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壇三巨頭 職業獎金 US$ 4.54億職業戰績 3481–734(82.59%) 冠軍頭銜 295個[ a] 最高排名 No. 1 (2004年2月2日F , 2008年8月8日N , 2011年7月4日D ) 現今排名 No. 6 (2025年6月23日D ) 澳網 冠軍 (2004 F , 2006 F , 2007 F , 2008 D , 2009 N , 2010 F , 2011 D , 2012 D , 2013 D , 2015 D , 2016 D , 2017 F , 2018 F , 2019 D , 2020 D , 2021 D , 2022 N , 2023 D )法網 冠軍 (2005 N , 2006 N , 2007 N , 2008 N , 2009 F , 2010 N , 2011 N , 2012 N , 2013 N , 2014 N , 2016 D , 2017 N , 2018 N , 2019 N , 2020 N , 2021 D , 2022 N , 2023 D )溫網 冠軍 (2003 F , 2004 F , 2005 F , 2006 F , 2007 F , 2008 N , 2009 F , 2010 N , 2011 D , 2012 F , 2014 D , 2015 D , 2017 F , 2018 D , 2019 D , 2021 D , 2022 D )美網 冠軍 (2004 F , 2005 F , 2006 F , 2007 F , 2008 F , 2010 N , 2011 D , 2013 N , 2015 D , 2017 N , 2018 D , 2019 N , 2023 D )ATP总决赛 冠軍 (2003 F , 2004 F , 2006 F , 2007 F , 2008 D , 2010 F , 2011 F , 2012 D , 2013 D , 2014 D , 2015 D , 2022 D , 2023 D )奧運會 冠軍 (2008 N , 2024 D )職業戰績 339–252(57.36%) 冠軍頭銜 20 澳網 第三輪 (2003F , 2004N , 2005N ) 法網 第一輪 (2000F , 2006D ) 溫網 八強 (2000F ) 美網 四強 (2004N ) 奧運會 冠軍 (2008 F , 2016 N )戴维斯杯 冠軍 (2004N , 2008N , 2009 N , 2010 D , 2011 N , 2014 F , 2019N )霍普曼盃 冠軍 (2001F , 2018F , 2019F )
網壇三巨頭 (Big Three Tennis),也稱“網壇三大天王”,指大滿貫奪得最多的三位選手費德勒 、納達爾 、喬科維奇 [ 1] [ 2] [ 3] [ 4] [ 5] ,200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至2025年溫布頓網球公開賽,90次大滿貫中,奪得66座冠軍(73.3%),包括喬科維奇、納達爾、費德勒的24、22、20座冠軍[ 6] ,2003年起,至今22年,2003年的羅迪克 、2016年的穆雷 、2022年的阿爾卡拉斯 、2024年的辛納 以外,其它19年都是三巨頭之一在年終世界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一總週數,喬科維奇428週、費德勒310週、納達爾209週,共947週,在2007、2008、2009、2010、2011、2014、2018、2019年,共八年,三巨頭壟斷世界排名前三[ 7] 。
納達爾奪得14座法國網球公開賽 冠軍,喬科維奇奪得10座澳洲網球公開賽 冠軍,費德勒奪得8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冠軍,費德勒與山普拉斯 和康諾斯 同樣在美國網球公開賽 奪得5座冠軍,三巨頭都奪得過年度四座大滿貫,完成生涯大滿貫,在ATP1000大師賽 ,三巨頭冠軍數也是前三,喬科維奇、納達爾、費德勒奪得40、36、28座冠軍,喬科維奇是唯一奪得所有九項ATP1000大師賽,完成生涯金大師的選手[ 8] ,且完成兩次,在ATP年終總決賽 奪得13座冠軍,喬科維奇奪得7座冠軍,費德勒奪得6座冠軍。
三巨頭代表國家奪得台維斯盃、霍普曼盃、ATP盃、奧運,在台維斯盃,納達爾在2004、2008、2009、2011、2019年為西班牙 奪下五次冠軍,喬科維奇和費德勒為塞爾維亞 在2010年及瑞士 在2014年奪得首次冠軍,在ATP盃,喬科維奇在2020年為塞爾維亞奪得冠軍,在奧運,三巨頭奪得四枚金牌、一枚銀牌、一枚銅牌,納達爾奪得一枚單打金牌、一枚雙打金牌,達成生涯金滿貫,費德勒奪得一枚單打銀牌、一枚雙打金牌,喬科維奇奪得一枚單打銅牌、一枚單打金牌,費德勒在2001年、2018年、2019年為瑞士奪得三次霍普曼盃冠軍。
歷史
首次出現
在1998年賽季,17歲時,費德勒進入職業網壇,且首次亮相ATP巡迴賽 [ 9] [ 10] ,在1999年賽季,完成首次完整賽季,在2002年賽季結束,費德勒世界排名第六。
納達爾在2001年賽季,15歲時進入職業網壇,在2002年4月首次亮相,納達爾奪得ATP巡迴賽首勝[ 11] 。
喬科維奇在2003年賽季,16歲時進入職業網壇,在2004年賽季,喬科維奇首次亮相ATP巡迴賽[ 12] 。
2000年代被視為網壇時代交替,曾奪得冠軍的年老選手紛紛退役,一些新世代選手取得突破[ 13] [ 14] 。
2003年~2004年,200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奪冠後,費德勒登上巔峰
費德勒的突破是在2003年賽季奪得第一座大滿貫冠軍在200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15] ,在200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輸給大衛·納爾班迪安 ,決賽由羅迪克 擊敗費雷羅 奪冠[ 16] ,在ATP年終總決賽,決賽擊敗阿格西奪冠,以世界排名第二結束2003年賽季,僅次於羅迪克。
費德勒在200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薩芬 奪冠,200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決賽擊敗羅迪克奪冠,200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休伊特 奪冠,僅在200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第三輪輸給古斯塔沃·庫爾滕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一次未能奪冠,決賽由高迪歐 擊敗吉列爾莫·科里亞 奪冠[ 17] ,在2月2日站上世界排名第一至結束2004年賽季[ 18] ,另外,在2004年邁阿密大師賽 ,納達爾擊敗費德勒[ 19] ,2004年賽季的費德勒奪得三座大滿貫冠軍之外,也奪得杜拜網球錦標賽 [ 20] 、印第安泉大師賽 、漢堡大師賽 、哈雷公開賽 [ 21] 、瑞士室內網球賽 [ 22] 、加拿大大師賽 、泰國網球公開賽 [ 23] 、ATP年終總決賽冠軍,另外,費德勒參加2004年雅典奧運 ,第二輪輸給伯蒂奇 ,在ATP年終總決賽,決賽擊敗休伊特奪冠。
2005年~2007年,費德勒持續統治,納達爾統治紅土賽季
2005年~2007年,費德勒持續統治,紅土賽季除外,2005年賽季的費德勒奪得兩座大滿貫冠軍之外,也奪得卡達公開賽 [ 24] 、鹿特丹公開賽 [ 25] 、杜拜網球錦標賽[ 26] 、印第安泉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漢堡大師賽[ 27] 、哈雷公開賽[ 28] 、辛辛那提大師賽 、泰國網球公開賽[ 29] 冠軍,在200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至200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期間,費德勒以67勝2敗的戰績奪得八座大滿貫冠軍,費德勒在期間的兩敗是2006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和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納達爾賞給的,200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和200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羅迪克奪冠,2005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阿格西奪冠,2006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馬科斯·巴格達蒂斯 奪冠,2007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費爾南多·岡薩雷茲 奪冠,2006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30] 和200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決賽[ 31] 擊敗納達爾奪冠,費德勒在期間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2006年賽季的費德勒奪得三座大滿貫冠軍之外,也奪得卡達公開賽[ 32] 、印第安泉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 、哈雷公開賽[ 33] 、日本網球公開賽 [ 34] 、加拿大大師賽、瑞士室內賽[ 35] 、ATP年終總決賽冠軍,另外,在200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費德勒四強輸給薩芬,薩芬決賽擊敗休伊特奪冠[ 36]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二次未能奪冠。
2005年賽季,納達爾取得突破,包括紅土24連勝和奪得第一座大滿貫冠軍在200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馬里亞諾·普埃爾塔 [ 37] ,四強擊敗費德勒,站上世界排名第二,2005年賽季的納達爾奪得一座大滿貫冠軍之外,也奪得巴西公開賽 [ 38] 、墨西哥公開賽 [ 39] 、蒙地卡羅大師賽 、巴塞隆納網球公開賽 [ 40] 、羅馬大師賽 、瑞典網球公開賽 [ 41] 、斯圖加特公開賽 [ 42] 、馬德里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冠軍,另外,在2005年~2007年的紅土賽季期間只輸過一場,2006年辛辛那堤大師賽八強輸給費雷羅,最終,羅迪克決賽擊敗費雷羅[ 43] ,2007年漢堡大師賽決賽輸給費德勒,馬德里大師賽八強輸給納爾班迪安,最終,納爾班迪安四強及決賽擊敗喬科維奇、費德勒[ 44] ,巴黎大師賽 決賽輸給納爾班迪安[ 45] ,納達爾在紅土81連勝,從200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200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費德勒和納達爾連勝11座大滿貫冠軍,經常在法國網球公開賽和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碰頭。
喬科維奇在2005年賽季進入世界排名前一百[ 46] ,在2006年賽季進入世界排名前二十[ 47] ,然而,喬科維奇在2007年賽季打進200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輸給費德勒和200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四強對納達爾受傷退賽和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四強輸給納達爾,開始挑戰納達爾和費德勒[ 48] ,喬科維奇也奪得邁阿密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冠軍和葡萄牙公開賽[ 49] 冠軍,在2007年站上世界排名第三[ 50] 。
2008年~2010年,費德勒和納達爾統治,喬科維奇挑戰
在200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四強擊敗費德勒,首次打進澳洲網球公開賽 決賽,終止費德勒連續十次大滿貫打進決賽[ 51] ,喬科維奇擊敗特松加 ,奪得第一座大滿貫冠軍,在杜拜網球錦標賽,喬科維奇四強輸給羅迪克,羅迪克決賽擊敗費利西亞諾·洛佩斯 [ 52] ,隨後,喬科維奇站上世界排名第三至結束2008年賽季[ 53] 。
另外,在邁阿密大師賽,納達爾決賽輸給尼古拉·達維堅科 [ 54] ,費德勒和納達爾在2008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和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決賽[ 55] 碰頭,納達爾奪得這兩座大滿貫冠軍,而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也被譽為是最偉大的網球比賽之一[ 56] [ 57] ,8月,納達爾在2008年北京奧運 八強擊敗穆雷[ 58] ,決賽擊敗岡薩雷茲奪得男子單打 金牌[ 59] ,但在辛辛那提大師賽四強輸給喬科維奇,納達爾8月站上世界排名第一,終止費德勒連續237週蟬聯世界排名第一[ 60] [ 61] ,在北京奧運,費德勒八強輸給詹姆斯·布雷克 ,喬科維奇四強輸給納達爾,最終擊敗布雷克,奪得銅牌[ 62] ,費德勒在男子雙打 奪得金牌[ 63] ,在2008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費德勒四強中擊敗喬科維奇,納達爾四強輸給穆雷[ 64] ,費德勒決賽擊敗穆雷,奪得連續五座美國網球公開賽 冠軍和第13座大滿貫冠軍,在巴黎大師賽,費德勒、納達爾八強退賽,最終,特松加決賽擊敗納爾班迪安[ 65] ,隨後,喬科維奇擊敗達維堅科,首次在ATP年終總決賽奪冠[ 66] ,納達爾因傷退出ATP年終總決賽,但仍以世界排名第一結束2008年賽季。
2009年,三巨頭佔據世界排名前三[ 67] ,在200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納達爾決賽擊敗費德勒,奪得第一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這是納達爾連續三次擊敗費德勒,納達爾也奪得印第安泉大師賽[ 68] 、蒙地卡羅大師賽、羅馬大師賽冠軍,但200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被羅賓·索德林 擊敗,這是納達爾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的第一敗,而費德勒奪得第一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在決賽中擊敗索德林,追平桑普拉斯 ,完成生涯大滿貫,前四次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費德勒都輸給納達爾[ 69] ,納達爾因膝傷退出2009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70] ,費德勒隨後在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擊敗羅迪克,奪得第15座大滿貫冠軍[ 71] ,超越桑普拉斯。
隨著納達爾受傷,喬科維奇世界排名提升,終止費德勒和納達爾世界排名前二長達211週的統治,在2009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四強輸給費德勒[ 72] ,納達爾四強被德爾波特羅 擊敗,德爾波特羅決賽擊敗費德勒奪冠[ 73]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三次未能奪冠,隨後,納達爾在上海大師賽 決賽輸給達維堅科[ 74] ,在ATP年終總決賽,達維堅科決賽擊敗德爾波特羅[ 75] ,2009年賽季結束,費德勒、納達爾、喬科維奇連續兩年世界排名前三。
2010年賽季,三巨頭持續統治[ 76] ,2010年賽季初,費德勒奪得201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冠軍,在決賽擊敗穆雷,繼續保持世界排名第一,但連續23次大滿貫四強被終止,在印第安泉大師賽,納達爾四強輸給伊万·留比契奇 ,最終,留比契奇決賽擊敗羅迪克[ 77] ,在邁阿密大師賽,納達爾四強輸給羅迪克,最終,羅迪克決賽擊敗伯蒂奇[ 78] ,在201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十六強輸給索德林,在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八強輸給伯蒂奇,終止費德勒連續七年打進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納達爾繼續在红土統治,奪得蒙地卡羅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羅馬大師賽冠軍,決賽擊敗費爾南多·貝爾達斯科 、費德勒、費雷爾 ,也奪得201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冠軍,決賽擊敗羅賓·索德林[ 79] ,納達爾也擊敗伯蒂奇奪得201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冠軍,在201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四強擊敗費德勒,決賽輸給納達爾,納達爾達成金滿貫,納達爾四強擊敗米哈伊爾·尤日尼 [ 80] ,納達爾完成生涯大滿貫,在ATP年終總決賽,費德勒決賽以三盤擊敗納達爾,三巨頭以連續三年世界排名前三結束2010年賽季[ 81] [ 82] 。
2011年~2013年,三巨頭主導
2011年賽季被喬科維奇主宰,喬科維奇奪得六座硬地 冠軍,一座草地 冠軍,三座紅土 冠軍,包括201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201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201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冠軍和印第安泉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羅馬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塞爾維亞網球公開賽 、杜拜網球錦標賽冠軍,開季打出41連勝,直到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被費德勒擊敗,在201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四強擊敗費德勒,決賽擊敗穆雷奪冠,在201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擊敗納達爾奪冠後,站上世界排名第一[ 83] ,另外,費德勒八強被特松加擊敗,在201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四強擊敗費德勒,決賽同樣擊敗納達爾奪冠[ 84] ,納達爾四強擊敗穆雷[ 85] ,喬科維奇2011年賽季對納達爾、費德勒戰績10勝1敗[ 86] ,喬科維奇2011年賽季也被譽為網球最佳賽季之一[ 87] [ 88] [ 89] [ 90] 。
喬科維奇2011年賽季打出70勝6敗戰績[ 91] ,納達爾世界排名第二,也奪得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擊敗費德勒,納達爾以0勝6敗對喬科維奇戰績,結束2011年賽季[ 92] 。
費德勒2011年賽季表現不佳,自2003年後首次未奪得大滿貫冠軍,2011年11月,費德勒跌至世界排名第四,自2003年後首次跌出世界排名前三,然而,費德勒最後奪得巴黎大師賽和ATP年終總決賽冠軍,都擊敗特松加,確保以世界排名第三結束2011年賽季。
