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兩棲武裝部隊,隸屬於中華民國海軍。負責兩棲作戰、登陸作戰、反登陸作戰、奪島作戰、臺灣本島、外島、離島守備、軍事設施防衛等任務,並有海軍陸戰隊學校培養陸戰隊幹部,在戰爭時也有快速反應及戰力保存的功能。目前總兵力約10,000人,轄下編制有陸戰特勤隊專職南臺灣反劫船、反恐等任務。隊內成員多來自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官、士、兵,是中華民國國軍的精銳部隊。 歷史![]() ![]() ![]() ![]() ![]() ![]() ![]() ![]() ![]() ![]() ![]() ![]() 中華民國之前的海軍陸戰隊,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北洋海軍的洋鎗隊。 北洋海軍洋鎗隊北洋海軍創建初期,由英國人琅威理擔任副提督(又稱「總監督」、「總教席」、「總查」),實質負責全軍建制與訓練,因水師提督丁汝昌本身擅長陸戰,對海軍事務並不熟悉。 琅威理出身英國皇家海軍,因此北洋海軍各項制度與訓練體系完全仿自英國,並設有一支參照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訓練模式而組建的洋鎗隊,專司上陸與地面作戰。 洋鎗隊唯一有文獻記載的作戰紀錄為大庄事件,發生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臺灣地區。根據劉銘傳於九月初二日發自臺北府的奏摺〈攻克後山叛番並北路獲勝請獎官紳摺〉記載,北洋水師總兵丁汝昌率領艦隊(致遠、靖遠兩艘)運送軍火登陸,並攜帶快砲與洋鎗隊支援陸軍進攻,分兵從山路包抄,最終迅速擊潰當地反抗勢力。 後於甲午戰爭期間,北洋海軍在與日本艦隊交戰中覆滅,洋鎗隊亦隨之解散。 戰爭後期,丁汝昌曾另組「海軍砲兵」與敢死隊,並於威海衛地區(今威海市)對日軍發動逆襲,惟最終未能挽回戰局。 甲午戰後至民國成立前甲午戰敗後,清廷開始思考重建海軍。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中國,外國海軍與陸戰隊自天津登陸,清軍再次潰敗,海軍部隊違抗命令南撤,北京失守。其間東南互保政策使多數漢人地方官不再響應中央抗戰。 戰後,清廷為維持政權完整,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試圖透過外交妥協穩定局勢。也正是在這一年,馬漢的《海權論》傳入中國,對朝野帶來顯著衝擊,激起了對發展現代海軍的高度關注與改革呼聲。 隨著改革氛圍擴大,清廷內部開始陸續推動海軍建制的重整與恢復。1902年,海軍將領薩鎮冰首先提出「復興海軍方法四點」,開啟官方對重建海軍的系統性構想。之後幾年間,海軍事務逐漸納入正式制度架構之中。至1907年,清政府於陸軍部內設立「海軍處」,作為處理相關事務的專責單位。 1908年,陸軍部右侍郎姚錫光進一步向朝廷建言,主張應將海軍建設列為優先籌劃事項,提出「籌海軍當議」的政策方向。翌年,清廷據此成立「籌辦海軍處」,專責具體規劃與統籌海軍建設事宜。至1910年,「籌辦海軍處」再度升格為獨立的「海軍部」,成為晚清新政改革中,最具代表性的現代軍事建制之一。
海軍警衛隊編制包括一營步兵、一營砲兵與一支騎兵隊,初任統帶(民國後稱團長)為滿人博順,後由虞克昌接任,駐地設於煙臺東山海軍練營旁。 辛亥革命爆發時,東山警衛隊脫離清廷,轉而加入煙臺臨時軍政府。雖然該部隊後來被地方吸收而編制消失,但部分隊員未歸地方而返回北京,重新編入北洋政府所屬部隊,成為中華民國初期海軍陸戰部隊的基礎。 因此,東山警衛隊被視為中國第一支具有制度化性質的海軍地面作戰單位,雖非正式稱為「陸戰隊」,但其性質與功能已具雛形,直至民國時期才有以「陸戰隊」為名的專屬軍種正式成立。
第一支「海軍陸戰隊」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事攻打湖廣總督府;11日清晨,按照革命黨的「革命方略」,宣布中華民國成立(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11月2日,上海海軍被留日返國學生王時澤說動加入革命,後為南京臨時政府的北伐艦隊之一部。 王時澤將其中的海軍砲兵與革命黨人並華僑青年、潮州敢死隊等臨時組成了二百餘人的海軍陸戰隊,他自任隊長。此一海軍陸戰隊加入滬軍都督府,編為海軍處下。 由「海軍警衛隊」至「海軍陸戰隊」
