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區
24°59′58″N 121°29′56″E / 24.999397°N 121.49898°E
中和區位於臺灣新北市西南部,臺北盆地西南方,周邊與永和、新店、土城、板橋四區、臺北市的萬華、文山兩區相鄰[3]。全境面積約為20.1440平方公里,人口約有40.6萬人,是新北市人口第三大區[1],也是臺灣人口第五多的鄉鎮市區[註 1][2]。中和區的最早前身是1920年設立的「中和庄」,庄名源自中坑、漳和兩地[4],之後曾為臺北縣海山區中和鄉、臺北縣直轄中和鄉及中和市,2010年五都改制,改為新北市「中和區」。因與從該區分出的永和區緊密相鄰,關係密切,兩區生活圈界線模糊而融為一體,常合稱為雙和地區。 早年中和區因被劃為防空疏散區,有大量外省人口移入,尤以今日隸屬永和區的溪洲地區最甚,後因陸續增設中小企業,工業區的規劃,吸引大量中南部的城鄉移民遷入[5]。而在人文方面,由於土地多為軍事單位擁有,且鄰近臺北市,眷村群陸續形成,使其成為新北市眷村及眷戶數量最多的地區[6]。此外,位於中和區的華新街是在臺緬甸華僑的最大集居地,隨著緬華移民的集居,也逐漸形成緬甸、泰國、雲南等地的特色小吃店以及攜入緬甸潑水節的特色文化[7]。 歷史中和區有兩處史前遺跡,分別是東側秀山區的尖山及西側員山區的員山子兩處,根據推測前者應是屬於圓山前期文化的系統,距今約3000-4200年間;後者文化橫跨繩紋陶系統,距今約2000-4200年間。由此兩處史前文化遺址可得知,中和遠從遠古時期即有人在此定居。 文字記載中和區早期為原住民族雷朗族(屬平埔族)所居住,分為「擺接」及「秀朗」(繡朗)兩社[8][9]。據考證,擺接社即今板橋區一帶及本區枋寮的西北地區;秀朗社即今秀朗、秀山兩里附近地區。至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荷蘭人所製的戶口名冊,始有Chiron(秀朗)之記載,是為中和最早見諸文字的紀錄,但如何由圓山文化與繩紋陶文化的人種族群演變到凱達格蘭人則因資料不足而難以得知[10]。 1661年(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佔領台灣後規置郡縣,北部台灣皆隸天興縣。1664年升天興縣為州,中和地區亦改隸天興州。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鄭氏政權滅亡,清廷重新規劃郡縣,以天興州舊北界,置諸羅縣,所以中和地區又改屬諸羅縣。在此之後,中和地區仍屬荒地,不見有漢人居住的記載;而後隨著郡縣幾次重劃,亦分別改隸過淡水廳淡水堡、擺接堡。直到1741年(清乾隆六年)閩、粵來此開墾的人與日俱多,始有漢人村莊之記載,[11]而枋寮是最早的市街地。 1859年(咸豐九年)九月七日漳泉械鬥,當日瓦磘為械鬥爆發地,枋寮街大火,造成兩地村莊皆被毀。此事件乃因造成此地泉、漳兩族群之語言、信仰、習慣不同與利益衝突所造成的不合,械鬥之後影響甚久,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兩族群彼此視為世仇,互不來往、互不通婚、互不為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六日,日本依馬關條約登陸臺灣。十一月十六日南勢角呂潮棟、呂元典兩兄弟及鄉民約兩千餘人,聯絡台北地區各反日軍勢,約定在觀音山舉火為暗號,進攻台北城;但在網尾渡(今永和區中正橋下)為日軍所截擊,呂潮棟被捕後成仁,呂元典亦憂憤而亡死。日本為了報復,將南勢角一帶村莊悉數焚毀。 1920年(大正九年),地方制度再次變革,取中坑庄之首字、漳和庄之次字,合稱中和庄,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相當於現今的中永和地區。1945年日本戰敗撤離台灣後,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避免接收時期行政可能會有銜接不上的現象,所以暫時依循原制以維持政務。 1946年地方制度改制,廢街庄為鄉鎮,臺北縣當時本區人口數不及3萬人,依制稱「中和鄉」,隸臺北縣海山區。1950年8月16日廢區,由台北縣直轄。