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与「
莊士敦 (香港行政官)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
莊士敦 」。
莊士敦 Alexander Robert Johnston 任期 1841年6月22日—1842年2月1日前任 查理·義律 爵士继任 砵甸乍 爵士任期 1842年6月13日—1842年12月2日前任 砵甸乍爵士 继任 砵甸乍爵士 任期 1843年8月21日—1843年10月任期 1846年6月—1852年9月
出生 (1812-06-14 ) 1812年6月14日 英屬錫蘭 科倫坡 逝世 1888年1月21日(1888歲—01—21 ) (75歲) 美国 加利福尼亞州 洛杉磯縣 墓地 英国 伦敦 布朗普頓公墓 国籍 英国 配偶 法蘭西斯·帕莉莎 (结婚)儿女 八子二女,包括麥爾坎 父母 亞歷山大·莊士敦 (父)
莊士敦 (英語:Alexander Robert Campbell-Johnston [ 註 1] ,1812年6月14日—1888年1月21日),蘇格蘭裔 英國 殖民地官員。1841至1842年間曾兩度擔任英屬香港 護理 行政官 [ 註 2] ,先後署理首任及第二任香港行政官(香港總督之前身)查理·義律 爵士 及砵甸乍 爵士之職務。1843年,砵甸乍正式擔任首任港督,莊士敦旋即獲砵甸乍委任為香港議政局 (今行政會議)兼定例局 (今立法會 )官守議員。1845年,莊士敦以其研究中國 自然史 的學術貢獻,獲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
1929年,位處香港 灣仔 、原名「海旁東」(Praya East)的道路,乃以莊士敦之姓氏更名為莊士敦道 (Johnston Road),以紀念及表揚其在任英屬香港殖民地官職時之功績。[ 4] [ 5] :112-113 [ 6]
早年
莊士敦在1812年6月14日於英屬錫蘭 科倫坡 出生,[ 7] 是時任英屬錫蘭首席按察司 亞歷山大·莊士敦 爵士的三子,[ 8] :452 [ 9] :55 具蘇格蘭 血統。[ 10]
1828年,莊士敦加入英屬毛里裘斯 殖民地政府 從事文書工作,[ 9] :55 不久被調至駐當地殖民地大臣辦公室,任職文員。[ 11] :135 1833年,毛里裘斯經濟狀況欠佳,莊士敦向殖民地政府遞交辭呈後離職,並返回英格蘭 。[ 9] :55
外交及殖民地事務生涯
莊士敦樓今貌,今譯作「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Former French Mission Building)。1989年被列為
香港法定古蹟 。
183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 在中國的貿易壟斷始遭剝奪,莊士敦遂被派往廣州 ,擔任其表兄、時為首位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律勞卑 勳爵的私人祕書 。[ 9] :55 [ 7] [ 13] 1834年10月11日,律勞卑於澳門 病逝,[ 14] 駐華商務總監一職由戴維斯 爵士接任,莊士敦則兼任駐華商務總監辦事處祕書及司庫 。1835年1月,莊士敦接替退休的戴維斯擔任三級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翌年11月升任二級英國駐華商務總監。1837年,該兩職位皆遭裁撤,莊士敦接任成為副駐華商務總監,隸屬時任駐華商務總監暨英方全權代表 查理·義律。[ 11] :135 [ 9] :55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至1842年)期間,莊士敦於1841年3月13至15日登上東印度公司汽輪兵艦復仇女神號 ,參加了從澳門赴廣州的西江 探險。[ 15] :139 同年6月22日,當時同時兼任香港行政官的義律奉命領兵北上中國大陸,參與第一次鴉片戰爭,莊士敦遂獲委任為香港護理行政官,署理義律於香港的職務。及後,義律為大清 私擬的議和草約《穿鼻草約 》,因義律與大清代表琦善 談判破裂而淪為一紙空文。5月14日,英國外交大臣 巴麥尊 勳爵抨擊義律與大清談判無果,英國政府遂將義律撤職並召回倫敦 。[ 16] :16-17 8月10日,砵甸乍從英國來華,取代義律擔任英方全權代表兼香港行政官。8月22日,砵甸乍北上參戰,繼續委任莊士敦為護理行政官。[ 17] :351-352 [ 9] :56 任內,莊士敦根據義律規劃香港城市發展的政策 ,下令開發香港島 土地,並將之劃分為海事、市鎮及市郊用地。11月,莊士敦向砵甸乍呈交了有關香港規劃進展的報告,敘述如發展皇后大道 、駐軍赤柱 、修築往香港仔 的道路,以及建立裁判司署 、政府檔案處 及監獄 等項目。莊士敦又指政府正興建房屋,籌辦土地拍賣 ,而不少人亦正申請發展土地。然而,莊士敦主持土地拍賣之舉,後來卻遭砵甸乍批評,皆因拍賣並未經英國政府批准。[ 9] :57-58 [ 13] [ 18] :217-218 1842年2月1日,砵甸乍回港,莊士敦首任香港護理行政官之職務亦告結束。[ 19] :674 據英國歷史學家法蘭克·韋爾許 評論云,莊士敦籌辦土地拍賣在當時雖並未得到英方認同,但同時正因為此舉,香港方得以發展。[ 20] :142
