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简称大总统,是1912年1月1日至1913年10月10日對中華民國临时政府國家元首的稱呼。此職之所以稱為「臨時大總統」而非「大總統」,乃因民國初年內戰頻繁,清廷勢力又未完全終結,臨時大總統只不過由各省都督府所擔任的「各省都督府代表」推選而出;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认为,“临时大总统名称,除去临时字样,因各省有未独立者,正式宪法尚未制定,正式总统亦无从产生,仍须冠以临时字样”,故决定正式名称仍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所以并非是正式大總統[1]。 概要1911年11月14日,江苏都督程德全通电请孙归国组织统一政府:“大局粗定,军政民政亟须统一,拟联东南各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舍伊莫属。我公力顾大局,想亦无不赞成。”[2]18日,江北都督蒋雁行表示:“大统领一席非孙中山莫属。”[3]19日,扬州军政府敢死军总指挥边振新登报:“公求孙逸仙先生回国为总统。”[4]安徽都督李烈鈞要求:“電請孫中山先生回國組織臨時政府。”[5]廣東方面亦称:“大總統一職,擬舉孫中山先生。”[6] 12月29日(農曆十一月初十),17個省代表(一省一票)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孙文以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晚10时,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在南京總統府(原为清朝兩江總督署)舉行。孙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当日宣布正式成立。但在北京的清朝政府仍存在,中國南北同时出現兩個政權。 自1912年1月12日開始,袁世凱開始勸說清朝皇族交出權力及宣統帝遜位,期間中國同盟會對袁世凱的炸彈暗殺行動失敗,1月18日,孫中山以《五條要約》[註 1]的方式向袁世凱攤牌,試圖做實南京臨時政府。1月22日,孫中山又以公諸報端的方式將南北雙方幕後談判的内容全部曝光,这不但令袁世凱極其尷尬和不滿,也讓議和全權代表伍廷芳盡失顏面;期間孫中山還試圖向日本借款,以籌備與袁世凱決戰,但未能成功。袁世凯為少生枝節,同意同盟會多人進入總長之列,同盟會最終如願以償。2月12日隆裕太后頒降懿旨,宣統帝退位,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誌清朝統治正式結束,中華民國正式取代清朝。 2月13日,袁世凱通電共和,根據南方獨立各省及部分革命黨人的意願,孫中山提出辭職咨文。2月15日,臨時參議院(國會)正式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8日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袁世凱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職。 臨時大總統列表
![]() 就職誓詞孫文就職誓詞:
袁世凱就職誓詞:
第一屆臨時內閣临时大总统之權責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提出的内阁仿照美国联邦制,設大總統府,不设总理,分作九部,由大总统任命各部总长、次长。中華民國第一屆臨時內閣名单如下:
来源
註釋
参见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