自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因中和鄉鄰近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市,又將中和鄉劃入台北市民防空疏散地區,且此地房地產價格相對較為低廉,以致人口急速增加。其中尤以靠近台北市的龜崙蘭溪洲地區人口增加最為快速,於是分鄉設鎮之議遂起。 1958年4月1日,中和鄉分割出龜崙蘭溪洲地區的全部六個村及潭墘、秀朗地區各一個村,正式設鎮。初擬鎮名為中興鎮,但因與當時台灣省政府所在地之中興新村有同名之嫌,所以定名為永和鎮。不過由於某些村莊對於要屬中和鄉還是永和鎮的意見一直無法統合,以致於中和與永和之邊界直至1960年十月才確定,由縣政府派員會同雙方鄉鎮長及民政課長,於沿鄉鎮分界處豎立水泥樑柱以為界碑;自此中和、永和正式分治。[12]此外,中和鄉自清治、日治時期已存在之永和地名(街庄、大字),今中和區之永和路即由此而來,與永和鎮並無關連。 分鄉設鎮後,中和鄉仍轄有枋寮、中原、平河、瓦磘、廟美、牛埔、灰磘、瑞穗、積穗、外南、內南、橫路、頂南、力行、安樂、秀山等十六村,總面積為19.71平方公里,共轄176鄰、4,619戶、23,312人[13]。 其後因台灣經濟結構改變,農村人口逐漸向都市遷移,中和鄉距離台北市較近,人口因而快速增加,遂繼永和之後,變成台北市的衛星城市。1976年底,中和鄉人口突破15萬人,遂於1979年1月1日依「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改制為縣轄市,即中和市。此後人口持續快速成長,至2001年底,人口數已超過40萬。2010年因為臺北縣改制為新北市,而更名中和區。 地理地形中和區位於臺北市的西南方,東北與永和區交界;西北與板橋區接攘;北隔新店溪與臺北市萬華區相望,東南依新店溪及鹿寮山地與新店區為界;西與土城區相鄰;面積為20.294平方公里 。 地形輪廓呈南尖北寬之形狀。南端地勢較高,然高度最高僅海拔二百餘公尺,為丘陵及礫石台地地形。而北部地形則為台北盆地的沖積平原,海拔高度即降於不到十餘公尺。 水文新店溪為東端與北端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汙積、河川污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早已終止。 ![]() ![]() 南勢角溪又名南山溝,為新店溪的支流,也是一條貫穿中和的細長河川,發源於橫路里山區,全長約8公里[14]。二八張溝是南勢角溪西側支流,在勝利橋附近匯入南勢角溪[15]。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其中、下游及上游一小段為本區與永和區的界河。早年南勢角溪、瓦磘溝下游均可通行小舟,現已都被整治成為典型的大排水溝,其中二八張溝下游因水患工程整治為排水路主線,改由中和抽水站直接排入新店溪。 中原溝也是新店溪的支流,流經中原里,現為工業排水溝,由中原抽水站排入新店溪。 中和區沒有大型湖泊,在中和國中附近曾有一大型灌溉水塘,名為南勢角大陂,今已填平[16]。在灰磘里的軍營則尚存一埤塘,湖面面積約0.5公頃,地主亦已將水放乾。 氣候中和區氣候基本上與台北盆地相似。台北盆地每年平均降雨量為2111毫米,平均溫度為攝氏21.7度。但本區位置較偏於山地邊緣,所以山地降雨量較盆地之平原中心略高。 人口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4年底中和區戶數約17.7萬戶,人口約40.6萬人,是新北市人口第三大區[1],也是全國人口第五多的鄉鎮市區[2]。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中原里與橫路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0,124人與313人[1]。 二戰後初期,1946年中和鄉人口為20,196人,隨著居民生活步入常軌,加上1949年起大量外省人口的移入,使得該鄉人口逐漸成長[17]:595、613。1956年,中和鄉人口上升至44,325人[17]:595。1958年與永和鎮分治後,中和鄉人口一度降至24,542人[17]:599,唯其後中和鄉人口仍因經濟發展的影響,大量外來城鄉人口遷入而持續成長,在1967年該鄉人口已突破5萬人[17]:599-601、613。1973年與1978年,中和鄉人口分別已突破10萬人與20萬人[17]:600。1986年與2001年,中和市人口分別已突破30萬人與40萬人[17]:604。此後該市社會增加率開始出現負值,人口成長開始趨緩[17]:604。2012年11月,中和區人口達到416,553人的巔峰值,此後便開始減少[2]。 政治歷任首長