三巨頭在2012年各奪得一座大滿貫冠軍,喬科維奇擊敗納達爾奪得201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冠軍,在201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則被穆雷擊敗,穆雷奪得第一座大滿貫冠軍,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四次未能奪冠,而201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也被譽為是最偉大的網球比賽之一[ 93] ,納達爾擊敗喬科維奇奪得201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 94] [ 95] [ 96] 、蒙地卡羅大師賽、羅馬大師賽冠軍,費德勒擊敗穆雷,奪得201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冠軍[ 97] ,喬科維奇以世界排名第一持續至2012年7月被費德勒超越,費德勒兩年後首次再奪得大滿貫冠軍,費德勒隨後超越桑普拉斯286週世界排名第一,以302週世界排名第一作收[ 98] ,隨後,費德勒在2012年倫敦奧運 決賽輸給穆雷,奪得銀牌,費德勒在2012年11月將世界排名第一讓給喬科維奇,喬科維奇和費德勒在ATP年終總決賽決賽碰頭,喬科維奇直落二擊敗費德勒,2011年賽季及2012年賽季都以世界排名第一結束,此外,喬科維奇奪得邁阿密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上海大師賽冠軍,費德勒奪得印第安泉大師賽、馬德里大師賽、辛辛那提大師賽冠軍,納達爾則因傷縮短2012年賽季,納達爾在201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第二輪被盧卡斯·拉索爾 擊敗[ 99] ,納達爾因傷退出2012年賽季剩下的比賽,但仍以世界排名第四結束2012年賽季。
2013年賽季,費德勒在201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四強輸給穆雷,喬科維奇擊敗穆雷奪得201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 100] [ 101] ,另外,納達爾擊敗費雷爾,奪得201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冠軍[ 102] [ 103] ,納達爾在201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擊敗喬科維奇也被譽為是最偉大的網球比賽之一[ 104] [ 105] [ 106] ,然而,喬科維奇在蒙地卡羅大師賽終結納達爾八連冠[ 107] ,在201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108] ,費德勒第二輪輸給謝爾蓋·斯塔霍夫斯基 ,納達爾首輪輸給史提夫·達爾西斯 ,終止費德勒連續36次大滿貫打進八強[ 109] ,最後,喬科維奇決賽輸給穆雷[ 110] ,穆雷奪得第二座大滿貫冠軍,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五次未能奪冠,隨後,納達爾擊敗米洛斯·拉奧尼奇 ,奪得加拿大大師賽冠軍和擊敗約翰·伊斯內爾 奪得辛辛那提大師賽冠軍,在201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喬科維奇奪冠[ 111] 。
納達爾和喬科維奇主宰2013年賽季,年終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納達爾2013年賽季奪得巴西公開賽、墨西哥公開賽、巴塞隆納網球公開賽、馬德里大師賽、羅馬大師賽、法國網球公開賽六座红土冠軍和印第安泉大師賽、加拿大大師賽、辛辛那提大師賽、美國網球公開賽四座硬地冠軍,喬科維奇奪得一座大滿貫冠軍,在ATP年終總決賽決賽擊敗納達爾[ 112] ,以22連勝結束2013年賽季,費德勒則經歷最糟糕的賽季,201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四強被穆雷擊敗,201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八強被特松加擊敗,201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被托米·羅布雷多 擊敗,也沒奪得任何一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費德勒年終世界排名第六,只奪得一座哈雷公開賽冠軍,擊敗米哈伊爾·尤日尼 ,費德勒2013年賽季受到背傷影響[ 113] 。
2014年,三巨頭主導稍微下降
費德勒狀態下滑,使三巨頭影響力引起討論[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在201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瓦林卡 八強擊敗喬科維奇,決賽擊敗納達爾奪得第一座大滿貫冠軍,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六次未能奪冠[ 123] ,有些選手表示有機會挑戰三巨頭[ 124] [ 125] [ 126] [ 127] ,費德勒世界排名跌至第八,然而,印第安泉大師賽和邁阿密大師賽,喬科維奇決賽擊敗費德勒和納達爾奪冠[ 128] [ 129] ,在蒙地卡羅大師賽,費德勒決賽輸給瓦林卡[ 130] ,此外,納達爾在馬德里大師賽因錦織圭 退賽而奪冠,里約網球公開賽 擊敗亞歷山大·多爾戈波洛夫 奪冠,但羅馬大師賽決賽輸給喬科維奇[ 131] ,然而,在錦織圭背部受傷退賽後,奪得馬德里大師賽冠軍[ 132] ,納達爾也奪得201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冠軍,四強擊敗穆雷,決賽擊敗喬科維奇,另外,費德勒第四輪輸給厄內斯特·古爾比斯 。
納達爾在201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第四輪輸給尼克·基里奧斯 ,在201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米洛斯·拉奧尼奇 打進四強[ 133] ,然而,喬科維奇擊敗格里戈爾·迪米特羅夫 ,費德勒擊敗拉奧尼奇,喬科維奇以五盤擊敗費德勒奪得第2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 134] 。
費德勒打進加拿大大師賽決賽被特松加擊敗[ 135] ,費德勒擊敗費雷爾奪得辛辛那提大師賽冠軍[ 136] ,奪得自2012年辛辛那提大師賽後,第一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重返世界排名第二,超越因手腕受傷而縮短2014年賽季的納達爾[ 137] ,然而,在201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錦織圭和西里奇 四強擊敗喬科維奇和費德勒,西里奇決賽擊敗錦織圭,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七次未能奪冠[ 138] ,費德勒擊敗吉爾·西蒙 奪得上海大師賽冠軍,隨後,喬科維奇擊敗拉奧尼奇奪得巴黎大師賽冠軍。
在ATP年終總決賽決賽,費德勒在四強擊敗瓦林卡後,以受傷為由退賽[ 139] ,喬科維奇奪冠,費德勒隨後參加台維斯盃,以3比1擊敗法國 ,為瑞士奪得2014年台維斯盃 冠軍[ 140] ,2014年賽季結束,喬科維奇、納達爾、費德勒再次佔據年終世界排名前三。
2015年~2016年,喬科維奇統治,費德勒挑戰
在201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納達爾八強輸給伯蒂奇,費德勒第三輪輸給安德烈亞斯·塞皮 ,喬科維奇決賽擊敗穆雷奪冠[ 141] [ 142] [ 143] [ 144] ,且在印第安泉大師賽決賽擊敗費德勒奪冠,邁阿密大師賽決賽擊敗穆雷奪冠,蒙地卡羅大師賽決賽擊敗伯蒂奇奪冠[ 145] [ 146] ,納達爾在馬德里大師賽決賽輸給穆雷[ 147] ,也讓納達爾世界排名跌至第七,這是納達爾自2005年後首次世界排名跌出前五,喬科維奇在羅馬大師賽決賽擊敗費德勒奪冠,納達爾則經歷最糟糕的红土賽季,沒奪得任何一座红土冠軍,而喬科維奇在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首次擊敗納達爾[ 148] ,這是納達爾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的第二敗,也讓納達爾世界排名跌至第十,瓦林卡八強擊敗費德勒,喬科維奇四強以五盤擊敗穆雷[ 149] ,但決賽輸給瓦林卡,瓦林卡奪得第二座大滿貫冠軍,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八次未能奪冠[ 150] 。
隨後,費德勒在201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四強直落三擊敗穆雷[ 151] ,喬科維奇決賽以四盤擊敗費德勒奪冠,連續兩次阻擋費德勒奪得第8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 152] ,費德勒擊敗喬科維奇,奪得辛辛那提大師賽冠軍,喬科維奇在加拿大大師賽決賽輸給穆雷[ 153] [ 154] ,2015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喬科維奇以四盤擊敗費德勒奪冠[ 155] ,另外,納達爾在第三輪輸給法比奧·福尼尼 。
隨後,喬科維奇在中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納達爾奪冠,上海大師賽決賽擊敗特松加奪冠,巴黎大師賽決賽擊敗穆雷奪冠,ATP年終總決賽擊敗費德勒奪冠,喬科維奇2015年賽季也被譽為是網球最佳賽季之一[ 156] ,奪得10座頂級賽事冠軍,且是網壇之最,包括三座大滿貫及印第安泉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蒙地卡羅大師賽、羅馬大師賽、上海大師賽、巴黎大師賽和ATP年終總決賽冠軍,對納達爾和費德勒戰績9勝3敗,並且31次擊敗世界排名前十,2015年賽季結束,喬科維奇世界排名第一。
在2016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納達爾第二輪輸給貝爾達斯科,喬科維奇四強擊敗費德勒,直落三擊敗穆雷奪冠,另外,喬科維奇擊敗納達爾奪得第五座印第安泉大師賽冠軍和擊敗錦織圭奪得第六座邁阿密大師賽冠軍,納達爾在蒙地卡羅大師賽擊敗加埃爾·蒙菲爾斯 奪得第九冠,喬科維奇打進馬德里大師賽和羅馬大師賽決賽,擊敗穆雷,奪得馬德里大師賽冠軍,羅馬大師賽輸給穆雷,在2016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擊敗穆雷,完成生涯大滿貫,並且喬科維奇奪得ATP 世界排名積分史上最高的16950分,在2016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納達爾因傷退賽,喬科維奇第三輪輸給薩姆·奎里 ,費德勒四強輸給米洛斯·拉奧尼奇,米洛斯·拉奧尼奇決賽輸給穆雷,穆雷奪得第三座大滿貫冠軍,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九次未能奪冠,另外,費德勒因膝傷退出2016年賽季剩下的比賽,錯過2016年里約奧運 和201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 157] 。
在2016年里約奧運,喬科維奇在男子單打 首輪被德爾波特羅擊敗[ 158] ,德爾波特羅四強擊敗納達爾,納達爾銅牌戰輸給錦織圭,但奪得男子雙打 金牌,另外,喬科維奇擊敗錦織圭奪得加拿大大師賽冠軍,在201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打進決賽,但四盤輸給瓦林卡,瓦林卡奪得三座大滿貫冠軍[ 159]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次未能奪冠。
在上海大師賽第二輪輸給維克托·特羅伊茨基 後,納達爾因手腕受傷退出2016年賽季剩下的比賽,2016年是自2001年後首次納達爾和費德勒都退出ATP年終總決賽,在ATP年終總決賽,決賽喬科維奇輸給穆雷,這是自2003年賽季的羅迪克後,首次三巨頭都沒站上年終世界排名第一,喬科維奇以世界排名第二結束2016年賽季,僅次穆雷[ 160] ,納達爾和費德勒以世界排名第九和世界排名十六結束2016年賽季,這是納達爾自2004年後最低年終世界排名,也是費德勒自2002年10月後最低年終世界排名,首次跌出世界排名前十。
2017年~2018年,費德勒和納達爾回歸,喬科維奇受傷且狀態下滑
在2017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第二輪被丹尼斯·伊斯托明 擊敗,納達爾和費德勒打進決賽,費德勒以五盤擊敗納達爾,贏得第18座大滿貫冠軍,也是費德勒自201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後第一座大滿貫冠軍,費德勒擊敗瓦林卡,奪得第五座印第安泉大師賽冠軍,第四輪擊敗納達爾,費德勒和納達爾在邁阿密大師賽決賽再碰頭,費德勒再擊敗納達爾且奪冠。
費德勒跳過红土賽季,專注於草地和硬地賽季,納達爾決賽擊敗阿爾韋特·拉莫斯-比尼奧拉斯 ,奪得蒙地卡羅大師賽第十冠,納達爾在馬德里大師賽也奪冠,決賽擊敗蒂姆 ,而喬科維奇在羅馬大師賽決賽輸給亞歷山大·茲維列夫 [ 161] ,另外,納達爾奪得201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冠軍,在決賽擊敗瓦林卡,這是納達爾自201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後第一座大滿貫冠軍,納達爾重返世界排名第二,而八強輸給蒂姆的喬科維奇跌至世界排名第四,這是喬科維奇自2009年10月後最低的世界排名,也是喬科維奇自2011年3月後首次跌出世界排名前二。
在201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喬科維奇、費德勒、納達爾為第2、3、4種子[ 162] [ 163] ,納達爾第四輪被吉勒斯·米勒 擊敗,喬科維奇八強對伯蒂奇因手肘受傷退賽,然而,在201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費德勒決賽擊敗西里奇,費德勒打進11次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和奪得第8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 ,喬科維奇7月宣布退出2017年賽季剩下的比賽[ 164] ,且外費德勒在加拿大大師賽決賽輸給茲維列夫[ 165] ,納達爾隨後在201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凱文·安德森 ,此外,2017年9月11日,納達爾和費德勒站上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這是自2011年3月20日後納達爾和費德勒首次佔據世界排名前二,費德勒隨後在上海大師賽奪冠,在決賽中擊敗納達爾,這是費德勒在對納達爾的五連勝,2017年賽季是納達爾自2013年賽季後最好的表現,費德勒也是自2007年賽季後最好的表現,喬科維奇年終世界排名是自2007年賽季後最低的,以世界排名第十二結束2017年賽季。
在201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第四輪輸給鄭泫 ,納達爾八強對西里奇因傷退賽,然而,費德勒決賽以五盤擊敗西里奇,奪得第20座大滿貫冠軍,之後,在鹿特丹公開賽,費德勒重返世界排名第一且是目前ATP 最年長球王,站上世界排名第一至310週。
費德勒打進印第安泉大師賽決賽,但輸給德爾波特羅 [ 166] ,費德勒在邁阿密大師賽第二輪輸給壇納西·科基納基斯 並讓出世界排名第一,費德勒再次跳過红土賽季,專注於草地和硬地賽季, 納達爾在蒙地卡羅大師賽擊敗錦織圭奪得第十一冠,隨後,在巴塞隆納網球公開賽擊敗斯特凡諾斯·西西帕斯 奪得第十一冠[ 167] ,納達爾在馬德里大師賽八強中輸給蒂姆,但接下來納達爾又在羅馬大師賽擊敗茲維列夫奪冠。
喬科維奇手腕受傷接受手術,喬科維奇在印第安泉大師賽回歸,隨後,喬科維奇在羅馬大師賽四強輸給納達爾和在法國網球公開賽八強輸給非種子選手馬爾科·切基納托 ,納達爾在2018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擊敗蒂姆,奪得第11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7座大滿貫冠軍,費德勒重返斯圖加特公開賽並擊敗基里奧斯奪冠。
在201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費德勒八強輸給安德森,並且費德勒從草地賽季開始有手傷困擾[ 168] ,同時,納達爾和喬科維奇四強碰頭,喬科維奇以五盤擊敗納達爾,隨後喬科維奇決賽擊敗安德森,奪得第四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和第13座大滿貫冠軍。
之後,納達爾擊敗西西帕斯奪得加拿大大師賽第四座冠軍也是納達爾第33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隨後,喬科維奇在辛辛那提大師賽擊敗費德勒,完成金大師,在2018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納達爾四強對德爾波特羅因傷退賽,喬科維奇以三盤擊敗德爾波特羅,奪得第14座大滿貫冠軍。
在巴黎大師賽,納達爾提前退賽且將世界排名第一讓給喬科維奇,喬科維奇和費德勒在四強碰頭,喬科維奇以三盤擊敗費德勒,但決賽被卡倫·哈查諾夫 擊敗[ 169] ,納達爾因腳踝受傷接受手術而退出ATP年終總決賽,在ATP年終總決賽,費德勒和喬科維奇四強和決賽被亞歷山大·茲維列夫擊敗,2018年賽季結束,喬科維奇、納達爾、費德勒再次佔據年終世界排名前三。
2019年~2020年,喬科維奇回歸與納達爾統治,納達爾追平費德勒
在201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費德勒第四輪被西西帕斯擊敗,喬科維奇決賽直落三擊敗納達爾,奪得第7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5座大滿貫冠軍。
費德勒在杜拜網球錦標賽決賽擊敗西西帕斯,奪得生涯第100座ATP巡迴賽冠軍,隨後,在印第安泉大師賽決賽被蒂姆擊敗[ 170] ,但在邁阿密大師賽決賽擊敗伊斯內爾奪冠。
納達爾在印第安泉大師賽四強對費德勒因傷退賽,並在红土賽季回歸,但蒙地卡羅大師賽四強輸給福尼尼,巴塞隆納網球公開賽四強輸給蒂姆,馬德里大師賽四強輸給西西帕斯,然而,在羅馬大師賽決賽擊敗喬科維奇並奪得羅馬大師賽第九冠,在201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費德勒自2015年賽季後首次重返法國網球公開賽,打進四強和納達爾碰頭,直落三被納達爾擊敗,喬科維奇四強被蒂姆以五盤擊敗,納達爾決賽連續兩次擊敗蒂姆,奪得第12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8座大滿貫冠軍,同時,費德勒在哈雷公開賽擊敗大衛·戈芬 奪得第十冠。
在2019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納達爾和費德勒四強碰頭,費德勒以四盤擊敗納達爾打進決賽和喬科維奇碰頭,喬科維奇以五盤擊敗費德勒奪得第16座大滿貫冠軍。
納達爾在加拿大大師賽擊敗梅德韋傑夫 奪冠,之後,納達爾決定退出辛辛那提大師賽,費德勒第三輪被安德烈·魯布列夫 擊敗,喬科維奇四強被最終冠軍梅德韋傑夫擊敗。
在2019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第四輪對瓦林卡時因肩傷退賽,費德勒八強被迪米特羅夫擊敗,納達爾以五盤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四座美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9座大滿貫冠軍。
納達爾第五次站上年終世界排名第一結束2019年賽季[ 171] ,在台維斯盃,納達爾為西班牙奪得第六座冠軍,決賽以2比0擊敗加拿大 ,這是納達爾第五座台維斯盃冠軍。
在202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納達爾八強輸給蒂姆,而喬科維奇四強擊敗費德勒,隨後,決賽以五盤擊敗蒂姆奪得第8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7座大滿貫冠軍[ 172] 。
2020年賽季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在202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和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之間舉辦的五項ATP1000大師賽有四項ATP1000大師賽取消舉辦,只有羅馬大師賽延期,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延期至九月下旬,202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取消舉辦,正常舉行的第一項ATP1000大師賽是辛辛那提大師賽,喬科維奇決賽擊敗拉奧尼奇,完成雙金大師。
