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泣血記 (電影配樂)〈桃花泣血記〉,是一首由詹天馬與王雲峰創作於1932年的電影宣傳曲和台語流行歌曲,原唱純純。由於受到歡迎讓人印象深刻,成為當時打開歌曲唱片市場的重要作品。[1] ![]() 歌曲簡介詞曲背景1931年後,片商進口中國上海聯華影業出品的黑白默片《桃花泣血記》[2],在當時臺灣最繁華的大稻埕永樂座公開首映,電影業者為加強宣傳,吸引觀眾前來觀看,並委由當時臺北大稻埕地區著名的辯士(電影解說員)詹天馬與王雲峰,依據電影宣傳單的劇情本創作詞曲以作配樂進行宣傳;詹天馬運用臺灣民間四句聯的傳統手法,以每句七言的七字仔創作敘事歌詞,再敦請作曲家王雲峰為之譜曲,電影主題宣傳歌曲〈桃花泣血記〉於是完成。[3]詞曲完成後,片商雇用小型樂隊在永樂町及太平町沿街演奏該曲,以吸引大眾前往戲院觀賞該片。後來,隨著該片受到歡迎,該曲也因此聞名各地,古倫美亞唱片更將該曲灌錄成唱片發行。[1][4] 踩街宣傳此後,電影業者精心訓練數位妙齡少女,組織成一支宣傳隊伍,每天在臺北繁華地區進行踩街,少女們打扮成劇中主要角色們的造型,由樂團隨行伴奏,在穿街走巷中大聲演唱〈桃花泣血記〉。創新的宣傳手法,轟動全台,也帶動台語流行歌盛況,〈桃花泣血記〉很快地風行各地,電影與歌曲雙雙紅極一時。[5][6][7] 唱片發行古倫美亞唱片會社(Columbia)負責人日籍栢野正次郎邀請奧山貞吉編曲,禮聘歌仔戲唱將純純小姐主唱,灌錄並發行唱片,〈桃花泣血記〉成為臺灣史上第一首臺語流行歌曲。三○年代,當時留聲機78轉蟲膠曲盤,單面最長僅能錄製3分30秒。電影《桃花泣血記》為片長1小時28分鐘的黑白默片,主題曲的長度亦超過5分30秒。受到曲盤錄音技術性的限制,〈桃花泣血記〉一曲因此須作上、下二集,分錄成兩片曲盤。[3] 演唱該曲屬七字仔調形式,以在演唱時配合劇情作出變化。[1][8]原始歌詞長達 280 字,是以相同的旋律,填上十段歌詞。舞臺上為配合有限的演出時間,常見只擷取部分段落演唱。[3] 歌詞(十段)上人生相(親)像桃花枝,有時開花有時死,花有春天再開期,人若死去無活時。 戀愛無分階級性,第一要緊是真情,琳姑出世歹環境,相似桃花彼(遐)薄命。 禮教束縛非現代,最好自由的世界,德恩老母無理解,雖然有錢都也害。 德恩無想是富戶,堅(專)心實意愛琳姑,免驚僥負來相悞(誤),我是男子無糊塗。 琳姑自本也愛伊,相信德恩無懷疑,結他兩緣(結合良緣)甚(真)歡喜,相似金枝(兩心相近)不甘離。 下愛情愈好事愈多,頑固老母真囉嗦,富男貧女不該好,強激平地起風波。 離別愛人蓋艱苦,相似鈍刀割腸肚,傷心啼哭病倒舖,悽慘失戀行末路。 壓迫子兒過無理,家庭革命隨時起,德恩走去欲(要)見伊,可憐見面已經死。 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即(才)應該,階級拘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 做人父母愛注意,舊式禮教著拋棄,結果發生甚(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1][9] 參考資料
參見外部鏈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