|
今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东
|
原属同州,925年七月来属
|
裕州
|
美原县
|
领1县,923年十二月废,美原县入耀州
|
美原县
|
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美原镇
|
923年十二月,废裕州,美原改属京兆府,925年七月,改属耀州
|
匡國軍節度使
州府名
|
州府治
|
縣名
|
縣治
|
備注
|
忠武軍節度使→匡國軍節度使:920年四月,晋国夺取后梁忠武镇,923年十二月,改忠武镇为匡國镇,领同州1州
|
同州
|
冯翊县
|
领冯翊、夏阳、白水、朝邑、奉先、同官6县,925年,奉先县改属京兆府,同官县改属耀州,澄城县来属,926年,郃阳县、 韩城县来属,此后同州领7县
|
冯翊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
|
|
夏阳县
|
今陕西省合阳县洽川镇夏阳村
|
|
白水县
|
今陕西省白水县
|
|
朝邑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寨子
|
|
澄城县
|
今陕西省澄城县
|
原属河中府,925年六月来属
|
郃阳县
|
今陕西省合阳县
|
原属河中府,926年七月来属
|
韩城县
|
今陕西省韩城市
|
原名韩原县,923年改名,原属河中府,926年七月来属
|
鎮國軍節度使
靜難軍節度使
保大軍節度使
彰武軍節度使
朔方节度使
州府名
|
州府治
|
縣名
|
縣治
|
備注
|
朔方节度使:923年十月,后唐夺取后梁朔方镇,领灵、威、雄、警、盐5州
|
灵州
|
回乐县
|
领回乐1县
|
回乐县
|
今宁夏灵武市西南
|
|
威州
|
鸣沙城
|
不辖县,鸣沙城在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
|
雄州
|
承天堡
|
不辖县,承天堡在今宁夏中卫市
|
警州
|
定远城
|
不辖县,定远城在今宁夏平罗县南
|
盐州
|
五原县
|
领2县
|
五原县
|
今陕西省定边县
|
|
白池县
|
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二道川乡大池寨子
|
|
凤翔节度使
彰义军节度使
河东州县
河东节度使(北京)
昭義節度使
護國軍節度使
建雄軍節度使
大同軍節度使
州府名
|
州府治
|
縣名
|
縣治
|
備注
|
大同軍節度使:908年正月,以河东镇雲、蔚、應、朔4州置大同镇,二月废除;915年,以河东镇雲、蔚、應3州置大同镇,922年废除;924年七月以北都留守雲、應2州置大同镇,926年七月,應州另置彰國镇
|
雲州
|
云中县
|
领云中1县,908年之前、908-915年、922-924年属于河东镇,908年、915-922年、924年之后属于大同镇
|
云中县
|
今山西省大同市
|
|
彰國軍節度使
州府名
|
州府治
|
縣名
|
縣治
|
備注
|
彰國軍節度使:926年七月,以大同镇应州置彰國镇,新设寰州
|
應州
|
金城县
|
领2县,908年之前、908-915年、922-924年属于河东镇,908年、915-922年、924-926年属于大同镇,之后属于彰國镇
|
金城县
|
今山西省应县东
|
|
浑源县
|
今山西省浑源县
|
|
寰州
|
寰清县
|
领1县,926年七月置
|
马邑县→兴唐军→寰清县
|
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
|
原名马邑县,属朔州,910年改名兴唐军,926年七月,改名寰清县,来属
|
振武軍節度使
州府名
|
州府治
|
縣名
|
縣治
|
備注
|
振武軍節度使:原治振武军金河县,领安北都护府、振武军及麟、胜2州,916年安北都护府、振武军失陷于契丹,朔州来属,治所迁至朔州善阳县
|
朔州
|
善阳县
|
原领善阳、马邑2县,910年马邑县改名兴唐军,926年七月,兴唐军改属寰州,908年之前、908-916年属于河东镇,908年属于大同镇,916年之后属于振武镇
|
善阳县
|
今山西省朔州市
|
|
麟州
|
新秦县
|
领3县,910年新设府谷县,911年府谷县改属府州
|
新秦县
|
今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杨城村古城
|
|
连谷县
|
今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黄羊城
|
|
银城县
|
今陕西省神木市东山旧城
|
|
胜州
|
榆林县
|
领2县
|
榆林县
|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
|
|
河滨县
|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魏家峁镇古城圪梁
|
|
安北都护府 振武军
|
金河县
|
安北都护府、振武军同治金河县,916年失陷于契丹
|
金河县
|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乡土城子
|
即东受降城
|
天德軍節度使
河北州县
天雄军节度使(鄴都)
安國軍節度使
成德軍節度使
义武军节度使
横海军节度使
盧龍軍節度使
威塞軍節度使
州府名
|
州府治
|
縣名
|
縣治
|
備注
|
威塞軍節度使:924年七月,以卢龙镇新、妫、儒、武4州置
|
新州
|
永兴县
|
领4县,913年十一月,晋国灭燕而得,属卢龙镇,916年、917年、921年三次陷于契丹,旋即收复,924年来属
|
永兴县
|
今河北省涿鹿县
|
|
矾山县
|
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
|
|
龙门县
|
今河北省赤城县龙关镇
|
|
怀安县
|
今河北省怀安县怀安城镇
|
|
妫州
|
怀戎县
|
领怀戎1县,913年十一月,晋国灭燕而得,属卢龙镇,916年、921年二次陷于契丹,旋即收复,924年来属
|
怀戎县
|
今河北省怀来县
|
|
儒州
|
缙山县
|
领缙山1县,913年十一月,晋国灭燕而得,属卢龙镇,916年、921年二次陷于契丹,旋即收复,924年来属
|
缙山县
|
今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
|
|
武州→毅州→武州
|
文德县
|
领文德1县,913年十一月,晋国灭燕而得,属卢龙镇,916年、921年二次陷于契丹,旋即收复,924年来属,930年四月至934年一度改名毅州
|
文德县
|
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
|
山南州县
山南东道节度使
威勝軍節度使
安遠軍節度使
剑南、山南西(原前蜀)州县
剑南西川节度使
劍南東川節度使
武信軍節度使
寧江軍節度使
武泰軍節度使
山南西道節度使
昭武軍節度使
保宁軍節度使
武興軍節度使
雄武军节度使
武定軍節度使
半独立地区
定难军节度使
归义军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
荆南节度使
荊南节度使高季兴向后唐称臣,被封南平王,传子高從誨。
湖南(马楚)
割据湖南的楚王马殷向后唐称臣,被封楚国王,传子马希声、马希范。
两浙(吴越国)
割据两浙的吴越王钱镠向后唐称臣,被封吴越国王,传子钱元瓘。
福建(闽国)
割据福建的闽王王審知向后唐称臣,被封闽王,传子王延翰、王延钧,933年王延钧称帝。
參考文獻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龙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显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