納達爾決定跳過202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因擔心新冠肺炎疫情狀況[ 173] ,而費德勒因膝傷退出,喬科維奇第四輪對巴勃羅·卡雷尼奧·布斯塔 被取消比賽資格,因將球擊中一名邊線裁判[ 174] ,最終蒂姆擊敗亞歷山大·茲維列夫奪冠[ 175]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一次未能奪冠,延期的羅馬大師賽,喬科維奇決賽擊敗迭戈·施瓦茨曼 奪得冠軍,也是喬科維奇第36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延期的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費德勒十六強因膝傷退出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納達爾決賽擊敗喬科維奇奪冠,納達爾追平費德勒20座大滿貫冠軍,也是納達爾第13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
2021年,喬科維奇追平費德勒和納達爾
費德勒為養傷而退出202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納達爾八強被西西帕斯擊敗,隨後,喬科維奇直落三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9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頭和第18座大滿貫冠軍。
納達爾在羅馬大師賽決賽中擊敗喬科維奇,奪得第36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在202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費德勒第四輪因膝傷退賽,而納達爾在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輸給喬科維奇,這是納達爾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的第三敗,之後,喬科維奇以五盤擊敗西西帕斯奪得第2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19座大滿貫冠軍。
納達爾以延續生涯為由退出202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費德勒八強被胡貝特·胡爾卡奇 擊敗,隨後,喬科維奇決賽擊敗馬泰奧·貝雷蒂尼 ,奪得第20座大滿貫冠軍,追平費德勒和納達爾[ 176] 。
我必須向拉法和羅傑致敬,他們是網壇的傳奇,他們是我遇過兩個最可敬的對手,他們是我今天在這裡的原因,他們讓我意識到,我必須做些什麼來提升自己。
喬科維奇希望奪得2020年東京奧運 男子單打 金牌和美國網球公開賽,成為繼格拉芙 1988年完成金滿貫後第二位,然而,喬科維奇在2020年東京奧運 四強輸給茲維列夫[ 178] ,隨後,銅牌戰輸給布斯塔[ 179] 。
在202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費德勒因膝蓋受傷接受手術而退賽,納達爾也因腳傷而退賽,喬科維奇決賽輸給梅德韋傑夫[ 180] ,使喬科維奇無法成為自1969年羅德·拉沃 後,第二位在一年中四座大滿貫都奪冠的選手,另外,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二次未能奪冠。
在巴黎大師賽,喬科維奇決賽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六座巴黎大師賽冠軍,奪得第37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超越納達爾,成為最多ATP1000大師賽冠軍的選手,喬科維奇第七次站上年終世界排名第一結束2021年賽季,超越桑普拉斯。
2022年~2023年,費德勒退役,納達爾和喬科維奇超越費德勒,喬科維奇追平大滿貫紀錄
喬科維奇因沒接種疫苗而無法參加202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儘管喬科維奇多次呼籲豁免權的獲取,但喬科維奇仍被拒絕入境簽證,費德勒因膝傷退出,而納達爾歷經半年養傷後重返[ 181] ,納達爾八強和四強擊敗丹尼斯·沙波瓦洛夫 和貝雷蒂尼,決賽以五盤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21座大滿貫冠軍[ 182] ,超越費德勒。
2022年2月,喬科維奇杜拜網球錦標賽八強輸給吉力·維斯利 後,梅德韋傑夫站上世界排名第一,自2016年賽季的穆雷後,首次非三巨頭選手在賽季中站上世界排名第一,另外,在印第安泉大師賽,納達爾決賽輸給泰勒·弗里茨 [ 183] ,隨後,在202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費德勒因傷退出,而納達爾和喬科維奇八強碰頭,這是喬科維奇和納達爾第59次碰頭,納達爾以四盤擊敗喬科維奇,隨後,納達爾決賽擊敗卡斯珀·魯德 ,奪得第14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和第22座大滿貫冠軍[ 184] 。
在202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這是費德勒自1998年後,首次沒參加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納達爾是近三年首次重返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然而,腹部受傷導致納達爾八強以五盤擊敗泰勒·弗里茨 後,四強對基里奧斯決定退賽[ 185] ,喬科維奇決賽以四盤擊敗基里奧斯,奪得第21座大滿貫冠軍和第7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 186] ,超越費德勒。
在202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再因沒接種疫苗而無法參加,而費德勒因傷退出,納達爾在第四輪被弗朗西斯·蒂亞福 擊敗,阿爾卡拉斯決賽擊敗魯德奪冠[ 187]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三次未能奪冠,在2022年拉沃盃 ,費德勒宣佈退役,生涯最後一場比賽與納達爾搭檔雙打[ 188] ,歐洲隊中還有喬科維奇和穆雷。
隨後,在巴黎大師賽,喬科維奇決賽輸給霍爾格·魯內 [ 189] ,在ATP年終總決賽,喬科維奇決賽擊敗卡斯珀·魯德 ,喬科維奇以世界排名第五結束2022年賽季,阿爾卡拉斯為世界排名第一,這是自2016年賽季的穆雷後,首次非三巨頭選手站上年終世界排名第一。
在202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決賽擊敗西西帕斯,奪得第10座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追平納達爾22座大滿貫冠軍,納達爾第二輪輸給麥肯齊·麥克唐納 後,宣布因臀部受傷退出2023年賽季剩下的比賽,這是納達爾自2005年後,首次沒參加法國網球公開賽,在202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四強擊敗世界排名第一的阿爾卡拉斯,決賽擊敗魯德,奪得第23座大滿貫冠軍,超越納達爾,也是第一位在四座大滿貫中,每座至少奪得三冠的選手。
在202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喬科維奇決賽以五盤輸給阿爾卡拉斯[ 190] ,是喬科維奇自201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輸給穆雷後,首次在中央球場 (溫布頓) 輸球,另外,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四次未能奪冠。
隨後,喬科維奇在辛辛那提大師賽擊敗阿爾卡拉斯奪冠,且是ATP1000大師賽史上最長的三盤兩勝制決賽(3小時49分鐘),在202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以三盤擊敗梅德韋傑夫,奪得第24座大滿貫冠軍,追平瑪格麗特·考特 。
在2023年巴黎大師賽 ,喬科維奇決賽擊敗迪米特羅夫,奪得第七座巴黎大師賽冠軍和第40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
在ATP年終總決賽,喬科維奇第8次年終世界排名第一,決賽擊敗辛納 ,奪得第七座ATP年終總決賽冠軍,超越費德勒。
2024年,喬科維奇受新世代挑戰,且在奧運首次奪金,納達爾因傷陷入低潮
納達爾在2024年布里斯班國際賽 回歸,八強輸給喬丹·湯普森 後,且在202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宣布因肌肉撕裂傷退賽,喬科維奇四強輸給辛納,辛納決賽擊敗梅德韋傑夫[ 191]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二次未能奪冠,隨後,在2024年印第安泉大師賽 ,納達爾再次因肌肉撕裂傷退賽,喬科維奇第三輪輸給盧卡·納爾迪 後,宣布以延續生涯為由退出2024年邁阿密大師賽 。
在2024年蒙地卡羅大師賽 ,納達爾為養傷退賽,喬科維奇四強輸給魯德,納達爾在2024年巴塞隆納網球公開賽 再次回歸,第二輪輸給亚历克斯·德米纳尔 ,另外,喬科維奇宣布以非醫療因素為由退出2024年馬德里大師賽 ,在馬德里大師賽,納達爾第四輪輸給伊日·莱赫奇卡 ,隨後,在2024年羅馬大師賽 ,胡爾卡奇和亞歷山德羅·塔比洛 第三輪擊敗納達爾和喬科維奇,然而在日內瓦公開賽 ,托馬什·馬哈奇 四強擊敗喬科維奇,在202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納達爾第一輪輸給茲韋列夫,這是納達爾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的第四敗,茲韋列夫決賽輸給阿爾卡拉斯[ 192] ,喬科維奇則因膝傷十六強擊敗弗朗西斯科·塞倫多羅 後,八強退賽[ 193]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六次未能奪冠。
在202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納達爾因肌肉撕裂傷再次宣布退賽,喬科維奇則再次回歸,最終,喬科維奇決賽輸給阿爾卡拉斯[ 194]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七次未能奪冠。
納達爾為巴黎奧運熱身而參加2024年瑞典網球公開賽 ,且決賽輸給努諾·博爾熱斯 。
在2024年巴黎奧運 ,喬科維奇和納達爾在第二輪碰頭,這是喬科維奇和納達爾第60次碰頭,喬科維奇以直落二擊敗納達爾,且首次打進決賽,再次對上阿爾卡拉斯,納達爾和阿爾卡拉斯在男子雙打 八強直落二輸給奧斯汀·克拉吉塞克 和拉傑夫·拉姆 ,喬科維奇在男子單打 決賽直落二擊敗阿爾卡拉斯,奪得男子單打金牌,也達成金滿貫,在奧運結束後,喬科維奇和納達爾都宣布退出2024年加拿大大師賽 和2024年辛辛那提大師賽 。
8月7日,納達爾宣布退出202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代表喬科維奇成為三巨頭中唯一參加美國公開賽的成員,這也是自2002年後第一次只有一位參加大滿貫,在美國網球公開賽,喬科維奇擊敗拉杜·阿爾波特 ,追平費德勒的89勝,隨後又擊敗拉斯洛·傑雷 ,成為在亞瑟·艾許球場 勝場數最多的球員,也成為首位在四座大滿貫都達成90勝的球員,在美國網球公開賽的90勝,排名第二,僅次康諾斯的98勝,隨後,喬科維奇第三輪輸給阿列克谢·波佩林 ,自2002年以來,三巨頭首次在一年中未能奪得一座大滿貫,辛納最終決賽擊敗弗里茨[ 195]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八次未能奪冠。
9月12日,納達爾因傷未癒而宣布退出2024年拉沃盃 。
10月10日,納達爾宣布將在11月的戴維斯盃後退役。
在2024年上海大師賽 決賽,辛納直落二擊敗喬科維奇。
喬科維奇和納達爾參加6王大滿貫 的表演賽,且被辛納和阿爾卡拉茲擊敗,並在季軍賽相遇,這是喬科維奇和納達爾最後一次對決,喬科維奇直落二擊敗納達爾奪得季軍盃,喬科維奇賽後和納達爾致意,喬科維奇鼓勵納達爾延續生涯。
喬科維奇宣布退出2024年巴黎大師賽 和2024年ATP年終總決賽 。
納達爾在2024年戴維斯杯 中被博蒂克·范德贊德舒爾普 擊敗,結束納達爾生涯[ 196] 。
2025年:喬科維奇第100冠
在2025年布里斯班網球國際賽 ,喬科維奇八強被瑞利·奧普卡 直落二擊敗,在202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四強被茲維列夫擊敗,輸掉第一盤後,喬科維奇宣布退賽,辛納最終決賽擊敗茲維列夫[ 197] ,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十九次未能奪冠,在2025年卡達公開賽 ,喬科維奇復出,首輪被貝雷蒂尼直落二擊敗,在2025年印第安泉大師賽 ,喬科維奇第二輪輸給范德贊德舒爾普,在2025年邁阿密大師賽 ,喬科維奇以37歲10個月成為打進ATP1000大師賽四強最年長的選手[ 198] ,隨後也成為打進ATP1000大師賽決賽最年長的選手[ 199] ,決賽輸給雅各布·門希克 。
在2025年蒙地卡羅大師賽 ,喬科維奇第二輪直落二輸給塔比洛,在2025年馬德里大師賽 ,喬科維奇第二輪直落二輸給馬泰奧·阿納爾迪 ,隨後,喬科維奇宣布退出2025年羅馬大師賽 ,在2025年日內瓦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決賽擊敗胡爾卡奇,3小時5分鐘是該賽事史上最長的決賽,奪得第100冠,僅次康諾斯109冠和費德勒103冠[ 200] ,在202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喬科維奇四強輸給辛納,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二十次未能奪冠,阿爾卡拉斯決賽擊敗辛納,5小時29分鐘是該賽事史上最長的決賽[ 201] [ 202] 。
在202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喬科維奇四強輸給辛納,這是自2003年後首次三巨頭未進決賽,這是三巨頭時代開始後,第二十一次未能奪冠,辛納決賽擊敗阿爾卡拉斯[ 203] 。
喬科維奇宣布退出2025年加拿大大師賽 和2025年辛辛那提大師賽 。
生涯統計
指引:
W
F
SF
QF
#R
RR
LQ (Q#)
A
P
Z#
PO
SF-B
F-S
G
NMS
NH
NQ
W :冠軍;F :亞軍;SF :四強;QF :八強;#R :前四輪;RR :小組賽;LQ :止步資格賽;A :缺席;P :比赛延期;Z# :戴维斯杯/联合会杯组别赛(#表示级别);PO :參與戴維斯盃/联合会杯附加赛;SF-B :奧運會銅牌;F-S :奧運會銀牌;G :奧運會金牌;NMS :非ATP1000大師賽系列;NH :該賽事本年度未舉行;NQ :未入圍。
註:
W: 冠軍
F: 亞軍
SF: 準決賽
nR: 第n圈出局
NH: 未舉辦
小字:
大滿貫表現比較
大滿貫表現比較 (依據年齡)
選手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費德勒
A
A
A
A
A
1R
1R
A
3R
4R
1R
4R
3R
QF
QF
4R
4R
1R
1R
4R
4R
1R
W
4R
W
3R
W
W
SF
SFN
W
W
W
FN
WN
W
WD
FN
W N
WD
SFD
FN
FN
WD
FN
W
W
FD
W
QF
QF
SFD
SFD
FDN
QF
SFD
SFN
SFD
WD
QF
SF
QF
2R
4R
SFN
4R
FD
SF
3R
QF
FD
FD
SFD
A
SF
A
WN
A
W
QF
W
A
QF
4R
4R
SFN
FND
QF
SFD
A
NH[ b]
A
A
4R
QF
A
A
A
A
A
納達爾
A
A
3R
2R
3R
A
A
2R
4R
WF
2R
3R
A
WDF
FF
QF
QF
WDF
FDF
4R
SF
WDF
W F
SF
WF
4R
A
SF
QF
W
W
WD
QF
WF
FD
FD
FFD
WD
2R
A
A
WD
1R
WD
FF
WD
4R
A
QF
QFD
2R
3R
1R
3R
A
4R
FF
W
4R
W
QF
W
SFD
SF
FD
WF
SFF
W
QF
WD
NH[ b]
A
QF
SFD
A
A
W
W D
SF
4R
2R
A
A
A
A
1R
A
A
退休
喬科維奇
A
A
A
A
1R
2R
3R
3R
1R
QFN
4R
3R
4RF
SFN
SFN
FF
WF
SFN
2R
SFF
QF
QF
SF
FFN
WF
SFF
WN
WFN
WN
FFN
SFF
F
W
SFN
F
FN
QF
FN
WF
SF
W
FN
WF
WF
QF
3R
QF
SFF
WF
W
3R
F
2R
QF
QF
A
4R
QF
WN
W
WN
SF
WF
4R
WF
FN
NH[ b]
4R
W
WN
W
F
A
QFN
W
A
W
W
F
W
SF
QF
F
3R
SF
SF
SF
SF
D 表示該選手在該賽事遇到喬科維奇。
F 表示該選手在該賽事遇到費德勒。
N 表示該選手在該賽事遇到納達爾。
大滿貫決賽:23
No.
年份
大滿貫
場地
勝者
敗者
比分
1.
2006
法國網球公開賽
紅土
納達爾
費德勒
1–6, 6–1, 6–4, 7–6(7–4)
2.
2006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草地
費德勒
納達爾
6–0, 7–6(7–5) , 6–7(2–7) , 6–3
3.
2007
法國網球公開賽
紅土
納達爾
費德勒
6–3, 4–6, 6–3, 6–4
4.
2007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草地
費德勒
納達爾
7–6(9–7) , 4–6, 7–6(7–3) , 2–6, 6–2
5.
2007
美國網球公開賽
硬地
費德勒
喬科維奇
7–6(7–4) , 7–6(7–2) , 6–4
6.
2008
法國網球公開賽
紅土
納達爾
費德勒
6–1, 6–3, 6–0
7.
2008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草地
納達爾
費德勒
6–4, 6–4, 6–7(5–7) , 6–7(8–10) , 9–7
8.
2009
澳洲網球公開賽
硬地
納達爾
費德勒
7–5, 3–6, 7–6(7–3) , 3–6, 6–2
9.
2010
美國網球公開賽
硬地
納達爾
喬科維奇
6–4, 5–7, 6–4, 6–2
10.
2011
法國網球公開賽
紅土
納達爾
費德勒
7–5, 7–6(7–3) , 5–7, 6–1
11.
2011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草地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4, 6–1, 1–6, 6–3
12.
2011
美國網球公開賽
硬地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2, 6–4, 6–7(3–7) , 6–1
13.
2012
澳洲網球公開賽
硬地
喬科維奇
納達爾
5–7, 6–4, 6–2, 6–7(5–7) , 7–5
14.
2012
法國網球公開賽
紅土
納達爾
喬科維奇
6–4, 6–3, 2–6, 7–5
15.
2013
美國網球公開賽
硬地
納達爾
喬科維奇
6–2, 3–6, 6–4, 6–1
16.
2014
法國網球公開賽
紅土
納達爾
喬科維奇
3–6, 7–5, 6–2, 6–4
17.
2014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草地
喬科維奇
費德勒
6–7(7–9) , 6–4, 7–6(7–4) , 5–7, 6–4
18.
2015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草地
喬科維奇
費德勒
7–6(7–1) , 6–7(10–12) , 6–4, 6–3
19.
2015
美國網球公開賽
硬地
喬科維奇
費德勒
6–4, 5–7, 6–4, 6–4
20.
2017
澳洲網球公開賽
硬地
費德勒
納達爾
6–4, 3–6, 6–1, 3–6, 6–3
21.
2019
澳洲網球公開賽
硬地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3, 6–2, 6–3
22.
2019
溫布頓網球公開賽
草地
喬科維奇
費德勒
7–6(7–5) , 1–6, 7–6(7–4) , 4–6, 13–12(7–3)
23.