1842年6月13日,砵甸乍再度奉命北上參戰,莊士敦遂再次獲委任為香港護理行政官。期間,砵甸乍授權莊士敦於中環 一小山崗 上修建一所樓高兩層的大宅,以作官邸及辦事處之用,落成後乃命名為「莊士敦樓 」(Johnston House),首兩任港督砵甸乍及戴維斯後亦曾以此大樓作臨時官邸。[ 21] [ 22] :14-15 [ 23] :22-23 任內,莊士敦獲告知除興建軍營 以及供從英國赴港軍屬居住的宿舍外,不得拍賣土地。[ 24] :676 [ 9] :57-58 1842年10月,莊士敦向砵甸乍告知香港的犯罪及混亂情況,當中包括海盜 猖獗,而興建於海邊的獨立房屋亦屢遭沿海寇賊侵擾。此外,監獄人滿為患,但莊士敦指自己無權對正等待審判的囚犯判刑。由此種種,乃使殖民地政府意識到其在港全面掌控治安及司法權已是刻不容緩,而容許華人分擔此兩項權利的做法實屬危險之舉。[ 9] :57-58 同年12月2日,砵甸乍回港,莊士敦留任副駐華商務總監。1843年,莊士敦改任駐華商務總監助理及登記官。[ 25] :685 [ 9] :57-58 同年4月,砵甸乍有感於香港治安不靖,急謀對策,並於4月15日致函數位身兼太平紳士 的政府官員,包括莊士敦、吳士南 (Richard Woosnam)、時任首席裁判官 威廉·堅 ,以及時任船政司 威廉·必打 ,正式提出成立登記署 (今入境事務處)的方案,以登記市民資料,並限制不法分子乘香港出入境自由之便,隨意進出香港犯罪。5月5日,砵甸乍邀請上述官員籌組登記署小組(Registry Committee),又發出多封公函,著他們詳細並具體討論成立登記署的細則。[ 26] :109 6月26日,砵甸乍正式獲委任成為首任港督,[ 27] :379 並於8月21日委任莊士敦、威廉·堅,以及時任商務總監中文祕書兼傳譯員 馬儒翰 為首批香港議政局 兼定例局 官守議員。[ 28] :445 [ 2] :1
1843年10月,莊士敦因病返回英國休假,[ 29] 後以其曾於復仇女神號上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服役,獲英國政府頒發勳章 表揚。[ 7] 1845年6月5日,莊士敦因其於中國任職殖民地官員期間研治中國自然史的學術貢獻,獲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30] [ 1] 同年9月,莊士敦回港,復任駐華商務總監助理及登記官。[ 29] 1846年6月,莊士敦再獲委任為香港議政局官守議員,以頂替獲任命成為加拿大 紐芬蘭省 省督前,正在休假的時任香港輔政司 卜魯斯 。[ 9] :59 1852年9月25日,駐華商務總監助理及登記官一職遭裁撤,莊士敦獲發補償津貼,[ 11] :135 後於1853年返回英格蘭退休。[ 9] :59
晚年
於1898年的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天使教堂(Church of the Angels)。
莊士敦歸英後,曾先後定居沙福郡 及倫敦,並曾獲委任沙福郡太平紳士 。[ 7] 1856年9月30日,莊士敦於倫敦漢諾威廣場聖佐治教堂 迎娶法蘭西斯·帕莉莎(Frances Ellen Palliser)。[ 31] :223 [ 32] :788 二人育有八子二女,包括於1915年5月7日因英國皇家郵輪 盧西塔尼亞號 沉沒而與妻子一同罹難身亡的康威·金寶-莊士敦(Conway Campbell-Johnston),以及曾於1931至1935年擔任英國伊斯特漢姆南選區 國會議員 的保守黨 黨員麥爾坎·金寶-莊士敦 。[ 7]
1883年,莊士敦偕妻子赴美國 旅遊,途中到訪了位於洛杉磯 的加凡扎 小鎮,並從商人普魯登·波特 之胞弟域陀·波特(Victor Beaudry)購下位處聖拉斐爾山脈 、佔地逾2,000英畝 (810公頃 )的聖拉斐爾牧場 (Rancho San Rafael),以用於農業和房地產發展,並將之更名為San Rafael Ranch。[ 33] [ 34] :52-54 其後,莊士敦之兒子接管牧場,莊士敦及其妻則返英,二人後於1888年重訪牧場。牧場乃用作放牧牲畜,並建有不少建築物。[ 33] 1888年1月21日,莊士敦於牧場中逝世,享年75歲。[ 34]