區域立法委員中和區由於人口眾多,故被拆成兩個選區。其中東端秀安地區十七里與永和區合併成新北市第九選區,其餘各地為新北市第八選區。 區政組織![]() 中和區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中和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副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6課4室等10個內部單位[20]。經過2021年9月21日調整市議員選區後,中和區為新北市議會第六選區,在市議會的66席市議員中,中和區共選出6席區域市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21]。 行政區現今中和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58年,將原屬中和鄉的頂溪村等8個村劃出永和鎮。1979年,中和鄉改制為「中和市」[4]。2010年12月25日,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中和市改制為市轄區「中和區」,隸屬新北市[22]。 中和區共轄93里,其行政區域分布情形為[23]:
警政治安
經濟中和區早期以農業、礦業為主。1961年左右,開始發展工商業,以紡織與印刷為主。近期由於一些科技園區的陸續興建,再次轉型為發展高科技產業,主要以國道三號中和交流道附近為主要聚集地。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如電腦主機板製造商微星科技、顯示卡製造商麗台科技等均在此地設廠,記憶體製造商威剛科技與軟體業如大宇資訊、遊戲橘子、宇峻奧汀等企業亦在此設立總部。附近也因工商企業聚集而有31家銀行(共61家分行)及其他多家金融業在此設立分行據點。(大宇資訊總部轉移至台北市信義區、遊戲橘子總部轉移至台北市內湖區) 交通捷運![]() 公共自行車國道及公路![]() 高速公路與快速道路市道鄉道主要道路
聯外橋樑趣談由於雙和地區路名錯綜複雜,常讓不熟悉雙和地區的人迷路,故天下雜誌在2001年的「319鄉向前行」特刊中,稱中和為「迷宮城市」;網路也流傳一首打油詩,說明雙和地區路名複雜的程度:
公車捷運接駁公車國道客運
公路客運聯營公車
新北市區公車
捷運先導公車快速公車內湖科學園區通勤專車南港軟體園區通勤交通車跳蛙公車
新北市新巴士(免費社區巴士)
(109年7月1日轉換為收費公車) 自強國中 - 捷運府中站(現為:板橋後站-府中) 未來捷運
輕軌教育大專院校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公立托兒所與公共托育中心
圖書館![]() 進修學校
觀光昔日中和庄八景日治後期臺北州海山郡中和庄的管轄範圍包括今之中和區、永和區,當時中和庄文人雅士曾提出「中和庄八景」如下:[24] 壁湖怪石:石刻佛像、石獅、佛字摩崖、一線天 中和新八景![]() 鑒於昔日八景至今, 已有不短的時間,許多景點已經消失或因行政區改變(永和區從中和分出獨立),故中和區公所於2016年舉辦中和新八景票選活動,選出新八景如下: 名勝![]() ![]()
古蹟
市集![]() 展覽場所
特殊節日大型公園社區公園
百貨公司與大型商場公有市場與生鮮量販店
醫療
政府機關
社福
殯葬
媒體友好城市注釋參考資料
<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市志上冊開拓篇”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