2020
法國網球公開賽
紅土
納達爾
喬科維奇
6–0, 6–2, 7–5
大滿貫成績
三巨頭無論在大滿貫冠軍數及打進決賽次數上都是最佳的三位選手,喬科維奇37次打進決賽,費德勒31次打進決賽,納達爾30次打進決賽。
三巨頭是僅有的在一座大滿貫奪得8座以上冠軍的選手,納達爾奪得14座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喬科維奇奪得10座澳洲網球網球公開賽冠軍,而費德勒奪得8座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
年份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2003
阿加西
費雷羅
費德勒
羅迪克
2004
費德勒
高迪奥
費德勒 (2)
費德勒
2005
薩芬
納達爾
費德勒 (3)
費德勒 (2)
2006
費德勒 (2)
納達爾 (2)
費德勒 (4)
費德勒 (3)
2007
費德勒 (3)
納達爾 (3)
費德勒 (5)
費德勒 (4)
2008
喬科維奇
納達爾 (4)
納達爾
費德勒 (5)
2009
納達爾
費德勒
費德勒 (6)
德爾波特羅
2010
費德勒 (4)
納達爾 (5)
納達爾 (2)
納達爾
2011
喬科維奇 (2)
納達爾 (6)
喬科維奇
喬科維奇
2012
喬科維奇 (3)
納達爾 (7)
費德勒 (7)
穆雷
2013
喬科維奇 (4)
納達爾 (8)
穆雷
納達爾 (2)
2014
瓦林卡
納達爾 (9)
喬科維奇 (2)
西里奇
2015
喬科維奇 (5)
瓦林卡
喬科維奇 (3)
喬科維奇 (2)
2016
喬科維奇 (6)
喬科維奇
穆雷 (2)
瓦林卡
2017
費德勒 (5)
納達爾 (10)
費德勒 (8)
納達爾 (3)
2018
費德勒 (6)
納達爾 (11)
喬科維奇 (4)
喬科維奇 (3)
2019
喬科維奇 (7)
納達爾 (12)
喬科維奇 (5)
納達爾 (4)
2020
喬科維奇 (8)
納達爾 (13)
未舉辦[ b]
蒂姆
2021
喬科維奇 (9)
喬科維奇 (2)
喬科維奇 (6)
梅德韋傑夫
2022
納達爾 (2)
納達爾 (14)
喬科維奇 (7)
阿爾卡拉斯
2023
喬科維奇 (10)
喬科維奇 (3)
阿爾卡拉斯
喬科維奇 (4)
2024
辛納
阿爾卡拉斯
阿爾卡拉斯 (2)
辛納
2025
辛納 (2)
阿爾卡拉斯 (2)
辛納
與其他選手對戰紀錄 (大滿貫)
三巨頭以外,其他選手在大滿貫擊敗三巨頭,並打進八強的比賽[ 204] :
球員 (種子)
賽事
輪次
對手 (種子)
勝方比分
最終成績
亞歷克斯·克雷特加 (10)
200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7–5, 7–67 , 6–2
八強(輸給費雷羅 (16) 4–6, 4–6, 2–6)
阿諾·克萊門特 (14)
200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第三輪
費德勒
7–65 , 6–4, 6–4
亞軍(決賽輸給阿格西 (6) 4–6, 2–6, 2–6)
亚历克斯·克雷特加 (13)
200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費德勒
7–5, 6–4, 7–5
亞軍(決賽輸給古斯塔沃·庫爾滕 (1) 7–63 , 5–7, 2–6, 0–6)
蒂姆·韓曼 (6)
200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八強
費德勒
7–5, 7–66 , 6–2, 7–66
四強(輸給伊萬尼塞維奇 5–7, 7–66 , 6–0, 65 –7, 3–6)
阿格西 (2)
200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6–1, 6–2, 6–4
八強(輸給山普拉斯 (10) 7–67 , 62 –7, 62 –7, 65 –7)
托米·哈斯 (7)
200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11)
7–63 , 4–6, 3–6, 6–4, 8–6
四強(輸給薩芬 (9) 7–65 , 64 –7, 6–3, 0–6, 2–6)
馬克斯·米爾內 (32)
200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13)
6–3, 7–65 , 6–4
八強(輸給阿格西 (6) 7–65 , 3–6, 5–7, 3–6)
大衛·納爾班迪安 (10)
200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6)
6–4, 3–6, 6–1, 1–6, 6–3
八強(輸給萊納·舒特勒 (31) 3–6, 7–5, 1–6, 0–6)
尤尼斯·艾諾伊 (22)
200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二輪
納達爾
7–66 , 6–3, 7–66
八強(輸給大衛·納爾班迪安 (13) 62 –7, 2–6, 6–3, 5–7)
大衛·納爾班迪安 (13)
第四輪
費德勒 (2)
3–6, 7–61 , 6–4, 6–3
四強(輸給羅迪克 (4) 7–64 , 6–3, 67 –7, 1–6, 3–6)
古斯塔沃·庫爾滕 (28)
200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6–4, 6–4, 6–4
四強(輸給大衛·納爾班迪安 (8) 2–6, 6–3, 4–6, 66 –7)
羅迪克 (2)
200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二輪
納達爾
6–0, 6–3, 6–4
八強(輸給約阿希姆·約翰松 (28) 4–6, 4–6, 6–3, 6–2, 4–6)
薩芬 (4)
200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第一輪
喬科維奇
6–0, 6–2, 6–1
冠軍
四強
費德勒 (1)
5–7, 6–4, 5–7, 7–66 , 9–7
決賽
休伊特 (3)
1–6, 6–3, 6–4, 6–4
詹姆斯·布雷克
2005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三輪
納達爾 (2)
6–4, 4–6, 6–3, 6–1
八強(輸給阿格西 (7) 6–3, 6–3, 3–6, 3–6, 66 –7)
馬里奧·安契奇 (7)
2006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第四輪
喬科維奇
6–4, 4–6, 4–6, 7–5, 6–3
八強(輸給費德勒 (1) 4–6, 4–6, 4–6)
休伊特 (15)
200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三輪
喬科維奇 (20)
6–3, 6–1, 6–2
八強(輸給羅迪克 (9) 3–6, 5–7, 4–6)
費爾南多·岡薩雷茲 (10)
2007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八強
納達爾 (2)
6–2, 6–4, 6–3
亞軍(決賽輸給費德勒 (1) 62 –7, 4–6, 4–6)
費雷爾 (15)
200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納達爾 (2)
63 –7, 6–4, 7–64 , 6–2
四強(輸給喬科維奇 (3) 4–6, 4–6, 3–6)
特松加
200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四強
納達爾 (2)
6–2, 6–3, 6–2
亞軍(決賽輸給喬科維奇 (3) 6–4, 4–6, 3–6, 62 –7)
薩芬
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第二輪
喬科維奇 (3)
6–4, 7–63 , 6–2
四強(輸給費德勒 (1) 3–6, 63 –7, 4–6)
羅迪克 (7)
200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八強
喬科維奇 (3)
63 –7, 6–4, 6–2, 2–1 退賽
四強(輸給費德勒 (2) 2–6, 5–7, 5–7)
羅賓·索德林 (23)
200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納達爾 (1)
6–2, 62 –7, 6–4, 7–62
亞軍(決賽輸給費德勒 (2) 1–6, 61 –7, 4–6)
托米·哈斯 (24)
2009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八強
喬科維奇 (4)
7–5, 7–66 , 4–6, 6–3
四強(輸給費德勒 (2) 63 –7, 5–7, 3–6)
德爾波特羅 (6)
2009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四強
納達爾 (3)
6–2, 6–2, 6–2
冠軍
決賽
費德勒 (1)
3–6, 7–65 , 4–6, 7–64 , 6–2
特松加 (10)
201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八強
喬科維奇 (3)
7–68 , 65 –7, 1–6, 6–3, 6–1
四強(輸給費德勒 (1) 2–6, 3–6, 2–6)
于爾根·梅爾策 (22)
201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喬科維奇 (3)
3–6, 2–6, 6–2, 7–63 , 6–4
四強(輸給納達爾 (2) 2–6, 3–6, 66 –7)
羅賓·索德林 (5)
八強
費德勒 (1)
3–6, 6–3, 7–5, 6–4
亞軍(決賽輸給納達爾 (2) 4–6, 2–6, 4–6)
伯蒂奇 (12)
201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八強
費德勒 (1)
6–4, 3–6, 6–1, 6–4
亞軍(決賽輸給納達爾 (2) 3–6, 5–7, 4–6)
四強
喬科維奇 (3)
6–3, 7–69 , 6–3
費雷爾 (7)
201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八強
納達爾 (1)
6–4, 6–2, 6–3
四強(輸給穆雷 (5) 6–4, 62 –7, 1–6, 62 –7)
特松加 (12)
201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八強
費德勒 (3)
3–6, 63 –7, 6–4, 6–4, 6–4
四強(輸給喬科維奇 (2) 64 –7, 2–6, 7–69 , 3–6)
伯蒂奇 (6)
201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費德勒 (1)
7–61 , 6–4, 3–6, 6–3
四強(輸給穆雷 (3) 7–5, 1–6, 2–6, 67 –7)
特松加 (6)
201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費德勒 (3)
7–5, 6–3, 6–3
四強(輸給費雷爾 (4) 1–6, 63 –7, 2–6)
瓦林卡 (8)
201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八強
喬科維奇 (2)
2–6, 6–4, 6–2, 3–6, 9–7
冠軍
決賽
納達爾 (1)
6–3, 6–2, 3–6, 6–3
厄內斯特·古爾比斯 (18)
201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4)
65 –7, 7–63 , 6–2, 4–6, 6–3
四強(輸給喬科維奇 (2) 3–6, 3–6, 6–3, 3–6)
尼克·基里奧斯
201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第四輪
納達爾 (2)
7–65 , 5–7, 7–65 , 6–3
八強(輸給米洛斯·拉奧尼奇 (8) 7–64 , 4–6, 2–6, 64 –7)
錦織圭 (10)
201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四強
喬科維奇 (1)
6–4, 1–6, 7–64 , 6–3
亞軍(決賽輸給西里奇 (14) 3–6, 3–6, 3–6)
西里奇 (14)
201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四強
費德勒 (2)
6–3, 6–4, 6–4
冠軍
決賽
錦織圭 (10)
6–3, 6–3, 6–3
伯蒂奇 (7)
201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八強
納達爾 (3)
6–2, 6–0, 7–65
四強(輸給穆雷 (6) 7–66 , 0–6, 3–6, 5–7)
瓦林卡 (8)
201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費德勒 (2)
6–4, 6–3, 7–64
冠軍
決賽
喬科維奇 (1)
4–6, 6–4, 6–3, 6–4
薩姆·奎里 (28)
2016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第三輪
喬科維奇 (1)
7–66 , 6–1, 3–6, 7–65
八強(輸給米洛斯·拉奧尼奇 (6) 4–6, 5–7, 7–5, 4–6)
米洛斯·拉奧尼奇 (6)
四強
費德勒 (2)
6–3, 63 –7, 4–6, 7–5, 6–3
亞軍(決賽輸給穆雷 (2) 4–6, 63 –7, 62 –7)
盧卡斯·普耶 (24)
201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納達爾 (4)
6–1, 2–6, 6–4, 3–6, 7–66
八強(輸給加埃爾·蒙菲爾斯 (10) 4–6, 3–6, 3–6)
瓦林卡 (3)
決賽
喬科維奇 (1)
61 –7, 6–4, 7–5, 6–3
冠軍
蒂姆 (6)
201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喬科維奇 (2)
7–65 , 6–3, 6–0
四強(輸給納達爾 (4) 3–6, 4–6, 0–6)
吉勒斯·米勒 (16)
201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第四輪
納達爾 (4)
6–3, 6–4, 3–6, 4–6, 15–13
八強(輸給西里奇 (7) 3–6, 7–66 , 7–5, 5–7, 1–6)
伯蒂奇 (11)
八強
喬科維奇 (2)
7–62 , 2–0 退賽
四強(輸給費德勒 (3) 64 –7, 64 –7, 4–6)
德爾波特羅 (24)
201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費德勒 (3)
7–5, 3–6, 7–68 , 6–4
四強(輸給納達爾 (1) 6–4, 0–6, 3–6, 2–6)
鄭泫
2018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喬科維奇 (14)
7–64 , 7–5, 7–63
四強(輸給費德勒 (2) 1–6, 2–5 退賽)
西里奇 (6)
八強
納達爾 (1)
3–6, 6–3, 65 –7, 6–2, 2–0 退賽
亞軍(決賽輸給費德勒 (2) 2–6, 7–65 , 3–6, 6–3, 1–6)
馬爾科·切基納托
2018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喬科維奇 (20)
6–3, 7–64 , 1–6, 7–611
四強(輸給蒂姆 (7) 5–7, 610 –7, 1–6)
凱文·安德森 (8)
201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八強
費德勒 (1)
2–6, 65 –7, 7–5, 6–4, 13–11
亞軍(決賽輸給喬科維奇 (12) 2–6, 2–6, 63 –7)
約翰·米爾蒙
2018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2)
3–6, 7–5, 7–67 , 7–63
八強(輸給喬科維奇 (6) 3–6, 4–6, 4–6)
德爾波特羅 (3)
四強
納達爾 (1)
7–63 , 6–2, 0–0 退賽
亞軍(決賽輸給喬科維奇 (6) 3–6, 64 –7, 3–6)
斯特凡諾斯·西西帕斯 (14)
201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3)
611 –7, 7–63 , 7–5, 7–65
四強(輸給納達爾 (2) 2–6, 4–6, 0–6)
蒂姆 (4)
201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四強
喬科維奇 (1)
6–2, 3–6, 7–5, 5–7, 7–5
亞軍(決賽輸給納達爾 (2) 3–6, 7–5, 1–6, 1–6)
瓦林卡 (23)
2019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喬科維奇 (1)
6–4, 7–5, 2–1 退賽
八強(輸給梅德韋傑夫 (5) 66 –7, 3–6, 6–3, 1–6)
格里戈爾·迪米特羅夫
八強
費德勒 (3)
3–6, 6–4, 3–6, 6–4, 6–2
四強(輸給梅德韋傑夫 (5) 65 –7, 4–6, 3–6)
蒂姆 (5)
202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八強
納達爾 (2)
7–63 , 7–64 , 4–6, 7–66
亞軍(決賽輸給喬科維奇 (2) 4–6, 6–4, 6–2, 3–6, 4–6)
巴勃羅·卡雷尼奧·布斯塔 (20)
202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喬科維奇 (1)
6–5 取消資格
四強(輸給亞歷山大·茲維列夫 (5) 6–3, 6–2, 3–6, 4–6, 3–6)
斯特凡諾斯·西西帕斯 (5)
202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八強
納達爾 (2)
3–6, 2–6, 7–64 , 6–4, 7–5
四強(輸給梅德韋傑夫 (4) 4–6, 2–6, 5–7)
馬泰奧·貝雷蒂尼 (9)
202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費德勒 (8)
賽前退賽
八強(輸給喬科維奇 (1) 3–6, 2–6, 7–65 , 5–7)
胡貝特·胡爾卡奇 (14)
202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八強
費德勒 (6)
6–3, 7–64 , 6–0
四強(輸給馬泰奧·貝雷蒂尼 (7) 3–6, 0–6, 7–64 , 4–6)
梅德韋傑夫 (2)
202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決賽
喬科維奇 (1)
6–4, 6–4, 6–4
冠軍
尼克·基里奧斯
202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四強
納達爾 (2)
賽前退賽
亞軍(決賽輸給喬科維奇 (1) 6–4, 3–6, 4–6, 63 –7)
弗朗西斯·蒂亞福 (22)
202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第四輪
納達爾 (2)
6–4, 4–6, 6–4, 6–3
四強(輸給阿爾卡拉斯 (3) 7–66 , 3–6, 1–6, 7–65 , 3–6)
阿爾卡拉斯 (1)
202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決賽
喬科維奇 (2)
1–6, 66 –7, 6–1, 3–6, 6–4
冠軍
辛納 (4)
202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四強
喬科維奇 (1)
6–1, 6–2, 66 –7, 6–3
冠軍
決賽
梅德韋傑夫 (4)
3–6, 3–6, 6–4, 6–4, 6–3
卡斯珀·魯德 (4)
202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八強
喬科維奇 (1)
賽前退賽
四強(輸給亞歷山大·茲韋列夫 (4) 6–2, 2–6, 4–6, 2–6)
亞歷山大·茲韋列夫 (4)
第一輪
納達爾
6–3, 7–65 , 6–3
亞軍(決賽輸給阿爾卡拉斯 (3) 3–6, 6–2, 7–5, 1–6, 2–6)
阿爾卡拉斯 (3)
202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決賽
喬科維奇 (2)
6–2, 6–2, 7–64
冠軍
亞歷山大·茲維列夫 (2)
2025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四強
喬科維奇 (7)
7–65 退賽
亞軍(決賽輸給辛納 (1) 3–6, 64 –7, 3–6)
辛納 (1)
202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四強
喬科維奇 (6)
6–4, 7–5, 7–63
亞軍(決賽 阿爾卡拉斯 (2) 6–4, 7–64 , 4–6, 63 –7, 6–7(2–10) )
202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四強
喬科維奇 (6)
6–3, 6–3, 6–4
冠軍
決賽
阿爾卡拉斯 (2)
4–6, 6–4, 6–4, 6–4
大滿貫表現
截至202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選手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冠軍數
決賽數
勝率%
冠軍數
決賽數
勝率%
冠軍數
決賽數
勝率%
冠軍數
決賽數
勝率%
費德勒
6
7
87% (102–15)
1
5
81% (73–17)
8
12
88% (105–14)
5
7
86% (89–14)
納達爾
2
6
83% (77–16)
14
14
97% (112–4)
2
5
83% (58–12)
4
5
85% (67–12)
喬科維奇
10
10
91% (99–10)
3
7
86% (101–17)
7
10
89% (102–13)
4
10
87% (90–14)
總數
18
23
87% (278–41)
18
26
88% (285–38)
17
26
87% (265–39)
13
22
86% (246–40)
^ 以粗體 表示紀錄。
大滿貫戰績統計
截至202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選手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國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總戰績
冠軍數
決賽數
勝場數
敗場數
冠軍數
決賽數
勝場數
敗場數
冠軍數
決賽數
勝場數
敗場數
冠軍數
決賽數
勝場數
敗場數
冠軍數
決賽數
勝場數
敗場數
費德勒
6
7
102
15
1
5
73
17
8
12
105
14
5
7
89
14
20
31
369
60
納達爾
2
6
77
16
14
14
112
4
2
5
58
12
4
5
67
12
22
30
314
44
喬科維奇
10
10
99
10
3
7
101
17
7
10
102
13
4
10
90
14
24
37
392
54
^ 以粗體 表示紀錄。
ATP年終總決賽成績
費德勒和喬科維奇勝場數為前二,費德勒59勝、喬科維奇50勝,喬科維奇奪得7座冠軍,費德勒奪得6座冠軍。
ATP年終總決賽:5
年份
地點
場地
勝者
敗者
比分
2010
倫敦
硬地
費德勒
納達爾
6–3, 3–6, 6–1
2012
倫敦
硬地
喬科維奇
費德勒
7–6(8–6) , 7–5
2013
倫敦
硬地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3, 6–4
2014
倫敦
硬地
喬科維奇
費德勒
賽前退賽
2015
倫敦
硬地
喬科維奇
費德勒
6–3, 6–4
ATP1000大師賽成績
三巨頭奪冠及勝場數為前三,喬科維奇40冠及414勝、納達爾36冠及410勝、費德勒28冠及381勝。
ATP1000大師賽決賽:34
三巨頭在ATP1000大師賽決賽中,至少對兩次,三巨頭交鋒紀錄:費德勒對納達爾5勝7敗,費德勒對喬科維奇3勝5敗,納達爾對喬科維奇7勝7敗,34場ATP1000大師賽決賽中,費德勒6勝14敗,納達爾14勝12敗,喬科維奇12勝10敗。
No.
年份
場地
賽事
勝者
敗者
比分
1.
2005
硬地
邁阿密
費德勒
納達爾
2–6, 6–7(4–7) , 7–6(7–5) , 6–3, 6–1
2.
2006
紅土
蒙地卡羅
納達爾
費德勒
6–2, 6–7(2–7) , 6–3, 7–6(7–5)
3.
2006
紅土
羅馬
納達爾
費德勒
6–7(0–7) , 7–6(7–5) , 6–4, 2–6, 7–6(7–5)
4.
2007
硬地
印地安泉
納達爾
喬科維奇
6–2, 7–5
5.
2007
紅土
蒙地卡羅
納達爾
費德勒
6–4, 6–4
6.
2007
紅土
漢堡
費德勒
納達爾
2–6, 6–2, 6–0
7.
2007
硬地
加拿大
喬科維奇
費德勒
7–6(7–2) , 2–6, 7–6(7–2)
8.
2008
紅土
蒙地卡羅
納達爾
費德勒
7–5, 7–5
9.
2008
紅土
漢堡
納達爾
費德勒
7–5, 6–7(3–7) , 6–3
10.
2009
紅土
蒙地卡羅
納達爾
喬科維奇
6–3, 2–6, 6–1
11.
2009
紅土
羅馬
納達爾
喬科維奇
7–6(7–2) , 6–2
12.
2009
紅土
馬德里
費德勒
納達爾
6–4, 6–4
13.
2009
硬地
辛辛那堤
費德勒
喬科維奇
6–1, 7–5
14.
2010
紅土
馬德里
納達爾
費德勒
6–4, 7–6(7–5)
15.
2011
硬地
印地安泉
喬科維奇
納達爾
4–6, 6–3, 6–2
16.
2011
硬地
邁阿密
喬科維奇
納達爾
4–6, 6–3, 7–6(7–4)
17.
2011
紅土
馬德里
喬科維奇
納達爾
7–5, 6–4
18.
2011
紅土
羅馬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4, 6–4
19.
2012
紅土
蒙地卡羅
納達爾
喬科維奇
6–3, 6–1
20.
2012
紅土
羅馬
納達爾
喬科維奇
7–5, 6–3
21.
2012
硬地
辛辛那提
費德勒
喬科維奇
6–0, 7–6(9–7)
22.
2013
紅土
蒙地卡羅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2, 7–6(7–1)
23.
2013
紅土
羅馬
納達爾
費德勒
6–1, 6–3
24.
2014
硬地
印地安泉
喬科維奇
費德勒
3–6, 6–3, 7–6(7–3)
25.
2014
硬地
邁阿密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3, 6–3
26.
2014
紅土
羅馬
喬科維奇
納達爾
4–6, 6–3, 6–3
27.