莊士敦的遺孀後攜同其丈夫的遺體返回英格蘭,[ 34] 並將之安葬於倫敦布朗普頓公墓 。帕莉莎又聘請了英國建築師 佐治·埃德蒙·斯特里特 之胞弟亞瑟·埃德蒙·斯特里特(Arthur Edmund Street)設計天使教堂(Church of the Angels)以紀念莊士敦。斯特里特的設計源於位處英格蘭舒梨郡 荷貝里聖瑪麗村 的聖瑪麗教堂(St. Mary's Church),設計圖稿後曾由洛杉磯建築師恩斯特·科克斯黑德 修改。[ 35] :393 該教堂於1889年落成,既被註冊成為帕薩迪納 其中一個歷史地標,[ 36] 也是聖拉斐爾牧場中現存最著名的建築物。[ 34]
以莊士敦命名的事物
玉桂山
莊士敦道
註釋
参考文献
^ 1.0 1.1 Fellow details: Alexander Robert Johnston . The Royal Society . [2020-09-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08).
^ 2.0 2.1 資料便覽:立法會歷史——"首"之花絮 (PDF) .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秘書處. 2013-05-31 [2020-09-16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10-30).
^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 (编). Hong Kong 1982 .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 1982 (英语) .
^ PRAYA EAST ROADS: New Bund Named After Duke of Gloucester A MIXED LIS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1929-06-17: 3.
^ 5.0 5.1 Wordie, Jason. Streets: Exploring Hong Kong Island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2002. ISBN 9622095631 (英语) .
^ 鄭寶鴻 . 莊士敦道原名「海旁東」 . 聖雅各福群會 《松柏之聲》. 2010 [2020-09-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9-21).
^ 7.0 7.1 7.2 7.3 7.4 Keene, H. G. Johnston, Sir Alexander (1775–1849). Stearn, Roger T. (编).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6. doi:10.1093/ref:odnb/14927 (英语) .
^ Townsend, George Henry. Men of the Time: A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ies, Containing Biographical Notices of Eminent Characters of Both Sexes 7th edition.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 . 1868 [2020-09-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7-05) (英语)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Endacott, G. B. A Biographical Sketch-book of Early Hong Kong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622097421 (英语) .
^ 10.0 10.1 Rasmussen, Cecilia. L.A. Redux / The City Then and Now . Los Angeles Times . 1991-08-29 [2020-09-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29).
^ 11.0 11.1 11.2 Sargeaunt, William C. Birth, Arthur N. , 编. The Colonial Office List for 1862; or, General Register of the Colonial Dependencies of Great Britain (with map) . London: Edward Stanford. 1862 [2020-09-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7-05) (英语) .
