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英語: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於1991年上映,由楊德昌執導的台灣史诗青少年犯罪劇情電影,本片改編自1961年發生於台灣台北市牯嶺街的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3]。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譽為台灣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電影之一。上映前,民生報曾在頭版報導此片特殊的選角方式,但角色一直無法確定,過於倉促之下,曾一度暫時停止拍攝計劃。飾演演員的選角、製作技術的繁雜及拍攝資金的銜接方面,造成相當大的困擾與挑戰,總共歷時110個工作日,才將本片拍攝完成。美國歌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貓王)所演唱的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中的一句歌詞「a brighter summer day」,則擷取成為本片的英譯片名。 上映後,該片角逐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然而未獲提名。2016年3月22日,美國藝術電影碟商標準收藏發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4K數位修復版影碟[4],此一修復計畫耗時超過十年,是該片首度正式發行DVD与藍光碟。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2022年《史上最偉大的視聽電影》評選中排名第78位,是四部入選的華語電影之一,楊德昌的《一一》也入榜在內。[5] 劇情簡介![]() 小四生長於公務人員的家庭裏,父親是廣東人,母親則出身上海,小四家族的周遭生活圈,平日皆以外省人為主。就讀建中夜校的小四,最好的朋友是一位喜歡唱西洋歌曲的小貓王,他們去片場看人拍電影,去植物園裏看人幽會,過著忙裡偷閑的生活方式。他們周圍的同學夥伴,都是外省掛「小公園」幫的,但他們並未積極參與其中。 小四在學校醫務室認識一位清秀的女孩小明;他為她蹺課逃學,也為她與眷村小流氓結怨。可是,小明因為家庭貧困而寄人籬下,換過很多家庭,所以極度缺乏安全感,交往過很多男朋友。當然,小四對這一切流言蜚語並不是沒有耳聞,只是他選擇不願相信。 先前,「小公園」幫老大Honey為了女朋友小明,殺害了「217」眷村幫的頭目紅毛,跑往台南躲避風頭後,再度回到小公園。Honey對小四很友善,也相信他和小明在一起能讓小明幸福,而小四則被Honey的風采所吸引。可是,由於籌辦中山堂音樂會幕後的幫派競逐之下,「217」首領山東偽造車禍,害死Honey。
Honey的死訊和父親的變化,讓小四變得焦躁不安,並對現狀愈發不滿。某日,他發現自己的新朋友,父親是軍隊司令的公子哥小馬,竟私下悄悄與小明相好,乃暗下決心要懲罰小馬。傍晚,小四帶刀出門後碰上了小明,而小明則以自己真實體驗及價值觀念向小四提出質疑。最後,小四在無法忍受這樣的折磨之下,失控刺殺小明。 人物角色
按電影片尾演出表排序。 製作取景整個舞臺在台灣鐵路管理局廳舍取景,也曾赴九份金瓜石及屏東等地區拍攝,構築出1960年代台北市古亭區的風光,及早期台灣社會實際的生活面貌。
原聲帶
主題根據影評家戈弗瑞·切斯(Godfrey Cheshire)的觀點,這部電影呈現出「兩個面孔,就像它有兩個標題一樣」的特點,這是因為電影在播放過程中突然改變了情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最初是個充滿緊張和暴力的青少年幫派故事,卻在後半部轉變成更內省和以家庭為導向的電影。主人公被動地目睹他的父親被指控成間諜、他的兄弟債台高築,他的母親默默承受著苦痛。切斯特解釋了這種「面孔」的轉變:[7]
電影敘述了臺灣在國共內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島嶼十年間所發生的國籍認同、文化及年齡分歧等議題。故事的焦點集中在青少年角色身上,他們深受家庭流亡、傳統社會價值觀的變遷、青春愛情和友誼的波動,以及社會錯位所帶來的影響。這一時期逐漸興起的青少年幫派在成年罪犯的贊助下,提供某種程度的社會認同。電影中的成年人如小四的父親,則受到自身社會地位和工作的限制,以及對金錢的需求和單調的職業所影響。同時,中國人、臺灣人和日本居民之間的種族和階級緊張關係,加上西方,特別是美國文化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了整個背景的複雜性。[7] 迴響票房1991年本片於1991年7月27日-1991年9月19日上映,總票房為9,368,930元[8]。 2016年數位修復版於2016年11月11日-2017年2月3日上映,總票房為2,718,213元[9]。 批判性評價這部電影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並在金馬影展、亞太影展、《電影旬報》大獎和東京國際電影節上贏得了多個獎項。電影經過三次剪輯,分別是原始的237分鐘版本、三小時版本和較短的127分鐘版本。[10]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電影數據表「TSPDT」的評論列表中被評為有史以來第110受讚譽的電影[11],同時也是自1991年以來最受讚譽的電影。在爛番茄上根據24則評論,該電影獲得了100%的完美評分,平均得分為9.40/10。該網站的評論共識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出色的電影和藝術成就,描繪了青春、理想、暴力和政治在一種憂鬱而溫柔的光線下,最終呈現對臺灣身份的複雜肖像。」 《紐約時報》的A.O.史考特在他2011年的評論中寫道:「在技巧的各個方面——從煙熏色彩和熙攘、離心構圖到故事結構和表演的情感精確度——這部電影是絕對的巧妙之作。」大衛·柏德威爾認為這是他最喜歡的楊德昌電影之一,並將其選為1990年代最佳電影之一。[12]他認為:「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楊德昌結合了他所看到的,與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和其他臺灣新電影所顯現的一些攝影和舞台傾向。」[13]他還指出:「行動的廣度是非凡的,對日常生活矛盾拉力的感覺逐漸浮現......結果是對青少年激情的冷眼看待,是在壓抑的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的現實觀。」[14] 約瑟夫·羅森堡在2004年將其列為他最喜愛的100部電影之一[15],並認為它是最偉大的臺灣電影,同樣將其列為1990年代最佳電影之一,讚揚其「小說般豐富的角色、背景和環境、對物品的使用、在臺灣新電影中的重要性,並將其與《養子不教誰之過》相比,二者都在「夜間抒情和宇宙般的絕望」中有著相似的要素。[16]在《電影評論》的1990年代最佳電影投票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7位評論家、學者和策展人視為1990年代最佳或最被低估的電影之一,其中包括芝加哥電影中心的前策展人芭芭拉·夏爾斯,他將其列為1990年代的最佳電影,稱其為「通過其深刻的個人觀察而改變敘事的電影,以及通過其堅定的力量牢牢地抓住情感和想像力。」[17]艾瑞·阿斯特在2018年《大師之選》中將其列為他最喜愛的電影之一,並評論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令人驚嘆的黑幫史詩片。我不知道你怎麼看,而不被說服你正在觀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它就像是《教父》一樣。」[18] 獎項
書籍
相關條目參考資料
備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