2015
硬地
印地安泉
喬科維奇
費德勒
6–3, 6–7(5–7) , 6–2
28.
2015
紅土
羅馬
喬科維奇
費德勒
6–4, 6–3
29.
2015
硬地
辛辛那堤
費德勒
喬科維奇
7–6(7–1) , 6–3
30.
2017
硬地
邁阿密
費德勒
納達爾
6–3, 6–4
31.
2017
硬地
上海
費德勒
納達爾
6–4, 6–3
32.
2018
硬地
辛辛那提
喬科維奇
費德勒
6–4, 6–4
33.
2019
紅土
羅馬
納達爾
喬科維奇
6–0, 4–6, 6–1
34.
2021
紅土
羅馬
納達爾
喬科維奇
7–5, 1–6, 6–3
ATP500巡迴賽及ATP250巡迴賽決賽:10
No.
年份
場地
賽事
勝者
敗者
比分
1.
2006
硬地
杜拜
納達爾
費德勒
2–6, 6–4, 6–4
2.
2008
草地
女王俱樂部
納達爾
喬科維奇
7–6(8–6) , 7–5
3.
2009
硬地
巴塞爾
喬科維奇
費德勒
6–4, 4–6, 6–2
4.
2010
硬地
巴塞爾
費德勒
喬科維奇
6–4, 3–6, 6–1
5.
2011
硬地
杜拜
喬科維奇
費德勒
6–3, 6–3
6.
2013
硬地
北京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3, 6–4
7.
2015
硬地
杜拜
費德勒
喬科維奇
6–3, 7–5
8.
2015
硬地
北京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2, 6–2
9.
2015
硬地
巴塞爾
費德勒
納達爾
6–3, 5–7, 6–3
10.
2016
硬地
杜哈
喬科維奇
納達爾
6–1, 6–2
生涯決賽比較
截至2025年辛辛那提大師賽 。
選手
大滿貫
ATP年終總決賽
ATP1000大師賽
ATP500巡迴賽
ATP250巡迴賽
奧運
總數
冠軍數
亞軍數
決賽數
冠軍數
亞軍數
決賽數
冠軍數
亞軍數
決賽數
冠軍數
亞軍數
決賽數
冠軍數
亞軍數
決賽數
冠軍數
亞軍數
決賽數
冠軍數
亞軍數
決賽數
費德勒
20
11
31
6
4
10
28
22
50
24
7
31
25
9
34
0
1
1
103
54
157
納達爾
22
8
30
0
2
2
36
17
53
23
6
29
10
6
16
1
0
1
92
39
131
喬科維奇
24
13
37
7
2
9
40
20
60
15
3
18
13
5
18
1
0
1
100
43
143
^ 以粗體 表示紀錄。
頂級賽事成績統計
截至2025年辛辛那提大師賽 。
^ 劃線表示紀錄。
¤ 表示在不同賽事奪得冠軍。
其他壯舉:喬科維奇達成跨年大滿貫、超級大滿貫,納達爾、喬科維奇都達成場地大滿貫,納達爾、喬科維奇、費德勒都達成海峽大滿貫、四分之三大滿貫。
奧運成績
頂級賽事紀錄比較
2002年~2025年,其他選手奪得94次大滿貫中的66座冠軍、198次ATP1000大師賽中的94座冠軍、23次ATP年終總決賽中的10座冠軍、6屆奧運中的4枚金牌。
頂級賽事紀錄 :(200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 ~2025年辛辛那提大師賽 )
ATP歷年年終世界排名
年終世界排名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費德勒
301
64
29
13
6
2
1
1
1
1
2
1
2
3
2
6
2
3
16
2
3
3
5
16
97[ f]
退休
納達爾
無
811
200
49
51
2
2
2
1
2
1
2
4
1
3
5
9
1
2
1
2
6
2
670
154[ g]
退休
喬科維奇
無
679
186
78
16
3
3
3
3
1
1
2
1
1
2
12
1
2
1
1
5
1
7
ATP年終世界排名 (依據年齡)
年終世界排名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費德勒
301
64
29
13
6
2
1
1
1
1
2
1
2
3
2
6
2
3
16
2
3
3
5
16
97[ f]
納達爾
49
51
2
2
2
1
2
1
2
4
1
3
5
9
1
2
1
2
6
2
670
154[ g]
退休
喬科維奇
186
78
16
3
3
3
3
1
1
2
1
1
2
12
1
2
1
1
5
1
7
ATP世界排名成績
三巨頭壟斷世界排名第一達947週,喬科維奇428週,費德勒310週,納達爾209週,三巨頭都至少五次佔據年終世界排名第一,喬科維奇以八次年終世界排名第一保持著ATP世界排名紀錄。
^ 以粗體 表示紀錄 。
ATP世界排名第一週數統計
截至2024年6月9日。
‡ 代表ATP世界排名紀錄。
ATP世界排名前三紀錄
截至2024年10月28日。
選手
No. 1
No. 2
No. 3
總數
費德勒
310
218
2223
750
納達爾
209
3872
90
686
喬科維奇
4281
171
157
7564
1 最多週在No. 1紀錄
2 最多週在No. 2紀錄
3 最多週在No. 3紀錄
4 最多週在No. 1到No. 3紀錄
對戰紀錄比較
球場交鋒記錄
選手
硬地
紅土
草地
比賽場次
勝
敗
%
決賽勝率%
比賽場次
勝
敗
%
決賽勝率%
比賽場次
勝
敗
%
決賽勝率%
費德勒
58
29
29
50%
12–11 ( 52%)
24
6
18
25%
2–12 ( 14%)
8
4
4
50%
2–4 ( 33%)
納達爾
47
16
31
34%
5–16 ( 24%)
45
34
11
76%
20–6 ( 77%)
8
3
5
38%
2–3 ( 40%)
喬科維奇
65
40
25
62%
19–9 ( 68%)
37
13
24
35%
5–9 ( 36%)
8
5
3
63%
4–1 ( 80%)
冠軍數
85
36
53
27
12
8
^ 兩次賽前退賽(2014年ATP年終總決賽 決賽和2019年印第安泉大師賽四強)不包括在內 。
納達爾在紅土的交鋒中領先,尤其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納達爾對費德勒6勝0敗,納達爾對喬科維奇8勝2敗,喬科維奇則在硬地及草地的交鋒中領先。
比賽交鋒記錄
選手
所有比賽
大滿貫
ATP1000大師賽
ATP年終總決賽
比賽場次
勝
敗
%
決賽勝率%
比賽場次
勝
敗
%
決賽勝率%
比賽場次
勝
敗
%
決賽勝率%
比賽場次
勝
敗
%
決賽勝率%
費德勒
90
39
51
43%
16–27 ( 37%)
31
10
21
32%
4–10 ( 29%)
39
16
23
41%
8–12 ( 40%)
11
7
4
64%
1–2 ( 33%)
納達爾
100
53
47
53%
27–25 ( 52%)
32
21
11
66%
11–7 ( 61% )
48
25
23
52%
14–12 ( 54%)
10
3
7
30%
0–2 ( 0%)
喬科維奇
110
58
52
53%
28–19 ( 60% )
35
18
17
51%
8–6 ( 57%)
49
27
22
55%
12–10 ( 55% )
11
6
5
55%
3–0 ( 100% )
冠軍數
150
71
49
23
68
34
16
4
三巨頭之間的競爭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網壇競爭之一[ 206] [ 207] [ 208] [ 209] [ 210] ,且是公開化年代最多場交鋒的三巨頭,共交鋒過150場,49場在大滿貫,71場在決賽,包括23場大滿貫決賽,目前,喬科維奇對費德勒和納達爾的交鋒中領先[ 211] [ 212] [ 213] 。
與其他選手對戰紀錄
對戰過三巨頭的選手,與三巨頭的戰績。
選手 (最高世界排名)
轉職業年
費德勒
納達爾
喬科維奇
總計
勝率 %
多米尼克·赫巴蒂 (12)
1996
2–1
3–1
0–1
5–3
62.5%
費利克斯·奧熱-阿利亞西姆 (6)
2017
1–0
1–2
1–1
3–3
50%
蒂姆 (3)
2011
5–2
6–10
5–7
16–19
45.7%
亞歷山大·茲維列夫 (2)
2013
4–3
4–7
5–9
13–19
40.6%
蒂姆·韓曼 (4)
1993
6–7
0–2
0–1
6–10
37.5%
大衛·納爾班迪安 (3)
2000
8–11
2–5
1–4
11–20
35.4%
博爾納·丘里奇 (12)
2013
2–4
3–2
0–4
5–10
33.3%
菲利波·沃蘭德里 (25)
1997
1–1
0–3
1–0
2–4
33.3%
尼克·基里奥斯 (13)
2013
1–6
3–6
2–1
6–13
31.6%
休伊特 (1)
1998
9–18
4–7
1–6
14–31
31.1%
塞巴斯蒂安·格羅讓 (4)
1996
2–3
0–3
1–1
3–7
30%
安德烈·魯布列夫 (5)
2014
1–0
1–2
1–5
3–7
30%
亚历克斯·德米纳尔 (9)
2015
0–1
2–4
1–2
3–7
30%
特松加 (5)
2004
6–12
4–10
6–17
16–39
29.1%
德爾波特羅 (3)
2005
7–18
6–11
4–16
17–45
27.4%
吉列爾莫·卡尼亞斯 (8)
1995
3–3
0–3
0–2
3–8
27.3%
阿諾·克萊門特 (10)
1996
3–8
1–3
1–3
5–14
26.3%
羅迪克 (1)
2000
3–21
3–7
5–4
11–32
25.6%
尼古萊·達維登科 (3)
1999
2–19
6–5
2–6
10–30
25%
梅德韋傑夫 (1)
2014
0–3
1–5
5–10
6–18
25%
薩芬 (1)
1997
2–10
0–2
2–0
4–12
25%
加斯頓·高迪奧 (5)
1996
0–5
3–3
0–1
3–9
25%
壇納西·科基納基斯 (65)
2013
1–0
0–1
0–2
1–3
25%
費雷羅 (1)
1998
3–10
2–7
1–2
6–19
24%
費爾南多·岡薩雷斯 (5)
1999
1–12
3–7
2–1
6–20
23.1%
于爾根·梅爾策 (8)
1999
1–4
1–3
1–3
3–10
23.1%
托米·哈斯 (2)
1998
4–13
0–5
3–6
7–24
22.6%
斯特凡諾斯·西西帕斯 (3)
2016
2–2
2–7
2–13
6–22
21.4%
法布里斯·桑托罗 (17)
1989
2–9
0–1
1–1
3–11
21.4%
卡洛斯·莫亞 (1)
1995
0–7
2–6
2–2
4–15
21.1%
奧利維埃·羅庫斯 (24)
1999
0–8
1–4
3–3
4–15
21.1%
儒利安·貝內托 (25)
2000
2–6
1–3
1–6
4–15
21.1%
伊萬·柳比西奇 (3)
1998
3–13
2–7
2–7
7–27
20.6%
胡貝特·胡爾卡奇 (8)
2015
1–1
1–0
0–7
2–8
20%
衛斯理·穆迪 (57)
2000
0–1
0–1
1–2
1–4
20%
洛倫佐·索內戈 (21)
2013
0–2
0–1
1–1
1–4
20%
詹姆斯·布雷克 (4)
1999
1–10
3–4
0–3
4–17
19%
馬里奧·安契奇 (7)
2001
1–6
1–4
1–3
3–13
18.8%
克薩維埃·馬利斯 (19)
1998
1–10
1–2
1–1
3–13
18.8%
伯蒂奇 (4)
2002
6–20
4–20
3–25
13–65
16.7%
費爾南多·貝爾達斯科 (7)
2001
0–7
3–17
4–11
7–35
16.7%
約翰·伊斯內爾 (8)
2007
2–8
1–8
2–10
5–26
16.1%
瓦林卡 (3)
2002
3–23
3–19
6–21
12–63
16%
米哈伊爾·尤日尼 (8)
1999
0–17
4–13
3–7
7–37
15.9%
費雷爾 (3)
2000
0–17
6–26
5–16
11–59
15.7%
錦織圭 (4)
2007
3–8
2–12
2–18
7–38
15.6%
大衛·戈芬 (7)
2009
1–10
1–7
2–5
4–22
15.4%
萊納·舒特勒 (5)
1995
1–3
1–5
0–3
2–11
15.4%
厄內斯特·古爾比斯 (10)
2004
2–3
0–7
1–7
3–17
15%
薩姆·奎里 (11)
2006
0–4
1–5
2–9
3–18
14.3%
米卡埃爾·洛德拉 (21)
1999
0–2
0–1
1–3
1–6
14.3%
麥克·貝雷爾 (42)
1999
0–2
1–2
0–2
1–6
14.3%
丹尼爾·希梅諾-特拉維爾 (48)
2004
0–1
0–3
1–2
1–6
14.3%
伊沃·卡洛維奇 (14)
2000
1–13
0–5
2–1
3–19
13.6%
費利西亞諾·洛佩斯 (12)
1997
0–13
4–10
1–9
5–32
13.5%
吉爾·西蒙 (6)
2002
2–7
1–8
1–11
4–26
13.3%
法比奧·福尼尼 (9)
2004
0–4
4–14
0–8
4–26
13.3%
巴勃羅·卡雷尼奧·布斯塔 (10)
2009
0–1
0–8
2–4
2–13
13.3%
丹尼斯·沙波瓦洛夫 (10)
2017
0–1
2–4
0–8
2–13
13.3%
吉勒斯·米勒 (21)
2001
0–5
0–4
0–4
2–13
13.3%
羅賓·索德林 (4)
2001
1–16
2–6
1–6
4–28
12.5%
凱文·安德森 (5)
2007
1–6
0–5
2–10
3–21
12.5%
羅伯托·包蒂斯塔·阿古特 (9)
2005
0–9
0–3
3–9
3–21
12.5%
泰勒·弗里茨 (5)
2015
0–2
2–2
0–10
2–14
12.5%
揚科·蒂普薩雷維奇 (8)
2002
0–6
0–3
2–5
2–14
12.5%
尼古拉斯·拉潘蒂 (6)
1995
0–4
1–2
0–1
1–7
12.5%
盧卡斯·普耶 (10)
2012
0–2
1–2
0–3
1–7
12.5%
弗朗西斯·蒂亞福 (10)
2015
0–3
1–2
0–2
1–7
12.5%
尼科洛茲·巴西拉什威利 (16)
2008
1–1
0–4
0–2
1–7
12.5%
丹·埃文斯 (21)
2006
0–4
0–3
1–0
1–7
12.5%
杜尚·拉約維奇 (23)
2007
0–2
0–3
1–2
1–7
12.5%
謝爾蓋·斯塔霍夫斯基 (31)
2003
1–1
0–2
0–4
1–7
12.5%
巴勃羅·安杜哈爾 (32)
2003
1–0
0–4
0–3
1–7
12.5%
費德里科·德爾波尼斯 (33)
2007
1–1
0–5
0–1
1–7
12.5%
弗洛朗·塞拉 (36)
2000
0–1
0–3
1–3
1–7
12.5%
西里奇 (3)
2005
1–10
2–7
2–19
5–36
12.2%
加埃爾·蒙菲爾斯 (6)
2004
4–10
2–14
0–20
6–44
12%
卡斯珀·魯德 (2)
2015
0–1
0–2
1–5
1–8
11.1%
約阿希姆·約翰松 (7)
1994
0–7
1–0
0–1
1–8
11.1%
尼古拉斯·馬蘇 (9)
1997
1–4
0–2
0–2
1–8
11.1%
凱爾·埃德蒙 (14)
2012
0–1
0–1
1–6
1–8
11.1%
巴勃羅·奎瓦斯 (19)
2004
0–2
1–5
0–1
1–8
11.1%
盧卡斯·拉索爾 (26)
2004
0–2
1–4
0–2
1–8
11.1%
約翰·米爾蒙 (33)
2006
1–3
0–2
0–3
1–8
11.1%
尼古拉·馬俞 (37)
2000
0–4
1–2
0–2
1–8
11.1%
托米·羅布雷多 (5)
1998
1–11
0–7
2–7
3–25
10.7%
亞歷山大·多爾戈波洛夫 (13)
2006
0–5
2–7
0–6
2–18
10%
維克托·特羅伊茨基 (12)
2006
0–2
1–5
1–13
2–20
9.1%
格里戈爾·季米特洛夫 (3)
2008
1–7
1–14
1–12
3–33
8.3%
卡梅伦·诺里 (8)
2017
0–1
1–5
0–5
1–11
8.3%
拉德克·史坦帕尼克 (8)
1996
2–14
0–7
1–13
3–34
8.1%
馬爾迪·菲什 (7)
2000
1–8
1–8
0–7
2–23
8%
馬科斯·巴格達蒂斯 (8)
2003
1–7
1–9
0–8
2–24
7.7%
阿爾韋特·拉莫斯-比尼奧拉斯 (17)
2007
1–2
0–4
0–6
1–12
7.7%
伊戈爾·安德烈耶夫 (18)
2002
0–4
1–4
0–4
1–12
7.7%
胡安·伊格納西奧·切拉 (15)
1998
0–6
1–5
0–2
1–13
7.1%
伯諾瓦·帕爾雷 (18)
2007
0–7
0–4
1–2
1–13
7.1%
阿爾伯特·蒙塔涅斯 (22)
1999
1–3
0–4
0–6
1–13
7.1%
菲利普·科爾施賴伯 (16)
2001
0–14
2–12
1–15
3–41
6.8%
弗洛里安·邁爾 (18)
2001
0–8
1–2
0–5
1–15
6.3%
吉列爾莫·加西亞·洛佩斯 (23)
2002
0–4
1–5
0–7
1–16
5.9%
里夏爾·加斯凱 (7)
2002
2–19
0–18
1–13
3–50
5.7%
安德烈亞斯·塞皮 (18)
2002
1–14
1–8
0–12
2–34
5.6%
卡倫·哈查諾夫 (8)
2013
0–1
0–8
1–9
1–18
5.3%
丹尼斯·伊斯托明 (33)
2004
0–8
0–5
1–5
1–18
5.3%
胡安·摩納哥 (10)
2002
0–4
1–7
0–8
1–19
5%
熱雷米·夏爾迪 (25)
2005
1–4
0–3
0–14
1–21
4.5%
迭戈·施瓦茨曼 (8)
2010
0–4
1–11
0–7
1–22
4.3%
保羅-亨利·馬蒂厄 (12)
1999
0–7
0–10
1–6
1–23
4.2%
尼古拉斯·阿爾瑪格羅 (9)
2003
0–5
1–15
0–5
1–25
3.8%
亞爾科·涅米寧 (13)
2000
0–15
0–8
1–6
1–29
3.3%
胡安·伊格納西奧·隆德羅 (50)
2010
0–1
0–1
0–1
0–3
0%
揚·哈耶克 (71)
2000
0–1
0–1
0–1
0–3
0%
傑西·詹努維克茲 (14)
2007
0–1
0–2
0–1
0–4
0%
皮埃爾-于格·埃貝爾 (36)
2010
0–1
0–1
0–2
0–4
0%
馬修·伊布登 (39)
2006
0–2
0–1
0–1
0–4
0%
山德夫·狄瓦曼 (62)
2008
0–2
0–1
0–1
0–4
0%
泰勒·丹特 (21)
1998
0–2
0–2
0–1
0–5
0%
斯蒂夫·約翰遜 (21)
2012
0–3
0–1
0–1
0–5
0%
讓-勒內·利斯納爾 (84)
1997
0–2
0–1
0–2
0–5
0%
西岡良仁 (24)
2014
0–1
0–2
0–3
0–6
0%
安德烈·戈盧別夫 (33)
2005
0–1
0–1
0–4
0–6
0%
丹尼斯·庫德拉 (53)
2010
0–2
0–1
0–3
0–6
0%
吉多·佩拉 (20)
2007
0–2
0–4
0–1
0–7
0%
唐納德·揚 (38)
2004
0–1
0–3
0–3
0–7
0%
杜迪·塞拉 (29)
2002
0–2
0–3
0–2
0–7
0%
瑞恩·哈里森 (40)
2007
0–2
0–2
0–3
0–7
0%
馬泰奧·貝雷蒂尼 (6)
2015
0–2
0–2
0–4
0–8
0%
保羅·洛倫齊 (33)
2003
0–1
0–4
0–3
0–8
0%
班傑明·貝克爾 (35)
2005
0–4
0–2
0–2
0–8
0%
卡洛斯·貝洛克 (37)
2001
0–2
0–4
0–2
0–8
0%
阿爾亞·貝德尼 (43)
2008
0–2
0–2
0–4
0–8
0%
盧卡斯·拉科 (44)
2005
0–3
0–4
0–1
0–8
0%
德米特里·圖爾蘇諾夫 (20)
2000
0–5
0–3
0–1
0–9
0%
富喬維奇·馬頓 (31)
2010
0–3
0–1
0–5
0–9
0%
羅賓·哈塞 (33)
2005
0–3
0–3
0–3
0–9
0%
米哈伊爾·庫庫什金 (39)
2006
0–3
0–4
0–2
0–9
0%
聖地亞哥·希拉爾多 (28)
2004
0–2
0–6
0–2
0–10
0%
傑克·索克 (8)
2011
0–4
0–6
0–1
0–11
0%
米沙·茲韋列夫 (25)
2005
0–6
0–3
0–2
0–11
0%
瓦謝克·波斯皮西爾 (25)
2007
0–3
0–2
0–6
0–11
0%
若昂·索沙 (28)
2008
0–2
0–3
0–6
0–11
0%
羅比·吉內普里 (15)
2001
0–5
0–2
0–5
0–12
0%
馬塞爾·格拉諾勒斯 (19)
2003
0–4
0–4
0–4
0–12
0%
萊昂納多·梅耶爾 (21)
2003
0–4
0–6
0–2
0–12
0%
楊-萊納德·史卓夫 (21)
2009
0–4
0–1
0–7
0–12
0%
伯納德·湯米奇 (17)
2008
0–4
0–3
0–6
0–13
0%
托馬斯·貝魯奇 (21)
2005
0–2
0–6
0–6
0–14
0%
西莫內·博萊利 (36)
2003
0–4
0–6
0–4
0–14
0%
阿德里昂·馬納里諾 (17)
2004
0–7
0–3
0–5
0–15
0%
波蒂托·斯塔拉切 (27)
2001
0–7
0–6
0–2
0–15
0%
維克托·哈內斯庫 (26)
2000
0–6
0–4
0–7
0–17
0%
橘色 (已退役)
整體表現
截至2025年辛辛那提大師賽 。
包括ITF 賽事:奧運 、台維斯盃 、霍普曼盃 ,ATP 賽事:拉沃盃 、ATP盃 、聯合盃 [ 214] 。
選手
男子單打
男子雙打/男女混合雙打
總數
冠軍數
決賽數
勝率%
冠軍數
決賽數
勝率%
冠軍數
決賽數
勝率%
費德勒
103
157
81% (1316–312)
8
14
61% (178–113)
111
171
78% (1494–425)
納達爾
92
131
82% (1180–264)
11
15
64% (154–86)
103
146
79% (1334–350)
喬科維奇
100
143
83% (1265–258)
1
3
47% (87–97)
101
146
79% (1352–355)
總數
295
431
82% (3761–834)
20
32
59% (419–296)
315
463
79% (4180–1130)
整體主要紀錄比較
^ 以粗體 表示較多冠軍數和交鋒紀錄領先。
球風比較
費德勒