^ Bonhams: William Pryor Floyd (active 1866-1875); Vistas de Macau . Bonhams. 2013-05-07 [2020-09-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4).
^ 13.0 13.1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填海建設的灣仔莊士敦道 . WeShare.hk. 2011-09-17 [2020-09-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3-24).
^ Laughton, J. K. Napier, William John, ninth Lord Napier of Merchistoun (1786–1834). Lambert, Andrew (编).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doi:10.1093/ref:odnb/19773 (英语) .
^ Bernard, William Dallas; Hall, William Hutcheon. The Nemesis in China: Comprising a History of the Late War in that Country, with an Account of the Colony of Hong-Kong 3rd edition. London: Henry Colburn. 1846 [2020-09-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17) (英语) .
^ 爾東. 周海燕 , 编.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報出版社 . 2007-04. ISBN 9789629736347 (中文(繁體)) .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0 . Canton . 1841 [2020-09-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7-01) (英语) .
^ 肖喜學.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 中華書局 . 2016. ISBN 9789888420056 (中文(繁體)) .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1 . Canton. 1842 [2020-09-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20) (英语) .
^ Welsh, Frank. A History of Hong Kong 2nd edition. London: HarperCollins . 1997. ISBN 000638871X (英语) .
^ 終審法院 -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 歷史簡介 . 香港終審法院. [2020-09-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3-12).
^ 22.0 22.1 22.2 黃家樑. 《藏在古蹟裏的香港》. 香港: 三聯書店 . 2014. ISBN 9789620435324 (中文(繁體)) .
^ 陳天權. 《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 香港: 中華書局. 2019. ISBN 9789888571949 (中文(繁體)) .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1 . Canton. 1842 [2020-09-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20) (英语) .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1 . Canton. 1842 [2020-09-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20) (英语) .
^ 關詩珮. 〈翻譯與殖民管治:香港登記署的成立及首任總登記官費倫〉 (PDF) .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12-01, 54 : 97–124 [2020-09-20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01-13).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2 . Canton. 1843 [2020-09-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04) (英语) .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2 . Canton. 1843 [2020-09-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04) (英语) .
^ 29.0 29.1 HKMS73: Correspondence of Alexander Robert Johnston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檔案處. [2020-09-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2-18).
^ Lee, Sidney (编). Johnston, Alexander (1775-1849) .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30 . London: Smith, Elder & Co: 53. 1892.
^ The Annual Register, or a View of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the Year 1856 98 . London: F. & J. Rivington. 1857 (英语) .
^ Burke, Bernard. A Genealogical and Heraldic Dictionary of the Landed Gentr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4th edition. London: Harrison, Pall Mall. 1862 [2020-09-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22) (英语) .
^ 33.0 33.1 San Rafael Ranch Records and Addenda .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2020-09-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8-09).
^ 34.0 34.1 34.2 34.3 Warren, Eric H.; Parrello, Frank F. (编). Pioneers of Eagle Rock . Charleston : The History Press. 2014. ISBN 9781609498276 (英语) .
^ Gebhard, David; Winter, Robert. An Architectural Guidebook to Los Angeles . Layton : Gibbs Smith. 2003. ISBN 1586853082 (英语) .
^ Barber, Mary. 100 Years of Joy in a Tiny Sanctuary: 36 Couples Renew Vows at Church of the Angels' Centennial . Los Angeles Times. 1989-06-18 [2020-09-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29).
^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 法定古蹟 - 古物古蹟辦事處 . 古物古蹟辦事處 . [2020-09-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4-29).
^ Chan, Ho-him. Push to change station names . The Standard . 2016-12-06 [2020-09-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22).
^ 林準祥. 《香港‧開港──歷史新編》. 香港: 中華書局. 2019. ISBN 9789888573158 (中文(繁體)) .
外部連結
官衔
前任者:查理·義律 爵士
香港護理行政官 1841年6月22日 – 1842年2月1日
繼任者:砵甸乍 爵士
前任者:砵甸乍 爵士
香港護理行政官 1842年6月13日 – 1842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