費德勒生涯早期[ 215] 以發球上網型 [ 216] 為主,因此,在草地相當有宰制力,且擅於反手切球上網後高壓扣殺,另外,擅長單手反拍,且發球 極為犀利,經常發球得分,會利用對手發球時,提前上網來壓迫對手,在2003年網球大師盃 前夕,改以進攻底線型 ,現今為全面型 。
納達爾
納達爾是典型的防禦型底線型 ,因此,在紅土相當有宰制力[ 217] ,閃身正手拍球速極快,擅於擊出上旋球或香蕉球,且快速移動地來回抽球壓迫對手[ 218] ,經常地追球使防守反擊[ 219] ,打出致勝球,迫使對手移動至邊線外或回球過短,經常以低擋回球,會利用滑步來截擊。
喬科維奇
喬科維奇屬於進攻底線型 [ 220] ,因此,在硬地相當有宰制力,特色是救球,因身體柔韌性極佳,而經常在邊線外以劈腿救球來穿越對手,且擅長雙手反拍[ 221] ,發球的一發是平擊球,二發是切球,接發球回球深度極深,經常回到對手腳邊,會利用放小球使對手防不勝防。
大滿貫冠軍爭奪
三巨頭正在爭奪最多大滿貫冠軍[ 222] ,費德勒首次奪得大滿貫冠軍在2003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首次領跑三巨頭,費德勒在2009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奪得第15座大滿貫冠軍後,超越桑普拉斯,在2010年代,費德勒的領先逐漸縮小[ 223] ,繼費德勒在2010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奪冠後,費德勒、納達爾、喬科維奇奪得16、6、1座冠軍,這是費德勒領先納達爾和喬科維奇的最高峰,喬科維奇奪得2016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後,喬科維奇與納達爾奪得12、14座冠軍,但接下來兩年,納達爾和費德勒再擴大對喬科維奇的領先,納達爾奪得2018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後,費德勒、納達爾、喬科維奇奪得20、17、12座冠軍。
納達爾在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奪冠後,追平費德勒,喬科維奇在2021年奪得三座大滿貫冠軍,追平費德勒和納達爾[ 224] ,納達爾在202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奪得第21座大滿貫冠軍後,超越費德勒和喬科維奇[ 225] ,納達爾在202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奪得第22座大滿貫冠軍[ 226] ,喬科維奇在2022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奪得第21座大滿貫冠軍後,超越費德勒,喬科維奇在2023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奪得第22座大滿貫冠軍後,追平納達爾,喬科維奇在202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奪得第23座大滿貫冠軍後,超越納達爾,喬科維奇在202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奪得第24座大滿貫冠軍後,追平考特。
國際賽事和國家代表
ITF 賽事:奧運 、台維斯盃 、霍普曼盃 ,ATP 賽事:拉沃盃 、ATP盃 、聯合盃 。
選手
奧運
台維斯盃
霍普曼盃
拉沃盃
ATP盃
聯合盃
戰績
勝率
年份
冠軍數
費德勒
20–7
52–18
27–9
8–4
–
–
107–38
73.8%
1999–2022
8
納達爾
19–6
37–6
–
3–4
6–2
0–2
65–20
76.5%
2004–2024
8
喬科維奇
22–10
46–16
20–8
2–3
11–1
3–1
104–39
72.7%
2004–2024
3
國際賽事表現比較
選手
奧運
台維斯盃
霍普曼盃
拉沃盃
ATP盃 /聯合盃
參加數
獎牌
勝場
勝率 %
提名
平局
冠軍數
勝場
勝率 %
參加數
冠軍數
勝場
勝率 %
參加數
冠軍數
勝場
勝率 %
參加數
冠軍數
勝場
勝率 %
費德勒
7
2
20
74% (20–7)
27
27
1
52
74% (52–18)
5
3
27
75% (27–9)
4
3
8
67% (8–4)
沒參加
納達爾
7
2
19
76% (19–6)
20
23
4
37
86% (37–6)
沒參加
3
2
3
43% (3–4)
3
0
6
67% (6–3)
喬科維奇
8
2
22
69% (22–10)
30
37
1
46
74% (46–16)
4
0
20
71% (20–8)
2
1
2
40% (2–3)
3
1
14
88% (14–2)
^ 以粗體 表示紀錄。
留下的地位認可
現役和退役的網壇選手
其他頂尖選手,包括費雷爾、伯蒂奇、特松加、瓦林卡和羅迪克都談到三巨頭統治和匹配時面臨的挑戰[ 227] [ 228] [ 229] [ 230] ,許多退役頂尖選手也談到這問題,包括比約恩·博里 、阿格西 、桑普拉斯、伊萬尼塞維奇 [ 231] [ 232] [ 233] 。
費雷爾在2013年說道:
瓦林卡說道[ 238] :
“
看看三巨頭贏得多少比賽,且已經處於頂尖多久,正如所見,是的,我有三座大滿貫冠軍,但看看三巨頭有多少座ATP1000大師賽冠軍,過去十幾年,三巨頭都處於頂尖,三巨頭不只贏得比賽,還總是打進四強和決賽,這是為什麼我沒辦法和三巨頭相提並論的原因。
”
在201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11座大滿貫冠軍伯格表示:
“
網壇長期被三巨頭壟斷,我不認為這是一件談起來讓人激動的事,過往人們總是在談論其中一或兩個成績斐然的選手,如今我們一下子面對的是三巨頭,三巨頭以外,我看不到有別的選手能奪得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這無疑是三巨頭與其他選手的巨大鴻溝[ 239] 。
”
三巨頭的出現被認為對網壇產生積極的影響[ 240] [ 241] [ 242] [ 243] ,使這項運動更激勵人心且吸引更多關注。
黃金時代
包括格拉芙和馬克安諾 在內一些人都認為,三巨頭的出現正逢網壇的新“黃金時代”[ 244] [ 245] [ 246] [ 247] [ 248] ,在這時代,強度、運動能力、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與1960年代,拉沃、肯·羅斯威爾 、羅伊·愛默生 、紐康姆 的時代及1970年代至1980年代,伯格、康諾斯、馬克安諾、伊凡·藍道 的時代相比[ 249] [ 250] [ 251] [ 252] 。
喬科維奇和費德勒都認為這是網壇的黃金時代[ 253] [ 254] [ 255] [ 256] ,儘管費德勒在2012年緩頰環繞著三巨頭為最偉大的討論,費德勒說道:
“
我想說不,但我不知道,僅因為回顧15年前,就有桑普拉斯、斯特凡·埃德貝里 、鮑里斯·貝克 、阿格西,我不知道還有誰,那些傢伙不是好選手嗎?回頭看,更遠的過去,20年,有康諾斯和藍道,那些也不好嗎?我是說,我不知道,所以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是尊重,只是時代不同,運動強度更高,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話說回來,我們不打雙打,我們不混著打,也許我們現在打得更少,因為這更費力,但我們五盤確實比以前打得更少,真的不能比較,但我們現在有一個黃金時代,我真的感覺到,很高興看到諾瓦克去年渡過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年,然後拉法和我還在,這絕對是美好的時光,過去仍有偉大的冠軍,現在我們處於頂尖相當有趣,我認為強度從來沒有比現在更高,但是最好的?我們三個?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決定[ 257] [ 258] 。
”
費德勒說的黃金時代也被用於網壇中其他著名時代,包括1970年代至1980年代[ 259] [ 260] [ 261] [ 262] 和1920年代至1930年代[ 263] 。
將三巨頭大滿貫、頂級賽事、ATP年終總決賽與1970年至1980年代的「伯格/康諾斯/馬克安諾/藍道」和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艾柏格/貝克/桑普拉斯/阿格西」兩組頂尖選手比較,無論大滿貫、頂級賽事、ATP年終總決賽,三巨頭都超越1970年至1980年代和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兩組頂尖選手。
生涯總獎金
喬科維奇、納達爾、費德勒佔據生涯總獎金前三[ 264] ,此外,喬科維奇在2015年賽季奪得最高單賽季總獎金紀錄,高達約2115萬美元。
三巨頭合計生涯總獎金約4.54億美元。
著名交鋒三巨頭之間有過許多場交鋒,2005年邁阿密大師賽決賽、2005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2006年羅馬大師賽決賽、2006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2006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2007年漢堡大師賽決賽、200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200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 266] 、2007年加拿大大師賽決賽、2008年漢堡大師賽決賽、2008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 267] [ 268] [ 269] [ 270] 、200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2009年馬德里大師賽決賽、2010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四強[ 271] 、2011年邁阿密大師賽決賽、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 272] 、201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201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四強[ 273] 、2012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201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決賽[ 274] [ 275] 、2013年蒙地卡羅大師賽決賽、2013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 276] 、2014年印第安泉大師賽決賽、2014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201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2016年羅馬大師賽八強、2017年澳洲網球公開賽決賽、201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四強、2018年巴黎大師賽決賽、2019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202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四強、202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八強、2024年巴黎奧運第二輪被認為是最經典的交鋒。
主要網球及體育獎項
獎項
費德勒
納達爾
喬科維奇
年度最佳選手
5
5
8
年度最佳進步選手
0
1
2
年度最佳復出選手
1
1
1
年度最佳新人
0
1
0
球迷最愛
19
1
0
斯特凡·艾柏格體育精神獎
13
5
0
亞瑟·艾許最佳人道主義獎
2
1
1
ITF世界冠軍
5
5
8
ITF最強冠軍
1
0
0
戴維斯盃奉獻獎
1
1
1
年度最佳男子選手
5
2
5
年度突破
0
1
0
年度最佳復出選手
1
1
0
體育傳奇獎
0
1
0
最佳國際運動員
1
1
0
最佳男子網球選手
9
3
6
年度體壇風雲人物
0
0
0
年度世界體育之星
4
1
1
隊報最強冠軍
4
4
2
年度最佳世界運動員
4
0
0
傳奇馬卡獎
1
1
1
獎項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ATP獎項
年度最佳選手
F
F
F
F
N
F
N
D
D
N
D
D
N
D
N
D
D
D
年度最佳進步選手
N
D
D
年度最佳復出選手
N
F
D
年度最佳新人
N
球迷最愛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N
斯特凡·艾柏格體育精神獎
F
F
F
F
F
F
N
F
F
F
F
F
F
F
N
N
N
N
亞瑟·艾許人道主義獎
F
N
D
F
ITF獎項
ITF世界冠軍
F
F
F
F
N
F
N
D
D
D
D
D
N
D
N
未舉辦
D
N
D
ITF最強冠軍
F
戴維斯盃奉獻獎
F
D
N
勞倫斯世界體育獎 1
年度最佳男子選手
F
F
F
F
N
D
D
D
F
D
N
D
年度突破
N
年度最佳復出選手
N
F
體育傳奇獎
N
年度卓越運動獎
最佳國際運動員
F
N
最佳男子網球選手
F
F
F
F
F
F
N
D
D
N
D
D
F
F
F
未舉辦
D
N
D
BBC年度體壇風雲人物
年度體壇風雲人物
年度世界體育之星
F
F
F
N
D
F
隊報 最強冠軍
國際
F
F
F
N
N
F/N
N
D
D
米蘭體育報
年度最佳世界運動員
F
F
F
F
馬卡報
傳奇馬卡獎
F
N
D
旗手/火炬手在奧運
開幕儀式
F
未舉辦
F
未舉辦
D
未舉辦
N
未舉辦
未舉辦
N
1 獎項顯示為獲獎年份,不是頒發年份。
生涯發展三巨頭賽季統計數據,在同年齡比較。
年齡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費德勒 賽季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納達爾 賽季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喬科維奇 賽季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大滿貫
費德勒
0
0
0
0
1
4
6
9
12
13
15
16
16
17
17
17
17
17
19
20
20
20
20
20
納達爾
0
1
2
3
5
6
9
10
11
13
14
14
14
16
17
19
20
20
22
22
22
喬科維奇
0
0
0
1
1
1
4
5
6
7
10
12
12
14
16
17
20
21
24
(24 )
大滿貫勝場數
費德勒
0
7
20
26
39
61
85
112
138
162
188
208
228
247
260
279
297
307
325
339
357
362
369
369
納達爾
6
19
36
56
80
95
120
143
157
171
187
198
203
226
247
271
282
291
313
314
314
喬科維奇
5
14
33
51
66
85
110
134
158
180
207
228
237
258
280
296
323
334
361
(392 )
ATP1000大師賽
費德勒
0
0
0
1
1
4
8
12
14
14
16
17
18
21
21
23
24
24
27
27
28
28
28
28
納達爾
0
4
6
9
12
15
18
19
21
26
27
27
28
30
33
35
35
36
36
36
36
喬科維奇
0
0
2
4
5
5
10
13
16
20
26
30
30
32
34
36
37
38
40
(40 )
總數
費德勒
0
0
1
4
11
22
33
45
53
57
61
66
70
76
77
82
88
88
95
99
103
103
103
103
納達爾
1
12
17
23
31
36
43
46
50
60
64
67
69
75
80
84
86
88
92
92
92
喬科維奇
0
2
7
11
16
18
28
34
41
48
59
66
68
72
77
81
86
91
98
(100)
年終世界排名
費德勒
64
29
13
6
2
1
1
1
1
2
1
2
3
2
6
2
3
16
2
3
3
5
16
97[ f]
納達爾
51
2
2
2
1
2
1
2
4
1
3
5
9
1
2
1
2
6
2
670
154[ g]
喬科維奇
78
16
3
3
3
3
1
1
2
1
1
2
12
1
2
1
1
5
1
(6)
世界排名第一週數
費德勒
0
0
0
0
0
48
100
152
204
237
262
285
285
302
302
302
302
302
302
310
310
310
310
310
納達爾
0
0
0
0
19
46
76
102
102
115
141
141
141
160
196
205
209
209
209
209
209
喬科維奇
0
0
0
0
0
0
26
62
101
127
179
223
223
232
275
301
353
373
405
(428 )
勝率
費德勒
42.86
50.50
58.48
62.95
68.21
72.77
76.52
79.44
80.44
80.55
80.81
81.03
81.27
81.60
81.11
81.44
81.65
81.51
81.94
81.99
82.08
82.09
81.98
81.98
納達爾
60.81
76.07
78.21
79.31
81.31
81.50
82.37
82.34
82.70
83.61
83.45
82.74
82.24
82.45
82.87
83.22
83.11
83.10
83.10
82.92
(82.63)
喬科維奇
48.15
62.35
70.35
73.12
75.14
75.52
78.02
79.22
80.44
81.18
82.45
82.89
82.77
82.61
82.68
82.95
83.25
83.35
83.62
(83.27)
勝場數
費德勒
15
51
100
158
236
310
391
483
551
617
678
743
807
878
923
996
1059
1080
1134
1184
1237
1242
1251
1251
納達爾
45
124
183
253
335
401
472
541
583
658
706
767
806
874
919
977
1004
1028
1067
1068
1080
喬科維奇
13
53
121
185
263
324
394
469
543
604
686
751
783
836
893
934
989
1031
1087
(1150)
對戰世界排名前十
費德勒
1
4
9
19
28
46
61
80
97
104
119
135
145
161
165
182
197
198
212
216
224
224
224
224
納達爾
4
9
19
30
47
61
72
88
99
123
129
136
140
152
162
171
174
178
186
186
186
喬科維奇
1
3
9
20
35
39
60
84
108
127
158
179
181
196
205
215
229
240
257
(261 )
出賽場次
費德勒
35
101
171
251
346
426
511
608
685
766
839
917
993
1076
1138
1223
1297
1325
1384
1444
1507
1513
1526
1526
納達爾
74
163
234
319
412
492
573
657
705
787
846
927
980
1060
1109
1174
1208
1237
1284
1288
1307
喬科維奇
27
85
172
253
350
429
505
592
675
744
832
906
946
1012
1080
1126
1188
1237
1300
(1381)
生涯總獎金 (百萬美元)
費德勒
0.3
0.9
1.7
3.7
7.7
14.1
20.2
28.6
38.7
44.6
53.4
61.0
67.4
76.0
79.2
88.6
97.3
98.8
111.9
120.5
129.2
129.9
130.6
130.6
納達爾
0.7
4.6
8.3
14.0
20.8
27.2
37.4
45.1
50.1
64.6
71.4
75.9
78.7
91.4
103.3
119.6
123.5
125.0
134.3
134.7
134.9
喬科維奇
0.2
0.9
4.8
10.5
16.0
20.3
32.9
45.7
58.1
72.4
94.1
107.7
109.8
125.8
139.2
145.6
154.7
164.7
180.6
(188.9 )
年齡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費德勒賽季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納達爾賽季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喬科維奇賽季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生涯奪冠比較三巨頭生涯奪冠統計,且於參加第幾次奪冠,包含大滿貫、ATP1000大師賽、ATP年終總決賽 (以前為網球大師盃)、奧運。
冠軍 n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奪冠率
費德勒
大滿貫 no.
17
19
21
22
25
26
27
29
30
31
33
34
38
40
41
43
53
69
70
72
20/81
納達爾
6
9
13
17
18
20
24
25
26
28
32
34
36
38
48
50
52
56
58
60
63
64
22/68
喬科維奇
13
25
27
28
29
33
39
41
43
44
45
46
54
55
56
58
60
63
64
65
68
69
70
72
24/79
費德勒
ATP1000大師賽 no.
22
35
38
39
41
42
44
45
46
47
50
52
57
59
75
77
84
94
95
97
99
112
113
119
124
125
127
133
28/138
納達爾
10
11
12
14
17
18
22
24
25
33
35
36
40
42
43
51
52
53
59
67
69
70
72
73
74
75
81
95
102
103
109
111
112
116
117
123
36/130
喬科維奇
11
15
19
23
36
45
46
47
48
49
53
57
59
63
68
69
70
71
73
77
78
79
80
81
84
85
86
87
89
91
104
105
110
114
115
116
119
122
126
127
40/135
費德勒
ATP年終總決賽 no.
2
3
5
6
9
10
6/17
納達爾
0/11
喬科維奇
2
6
7
8
9
15
16
7/16
費德勒
奧運 no.
0/4
納達爾
1
1/3
喬科維奇
5
1/5
截至2025年辛辛那提大師賽 。
參見
註解
參考文獻
^ Eccleshare, Charlie. Roger Federer, Rafael Nadal and Novak Djokovic with 'Big Three' more dominant than ever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20-0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1-25).
^ Chase, Chris. Federer, Nadal and Djokovic: Ranking the Big Three rivalries . USA Today . [2020-0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1-12).
^ "Grand Slam Tenni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ennis.Ukf. [28 June 2012].
^ Peter, Bodo.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ennis' Big Three as we know it . ESPN . [2020-05-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1).
^ Morse, Ben. ' All three of the best players are playing in this generation, tennis 'Big Three' are GOATs . CNN . [2020-05-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3-19).
^ Zagoria, Adam. How The 'Big Three' Of Men's Tennis Has Taken Grand Slam Titles From A Generation Of Players . Forbes . [2020-0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09).
^ John Berkok. Big 3 Dominance: Nadal, Djokovic, Federer Top Year-end Rankings . Tennis.com . [2020-04-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16).
^ Nine To Shine: Djokovic Claims Historic Cincy Crown . ATP Tour . [2020-01-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3-30).
^ Roger's Results 1998 . Roger Federer Official Website. [2009-06-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4-14).
^ Ilic, Jovica. On this day: Roger Federer wins first ATP match at 17 . Tennis World USA. [2022-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06).
^ Nadal, the youngest player to win his first ATP match . Rafael Nadal Academy. [2023-08-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14).
^ Bierley, Steve. in Melbourne. Djokovic arrives with a bang and a new era begins . The Guardian . [2008-01-28 ] .
^ 2000–2009 The Decade in Tennis . Essential Tennis. [2013-01-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01).
^ Tignor, Steve. Deux: Death on the Dirt . Tennis.com . [2014-05-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7-16).
^ 2003: Roger Federer Wins First Grand Slam at Wimbledon . Bleacher Report . [2013-01-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9-22).
^ Mimi Mccann. Andy Roddick: His 2003 U.S. Open Comeback Will Make You a Believer . Bleacher Report . [2009-08-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9-07).
^ Gaston Gaudio's 2004 Roland Garros triumph, 20 years on . ATP Tour . [2024-06-06 ] .
^ Roger Federer On No. 1: 'I Decided I Would Like To Stay There' . ATP Tour . [2020-09-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6-19).
^ No.1 seed Federer upset by Spanish teenager . USA Today . [2013-02-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9-22).
^ Roger Federer Successfully Defends Dubai Title . Arab News . [8 March 2004] .
^ Carl Harrison. Mardy Fish Pokes Fun at Roger Federer’s 2004 Halle Final Dominance: A Look Back at the Historic Match . Motociclismo. [24 February 2025] .
^ Federer finally wins Swiss Open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12 July 2004] .
^ Barry Wood. Federer wins Thailand Open . Rediff.com . [3 October 2004] .
^ A flashback to Federer’s Doha dynasty . ATP Tour . [17 February 2025] .
^ Matthew Johns. Ivan Ljubicic jokes that Roger Federer was ‘lucky’ in reaction to point from ATP final . The Tennis Gazette. [3 February 2025] .
^ Ilic, Jovica. February 27, 2005: Roger Federer beats Ivan Ljubicic for third Dubai crown . Tennis World USA. [28 February 2019] .
^ Federer retains Hamburg title . China Daily . [16 May 2005] .
^ Federer beats Safin in Halle final . China Daily . [13 June 2005] .
^ Federer in Thailand Open final . ESPN Associated Press . [1 October 2005] .
^ Tignor, Stephen. Wimbledon 2006: The Duel . Tennis.com . [2008-11-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6-05).
^ 2007 Wimbledon Championship final match fac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TP Tour . [5 March 2014].
^ Federer wins Qatar Open again . China Daily . [8 January 2006] .
^ Federer equals Borg's record with Halle win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18 June 2006] .
^ Federer overwhelms Henman in Japan Open final . The Independent . [8 October 2006] .
^ Joel Drucker. In 2006, Roger Federer won his hometown title for the first time . Tennis.com . [29 Ocotober 2020] .
^ Stephanie Livaudais. The world in 2005—the last year the Australian Open didn’t feature a ‘Big 3' finalist . Tennis.com . [2024-01-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26).
^ 2005: Rafael Nadal Wins Roland Garros, Begins New Era in Clay Court Tennis . Bleacher Report . [2013-01-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9-22).
^ Nadal wins all-Spanish final in Brazil .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 [19 February 2005] .
^ George Patten. How Rafael Nadal lost the biggest trophy of his career in 2005 and how it was replaced four years later . The Tennis Gazette. [26 February 2025] .
^ Alexandre Sokolowski. April 24, 2005: The day Rafael Nadal won Barcelona to break into top 10 for the first time . TennisMajors. [24 April 2024] .
^ Nadal wins seventh title in Swedish Open . China Daily . [11 July 2005] .
^ Nadal powers to Stuttgart title . BBC Sport. [24 July 2005] .
^ Roddick back with a bang . Eurosport . [21 August 2006] .
^ The Story When David Nalbandian Beat the BIG 3 in Madrid in 2007 . Tennisclubhouse.ca. [6 May 2024] .
^ Bierley, Steve. in Paris. Nalbandian thrashes Nadal in Paris masterclass . The Guardian . [5 November 2007] .
^ Tennis Youngsters excel in 2005 . FilGoal. [2013-02-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2-22).
^ Mitchell, Kevin. The friendship and rivalry of Novak Djokovic . The Guardian (London). [2013-02-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Preston, Eleanor. Djokovic rubs salt into someone's wound . The Guardian (London). [2013-02-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Determined Djokovic claims Estoril crown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7 May 2007] .
^ Novak Djokovic Q&A . BBC Sport. [2013-02-05 ] .
^ Djokovic upsets Federer in straight sets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2008-01-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27).
^ Barry Wood. Roddick overcomes the odds to take Dubai title . Reuters . [9 March 2008] .
^ Newman, Paul. Djokovic keeps up the gap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3-02-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2-16).
^ Davydenko thumps Nadal in Miami final . France24 . [19 April 20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0-24).
^ 2008 Wimbledon Championship final match fac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TP Tour . [5 March 2014].
^ Jenkins, Bruce. The Greatest Match Ever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2009-0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3-04).
^ Alleyne, Richard. Wimbledon 2008: John McEnroe hails Rafael Nadal victory as greatest final ever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9-0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2-15).
^ Caroline Cheese. Brutal Nadal sweeps aside rivals . BBC Sport. [2008-07-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26).
^ "Nadal beats Gonzalez to take Gol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BC Sport. [17 August 2008].
^ Mole, Giles. "Rafael Nadal takes over from Roger Federer as World No.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Daily Telegraph . [6 February 2013].
^ "It's official: Nadal will pass Federer for No. 1" . NBC Sport. Associated Press . [1 August 2008].
^ "Djokovic beats Blake for Bronz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BC Sport. [16 August 2008].
^ BEIJING 2008 TENNIS RESULTS . Olympics. [2023-08-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7-12).
^ Nadal lost in US Open semifinal . The Guardian . [2008-09-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Tsonga wins Paris Masters . Eurosport . [2 November 2008] .
^ Bierley, Steve. in Shanghai. Tennis Masters Cup: Novak Djokovic beats Nikolay Davydenko; Juan Martin del Potro beats Jo-Wilfried Tsong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Guardian . [11 November 2008].
^ Rusedski on the 'big three' of men's tennis . BBC Sport. [2013-02-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5-25).
^ "Nadal blows rivals away in fina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BC Sport. [22 March 2009].
^ Bierley, Steve. at Roland Garros. Roger Federer wins at Roland Garros to enter pantheon of grand slam greats . The Guardian . [2009-06-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6-11).
^ Bierley, Steve. Rafael Nadal's Wimbledon withdrawal leaves . The Guardian . [2009-06-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05).
^ Federer wins record 15th Grand Slam .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2009-07-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2-03).
^ Roger Federer enters sixth consecutive US Open final defeating Novak Djokovic . TennisNewsOnline. [2020-12-12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 Donegan, Lawrence. at Flushing Meadows. Juan Martín del Potro crushes Rafael Nadal to meet Roger Federer in final . The Guardian . [2009-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Inspired Davydenko beats Nadal to win Shanghai Masters . France24 . [2021-04-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1-31).
^ TBT: Nikolay Davydenko's 2009 ATP World Tour Finals victory . Sports Illustrated . [16 October 20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02).
^ Clegg, Jonathan. We Are the Champions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2013-03-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Courtney Nguyen. Veteran Ljubicic completes Indian Wells triumph . CNN . [22 March 201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15).
^ Roddick wins in Miami . Eurosport . [4 May 2010] .
^ Lazenberg, Gregory. Rafael Nadal: Why This Clay Court Season Might Not Be As Easy As the Last One . Bleacher Report . [2013-03-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30).
^ Adam Fromal. U.S. Open Tennis 2010: Rafael Nadal Dominates Mikhail Youzhny, Advances to Fina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leacher Report . 12 September 2010.
^ 2010 Players of the Year . ATP Tour . [2013-03-25 ] .
^ Allen, Ja. Novak Djokovic and the Battle for No. 2 in the ATP Rankings . Bleacher Report . [2010-02-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1-13).
^ Wimbledon 2011 Results: Novak Djokovic Is World's No. 1 . Bleacher Report . [2011-07-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27).
^ Big Three to slug it out for US Open . Hurriyet Daily News. [2011-09-28 ] .
^ David Ornstein. "US Open 2011: Rafael Nadal wins in semi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BC Sport. [12 September 2011].
^ Nadal and Federer Declares Dominance Over . ATP Tour . [2011-02-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7-03).
^ Habib, Hal. After putting on 'couch potato' weight in retirement, Pete Sampras is fit again and playing competitively . The Palm Beach Post. [2011-09-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2-21).
^ Ed McGrogan. "The 10 Greatest Men's Seasons: No. 3, Djokovic's 201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ennis.com . [6 December 2011].
^ LZ Granderson. Novak Djokovic's unmatched season . ESPN . [2013-02-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1-02).
^ Simon Cambers. Is Novak Djokovic's year the best ever in men's tennis? . The Guardian (London). [2013-02-06 ] .
^ " Big Three" set to battle for U.S. Open title . Reuters . [2013-07-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08).
^ John O'Donovan. Djokovic's 2011 season: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 RTÉ . [2013-07-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29).
^ "Longest Men's Singles Championship Fina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SPN . 30 January 2012.
^ Greg Bishop. "Nadal Wins Seventh French Open Tit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New York Times . [11 June 2012].
^ Mike Henson. "Rafael Nadal beats Novak Djokovic to win seventh French Ope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BC Sport. [27 February 2013].
^ "Rafael Nadal claims 7th French tit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SPN . [11 June 2012].
^ Briggs, Simon. "Wimbledon 2012: Brave rivals finally succumbs to brilliance of Roger Federer in men's fina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Daily Telegraph . [27 February 2013].
^ Rocky Kahn. TOP ACHIEVEMENTS OF 2012: ROGER FEDERER TOPPLES SAMPRAS RECORD . Bettor. [2013-07-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2-26).
^ Nadal: I wasn't ready to play in 2012 Wimbledon . Agence France-Presse . [2013-07-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15).
^ Walton, Darren. Novak Djokovic creates Australian Open history by winning third straight title at Melbourne Park . News AU. [2013-01-2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1-28).
^ Australian Open Men's Final Open Thread: Novak Djokovic takes three titles in a row . Tennis-X. [2013-01-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25).
^ Newbery, Piers. Rafael Nadal beats David Ferrer to win eighth French Open title . BBC Sport. [2014-02-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5-29).
^ "Nadal sweeps Ferrer to win eighth Roland Garros tit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ennis.com . [6 September 2013].
^ French Open best men's matches of the century: Nadal-Djokovic, 2013 . TennisHead. [2020-09-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7).
^ Jocelyn Gecker. "Novak Djokovic sets next goal: French Open breakthrough"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Washington Times . [2 September 2013].
^ Tignor, Steve. "The Heroic and the Huma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ennis.com . [7 June 2013].
^ Novak Djokovic beats Rafael Nadal to win Monte Carlo Masters title . BBC Sport. [2014-02-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4-18).
^ The Big Three heading into Wimbledon . Essential Tennis. [2014-05-01 ] .
^ Newman, Paul. Wimbledon 2013: So long, Roger Federer and Rafael Nadal. It used to be the Big Three – now it's Novak Djokovic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4-02-04 ] .
^ Newbery, Piers. Novak Djokovic was defeated in Wimbledon . BBC Sport. [2014-02-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10-17).
^ Andrew McGarry. US Open: Rafael Nadal beats Novak Djokovic in four-set final to win his second Open tit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 [10 September 2013]
^ Djokovic retains title with two-set win . ATP Tour . [2014-02-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7-17).
^ Federer reflects on mistakes of playing injured . Tennis.com . [2015-05-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25).
^ The Economic Times: What's on the cards for the big three? . The Times of India . [2014-01-27 ] . [失效連結 ]
^ Dan Talintyre, Roar Guru. With Roger Federer's loss, have we seen the end of the Big Three? . Theroar.AU. [2013-11-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01).
^ Swiss tennis star Roger Federer confident of bouncing back to form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2013-11-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06).
^ No more 'Big Three for faltering Federer . Bangkok Post . [2013-11-11 ] .
^ Becomes Big Three? . Inquirer Sport. [2014-01-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31).
^ Tennis stars set to renew rivalry . Gulf Daily News. [2014-01-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7-01).
^ Tignor, Steve. Three Keeps . Tennis.com . [2014-04-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29).
^ Tignor, Steve. Winds of (No) Change . Tennis.com . [2014-04-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29).
^ Ed McGrogan. Get ready for another Big Three -tonight at Wimbledon . Tennis.com . [2014-06-15 ] .
^ Walton, Darren. Wawrinka wins drama-charged Australian Open final . Yahoo Sport. [2014-01-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1-27).
^ Nishikori sees new generation threatening Big Three . Channel News Asia . [2014-02-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2-22).
^ Berdych: Wawrinka showed us it is possible to win . ATP Tour . [2014-02-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3-02).
^ Dubai 2014 Preview Interview Djokovic . ATP Tour . [2014-02-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9-23).
^ Tennis' other guys: A look at men who have won Grand Slam titles since the rise of the “Big Three” . TennisMajors. [2024-03-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31).
^ Novak Djokovic battles from behind to defeat Roger Federer and win BNP Paribas Open at Indian Wells . The Daily Telegraph . [2014-04-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Novak Djokovic beats Rafael Nadal to win Sony Open in Miami . BBC Sport. [2014-04-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4-19).
^ Wawrinka takes Monte Carlo title . BBC Sport. [2021-05-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2).
^ Djokovic defeats Nadal in three sets to win Rome Masters . Tennis.com . [2014-05-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29).
^ Rafael Nadal wins Madrid Masters after Kei Nishikori retires . BBC Sport. [2014-05-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5-21).
^ Wimbledon: Young guns Milos Raonic and Grigor Dimitrov look to progress . Sky Sports . [2014-06-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5).
^ Newbery, Piers. Novak Djokovic beats Roger Federer to win Wimbledon title . BBC Sport. [2014-08-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7-15).
^ Tsonga Topples Federer For Toronto Title . ATP Tour . [2021-05-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9).
^ Roger Federer beats David Ferrer to claim Cincinnati title . BBC Sport. [2014-07-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8-27).
^ Rafael Nadal withdraws from 2014 U.S. Open with right wrist injury . Tennis.com . [2014-08-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29).
^ Tignor, Steve. Lightning Strikes Twice . Tennis.com . [2014-09-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29).
^ Roger Federer out of ATP World Tour final vs Novak Djokovic . BBC Sport. [2015-01-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10-16).
^ Newman, Paul. Roger Federer finishes the job to clinch Swiss triumph . The Independent . [2015-02-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4-02).
^ Tignor, Steve. They Had One Job . Tennis.com . [2015-01-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29).
^ Alix Ramsay. Gang of Three still supreme . AusOpen. [2015-01-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1-31).
^ Australian Open 2015: What did we learn Down Under? . Sky Sports . [2015-02-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01).
^ Michael Beattie. Winners and losers: The men . AusOpen. [2015-02-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2-08).
^ Novak Djokovic:The Rivalry . ATP Tour . [2015-05-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7-16).
^ Novak Djokovic beats Roger Federer in Indian Wells final . BBC Sport. [2015-03-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10-17).
^ Patrick Jennings. Rafael Nadal was defeated in Madrid Masters final . BBC Sport. [2015-05-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6-23).
^ "Djokovic Ends Nadal's 39-Match French Open Win Streak In Straight Se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artford Courant. [3 June 2015].
^ Mitchell, Kevin. at Roland Garros. Novak Djokovic holds off beating in five sets to reach French Open final . The Guardian . [2015-09-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Newbery, Piers. Stan Wawrinka stuns Novak Djokovic to win French Open . BBC Sport. [2015-09-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7-29).
^ Newbery, Piers. Wimbledon 2015: Roger Federer beats in semifinal . BBC Sport. [2015-09-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7-13).
^ Djokovic Wins Third Wimbledon Title . ATP Tour . [2015-09-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7-24).
^ Greg Sharko. Djokovic lost Masters Montreal . ATP Tour . [2015-09-06 ] .
^ Federer Foils Djokovic For Seventh Cincy Crown . ATP Tour . [2015-09-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9-13).
^ Newbery, Piers. US Open 2015: Novak Djokovic beats Roger Federer in final . BBC Sport. [2015-10-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9-16).
^ The Tipster. Novak Djokovic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layers of all time says Pat Cash . Metro. [2011-10-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13).
^ Roger Federer to miss Rio 2016 Olympics and rest of season with knee injury . BBC Sport. [2016-07-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21).
^ Rio Olympics 2016: Novak Djokovic beaten by Juan Martín del Potro in first round . BBC Sport. [2016-08-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Stan Wawrinka stuns Novak Djokovic to win final . BBC Sport. [2016-09-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15).
^ Andy Murray becomes world number one after Raonic withdraws from Paris Masters . BBC Sport. [2016-11-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2).
^ Alexander Zverev Beats Novak Djokovic For Rome Title, His First Masters 1000 Crown . ATP Tour . [2021-05-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04).
^ Wimbledon 2017: Ahead of Djokovic, Federer & Nadal . BBC Sport. [2017-06-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02).
^ Tennis rankings: Big Three, the ATP Top Three again, Johanna Konta hits career-high of Three in WTA list . SportingLife. [2020-01-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9).
^ Novak Djokovic: Twelve-time Grand Slam champion will not play again in 2017 . BBC Sport. [2017-07-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15).
^ How The 2017 Montreal Final Was Won: Federer vs. Zverev . ATP Tour . [2021-05-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01).
^ Del Potro Saves 3 M.P. To Beat Federer And Win Maiden Masters 1000 Title In Indian Wells . ATP Tour . [2021-05-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9).
^ Rafael Nadal beats Stefanos Tsitsipas to win 11th Barcelona Open title . BBC Sport. [2018-04-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Federer reveals long-standing hand injury . Yahoo Sport. [2020-01-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7-12).
^ Khachanov Stuns Djokovic For Maiden Masters 1000 Crown . ATP Tour . [2021-04-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07).
^ Dominic Thiem Topples Roger Federer For Maiden Masters Title In Indian Wells . ATP Tour . [2021-05-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6-15).
^ ATP Finals: Alexander Zverev advances to semis; Rafael Nadal finishes year as World No. 1 . India Today . Associated Press . [2020-01-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9).
^ Djokovic zum achten Mal Australian-Open-Champion . Süddeutsche Zeitung . [2020-02-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7).
^ Shanna McCarriston. Rafael Nadal withdraws from US Open amid COVID-19 concerns . CBS Sport. [2020-08-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12).
^ Pablo Carreno Busta Advances To US Open QFs, Novak Djokovic Defaulted . ATP Tour . [2020-09-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05).
^ Dominic Thiem Outlasts Alexander Zverev In Historic US Open Final . ATP Tour . [2020-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14).
^ Bhagavatula, Manoj. Stats: Djokovic ties Federer, Nadal's 20 Grand Slams with 6th Wimbledon title . ESPN . [2021-07-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7-11).
^ Raz Mirza. Wimbledon 2021: Novak Djokovic beats Matteo Berrettini to join Roger Federer and Rafael Nadal as 20-time Grand Slam champion . Sky Sports . [2021-07-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7-11).
^ Tokyo 2020 Olympics: Novak Djokovic beaten by Alexander Zverev in Olympic semi-final . Sky Sports . [2021-07-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2-03).
^ Tokyo 2020 Olympics: Novak Djokovic defeated in bronze medal match and misses out on medal . Sky Sports . [2021-07-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9).
^ Carayol, Tumaini. Daniil Medvedev ends Novak Djokovic’s calendar slam dream in US Open final . The Guardian . [2021-09-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9-13).
^ Rothenberg, Ben. Rafael Nadal Returns to Australian Open With More Modest Expectations . The New York Times . [2022-01-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19).
^ Jurejko, Jonathan. Nadal beats Medvedev in Melbourne classic . BBC Sport. [2022-01-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2-19).
^ Carayol, Tumaini. Taylor Fritz hands Rafael Nadal first loss of 2022 with win in Indian Wells final . The Guardian . [21 March 2022] .
^ Sam Jacot. Fantastic 14! Nadal Defeats Ruud For Another Roland Garros Title . ATP Tour . [2022-06-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6-05).
^ Futterman, Matthew. Rafael Nadal Withdraws From Wimbledon Ahead of Semifinal Match . The New York Times . [2022-07-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1-08).
^ Carayol, Tumaini. at Wimbledon. Novak Djokovic crowned Wimbledon champion after beating Nick Kyrgios . The Guardian . [2022-07-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9-16).
^ Ben Southby. CARLOS ALCARAZ DOES NOT FEEL WEIGHT OF 2022 US OPEN CROWN AHEAD OF THIS YEAR’S TOURNAMENT - ‘I FEEL THE SAME’ . Eurosport . [2023-08-28 ] .
^ Simon Cambers, D'Arcy Maine. Laver Cup: Roger Federer retires from tennis after playing the final match of his career . ESPN . [2023-01-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0).
^ Paris Masters: Holger Rune shocks Novak Djokovic to win title in French capital . Sky Sports . [7 November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14).
^ Dan Quarrell. CARLOS ALCARAZ TRIUMPH AT WIMBLEDON 'UNBELIEVABLE', SPANISH STAR 'A COMPLETE PLAYER AT 20' - MATS WILANDER . Eurosport . [2023-07-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7-24).
^ Sinner rallies from two sets down to win Australian Open title . ATP Tour . [2024-01-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5-28).
^ Oli Gent. FRENCH OPEN 2024: CARLOS ALCARAZ CLINCHES TITLE AFTER FIVE-SET THRILLER WITH ALEXANDER ZVEREV . Eurosport . [2024-06-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6-09).
^ Futterman, Matthew. Novak Djokovic withdraws from French Open with knee injury . The Athletic. [2024-06-04 ] . ISSN 0362-433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8-28).
^ Alcaraz beats Djokovic in Wimbledon final after late plot twist . ATP Tour . [2024-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08).
^ Sinner surges on! World No. 1 defeats home hope Fritz for US Open title . ATP Tour . [8 September 202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10-07).
^ Eccleshare, Charlie, Futterman, Matthew. Rafael Nadal retires from tennis at Davis Cup after Spain lose to Netherlands . The New York Times . [19 November 2024] .
^ Futterman, Matthew, Eccleshare, Charlie. Australian Open final: Jannik Sinner beats Alexander Zverev for third Grand Slam title . The New York Times . [27 January 2025] .
^ Novak Djokovic becomes oldest ATP Masters 1000 semi-finalist . ATP Tour . [28 March 2025] .
^ Miami Open 2025: Novak Djokovic becomes oldest Masters 1000 finalist, on verge of 100th career title . Firstpost . [29 March 2025] .
^ Djokovic joins Connors, Federer as only men to win 100 titles . ATP Tour . [24 May 2025] .
^ French Open: Carlos Alcaraz wins greatest-ever Roland-Garros final with epic victory over Jannik Sinner . Sky Sports . [8 June 2025] .
^ Tignor, Steve. Carlos Alcaraz and Jannik Sinner played the match of the decade, and maybe the century, at Roland Garros . Tennis.com . [9 June 2025] .
^ Sinner gains Alcaraz revenge, wins first Wimbledon crown . ATP Tour . [11 July 2025] .
^ James Benjamin. Tennis' other guys: A look at men who have won Grand Slam titles since the rise of the “Big Three” . TennisMajors. [2024-03-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31).
^ Live Tennis Rankings, Pepperstone ATP Live Rankings (Singles) . [2023-08-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6-12).
^ Rivalries of The Decade . ATP Tour . [2009-12-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7-27).
^ Jeff MacGregor. Greatest rivalry of the 21st century? . ESPN . [2009-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2-12).
^ Ravi Ubha. Federer-Rafael still the best rivalry . ESPN . [2010-11-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10-24).
^ Rivalries reach new heights . Australian Open. [2013-01-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1-27).
^ Boris Becker: Against Novak Djokovic is the hottest ticket in world tennis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2-11-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Christopher Clarey. Djokovic Seeks Big Three Supremacy in Semifinal With Federer . The New York Times . [2016-01-27 ] .
^ Nirmit Mehta. The Big 3: Bagels served and received by each of the 3 greats of Tennis » FirstSportz . FirstSportz. [2020-10-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9).
^ Uros Matic. Novak Djokovic Head-to-Head Dominance . novakdjokovic.rs. 8 June 2024 [7 December 2024] .
^ ITF Tennis . ITF (ATP).
^ Charles Lin. Best Serve and Volleyer in the World . Essential Tennis. [2010-1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5-23).
^ Bierley, Stephen. Serve-volley dead? No one told Federer . The Guardian . [2010-1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9-06).
^ Nigel Chiu. EXCLUSIVE: CASPER RUUD EXPLAINS WHY RAFAEL NADAL IS ALMOST UNSTOPPABLE ON CLAY AHEAD OF FRENCH OPEN . Eurosport . [2023-07-04 ] .
^ Greg Garber. Nadal Has Improved Virtually Every Aspect of His Game . ESPN . [2009-01-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2-01).
^ Cooper, Jeff. Rafael Nadal – Game Profile . Tennis.About.com. [2010-12-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1-07).
^ Tignor, Steve. Novak Frames of Mind . TennisWorld.Typepad. [2009-03-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5-18).
^ Cooper, Jeff. Novak Djokovic - Game Profile . Tennis.About.com. [2008-05-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10-16).
^ Hincks, Michael. Grand slam winners record: How Nadal, Djokovic and Federer compare in the race for the most men's titles . Inews Sport (London). [2021-06-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3-23).
^ Jurejko, Jonathan. GOAT: Novak Djokovic closes Grand Slam gap on Rafael Nadal and Roger Federer . BBC Sport. [2021-06-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28).
^ Church, Ben. Novak Djokovic wins record-equaling 20th grand slam title after beating Matteo Berrettini in Wimbledon final . CNN . [2021-07-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26).
^ Carayol, Tumaini. Rafael Nadal beats Medvedev in epic Australian Open final for 21st slam title . The Guardian . [2022-01-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1-30).
^ Zachary Pereles. 2022 French Open men's final: Rafael Nadal wins 14th title at Roland Garros, 22nd career Grand Slam . CBS Sport. [2022-07-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31).
^ Tsonga unsure how to end 'big three' dominance .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News AU. [2013-01-24 ] .
^ Matthew Laird. By The Numbers: Dominance of The 'Big Three' . World Tennis Magazine. [2012-01-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2).
^ Can Anyone Upset The Big Three? . NBC Sport. [2013-01-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2-05).
^ Men's Tennis Big Three – Is the Party almost over? . This Is Sporta. [2013-0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13).
^ Australian Open 2013: Federer, Nadal, Djokovic – this is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says Andre Agassi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2-01-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Bridging Gap to 'Big Three' Proving Too Tough for Rest . Reuters . [2013-01-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1-27).
^ Ravi Ubha. Pete Sampras' take on the big three . ESPN . [2011-06-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06).
^ Kamakshi Tandon. Outsiders catching up to big three? . ESPN . [2014-05-01 ] .
^ Matt Cronin. Gulbis: Big 3 are boring interviews . Tennis.com . [2014-05-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23).
^ Kamakshi Tandon. Who said the big three were boring? . ESPN . [2014-05-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8).
^ David Ferrer reluctant to claim 'Big Three' status . NDTV Sport. [2013-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2-16).
^ The Big Three stay the Big Three, says Wawrinka . Rediff.com . [2016-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28).
^ Hodgkinson, Mark. Wimbledon 2011: Big Three are playing in the golden age of tennis for the men's game, says Bjorn Borg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1-06-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5).
^ Chin, Marcus. Roger Federer, Rafael Nadal, Novak Djokovic: A Trivalry in Men's Tennis . Bleacher Report . [2011-07-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30).
^ When will anyone, besides Big 3, win a major? . USA Today . [2013-01-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10).
^ Brad Boeker. Is the Dominance of the Big Three Good for Tennis?: Fan's Thoughts . Yahoo Sport. [2013-01-31 ] .
^ Bialak, Carl. Silver, Nate. Tennis Has A Big Three-And-A-Half . FiveThiryEight. [2016-11-07 ] .
^ Kamakshi Tandon. Big Three searching for their way on clay . ESPN . [2014-05-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5-01).
^ Briggs, Simon. A year in review: a look back at how the 'Big Three' jostled for supremacy in a vintage season . The Daily Telegraph . [2014-05-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01).
^ Simeon Gholam. Wimbledon 2013 Review: Where Has It Left the 'Big 3'? . Bleacher Report . [2014-05-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13).
^ Peter, Bodo. Back to the Future . Tennis.com . [2014-05-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2).
^ Matt Cronin. Not there yet with Big 3 . Tennis.com . [2013-01-31 ] .
^ "The golden era of tennis is upon us and ain’t it gra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irstpost . [14 September 2011].
^ Nadal, Djokovic and Federer built a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 Sports Illustrated . [2012-06-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29).
^ Joe Smith. John McEnroe on tennis' golden era and best of all time . Tampa Bay Times . [2012-11-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1-17).
^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EpochTimes. [7 February 2013].
^ Simply the best: The golden era of men's tennis . USA Today . [2012-08-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22).
^ Newman, Paul. Golden era of tennis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0-1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6-12).
^ Dan Imhoff. Andre's back . Australian Open. [2012-01-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29).
^ Rod Laver's Top 10 From The Present . Herald Sun. [2012-01-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2-10).
^ Matt Cronin. Federer: Big Three maybe not best ever . Tennis.com . [2012-08-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25).
^ Men's Tennis: The Big One, Big Two, Big Three? . Bleacher Report . [2013-0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31).
^ WNYC-FM interview with Tennis Magazine . WNYC. [2013-02-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8-26).
^ ' Epic' vs. 'High Strung': Fighting over the Borg-McEnroe rivalry . DouglasPerry. [2013-02-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7-13).
^ Tignor, Steve. High High Strung: Bjorn Borg, John McEnroe, and the Last Days of Tennis's Golden Age. HarperCollins. 17 May 2011.
^ "Article In The Oregonia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ouglasPerry. [4 February 2013].
^ Inspired by a Golden Era . CNN . [2013-03-13 ] . [失效連結 ]
^ Andrew Moss. Adjusted for inflation, the ATP's current elite are the best paid ever . UbiTennis. [2016-01-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7-04).
^ Career Prize Money (PDF) . ATP. [2024-08-20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10-09).
^ Hodgkinson, Mark. "Borg sees Federer as a kindred spirit" . The Daily Telegraph . [12 June 2007].
^ Newbery, Piers. Wimbledon 2008 . BBC Sport. [2013-02-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8-14).
^ Jenkins, Bruce. The Greatest Match Ever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2009-0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3-04).
^ Wertheim, Jon. Without a doubt, it's the greatest . Tennis Mailbag (SI.com). [2009-0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8-13).
^ Tignor, Steve. W: Report Cards . Concrete Elbow. TennisWorld.Typepad. [2009-0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8-19).
^ Novak Djokovic beats Roger Federer in US Open semis . BBC Sport. [2013-02-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3-13).
^ Bevan, Chris. French Open: Roger Federer ends Novak Djokovic run to reach final . BBC Sport. [2013-02-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6-14).
^ Robert Martin. Djokovic Snatches Monumental Victory from Federer . TennisNow. [2013-02-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04).
^ Briggs, Simon. French Open 2012: History beckons Rafael Nadal and Novak Djokovic in Roland Garro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Daily Telegraph . [8 June 2012].
^ Aimee Lewis. "French Open: Nadal & Djokovic final suspended because of rai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BC Sports. [10 June 2012].
^ "Nadal outlasts Djokovic in French Open semifinal, 9-7 in fifth"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ennis.com . [7 June 201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