國民政府的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發表北伐宣言,後節節勝利,閩系海軍決心倒戈。11月,駐閩海軍第一艦隊率先加入國民革命軍。12月,國民革命軍設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下轄2個團。第一團團長為金振中,第二團團長為邱振武。
1945年8月成立於上海,下轄9個連,隊長葉寶琦,後併入陸戰隊。 對日抗戰勝利前的各地海軍陸戰隊民國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各地軍閥勢力割據,中國海軍為陸軍附庸,海軍陸戰隊反而比海軍活躍;而此時期在中國大陸,亦有其他大大小小勢力的海軍陸戰隊。 閩系海軍陸戰隊自北洋水師以來,一直到對日抗戰勝利,閩系海軍一直都是主導中國海軍的力量,閩系的陸戰隊也曾參加多場戰事。直到最後閩系海軍叛變投共,又稱「中央海軍」,英式海軍訓練。 中央海軍精銳率艦叛變投共後,成為之後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主力;此後由陸軍重建的國民政府海軍已與中央海軍無涉,故稱「新海軍」(桂永清作〈海軍軍歌〉即有「新海軍」一詞)。 閩系北洋水師戰敗,將領凋零,清廷無人可用之時崛起;然自八國聯軍後,中國海軍對中央便已叛服無常。 除了因中國自清末以來長期陷入分裂、政權並無統一,各系海軍隨勢望風而倒、易主帶艦投靠如喝水吃飯以外,另一部分原因是海軍各系間彼此不服、甚至偶有衝突。因此閩系雖名屬中央海軍,但不聽從蔣介石指揮,最後釀至閩系叛變投共。
1922年10月,海軍部命時任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部副官的楊砥中為陸戰隊統帶,率駐北京的陸戰第一營與駐上海的2個連,會同至福建。11月,成立馬尾警備司令部,統一指揮駐閩艦隊與陸戰隊,並於長門魚雷營設陸戰隊統帶部。1922年—1923年,楊增編了陸戰隊1步兵營,砲兵、工兵、機槍、迫擊砲各一個連,分駐馬尾、長門炮臺。林忠為第一營營長,馬坤貞為第二營營長,林志棠為獨立營營長,逐步擴大地盤。
1923年5月,統帶部擴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楊砥中任旅長,下轄2個團,林忠為第一團團長,馬坤貞為第二團團長,林志棠為獨立團團長,砲兵連擴充為砲兵營,此時佔據地盤增加了福清、連江、長樂、平潭等。7月,於長門砲臺設海軍陸戰隊講武學校,楊砥中任校長。 1924年,混成旅改3團制,加編特別步兵團,轄機槍營一、迫擊砲營一、手槍營一,砲兵營改三連制—野砲連一、山砲連二。3月,將陸軍駐福州第一獨立團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步兵獨立團,分駐莆田、仙游等地。 1925年4月,楊砥中因貪贓枉法,又在閩期間藉口清鄉逼民種植鴉片收捐,儼然一土皇帝,民怨積深,被海軍總長下令緝拿歸案。楊逃命時拒捕被擊斃,旅長由林忠接任。其後,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縮編為陸戰大隊,下轄2支隊,一支隊長為林忠,二支隊長為林壽國,大隊長由時任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兼任。 1926年,陸戰大隊復編為混成旅,後加入國民革命軍。 電雷系海軍陸戰隊
蔣中正總統在陸軍下另設的小海軍,用意自然是與閩系抗禮。 青島海軍陸戰隊隸屬於第三艦隊。
桂系海軍陸戰隊東北海軍陸戰隊曾是中國海軍最強的一系,1929年與蘇聯紅軍爆發三江口之役,陸戰隊奮戰五小時後全滅。後因滿州國成立,軍艦被日本人奪走,全滅。
見王崇文條。江防艦隊下亦設一陸戰隊,隊長為林志瀚(1917年7月15日就任),隨艦隊投靠奉系,江防艦隊後改編入東北海軍。
由艦隊司令溫樹德兼任隊長。溫原為護法運動海軍艦隊司令,後背叛孫中山,加入直系;吳佩孚失勢後,溫轉投奉系,但因下屬兵變被免職。渤海艦隊後改編入東北海軍。 廣東海軍陸戰隊屬於地方軍閥培養的海軍,以陸軍為主的地方海軍自然也有陸戰隊,粵系最後降服,加入了蔣的國民政府海軍,而不是閩系的軍政部中央海軍,隸屬於第四艦隊。1932年,設第一集團軍海軍陸戰隊,下轄1個團,司令蔡廷楷兼團長。粵系海軍陸戰隊最後在日本進攻廣東時全滅。 汪精衛政權海軍陸戰隊整編時期在閩系叛變投共後,蔣下令重建陸戰隊,由桂永清主導並大舉清洗閩系,連帶使得許多無辜官兵被捕入海軍陸戰集訓隊,如吳淞口陸戰集訓隊,馬公孔子廟陸戰隊,陸二師(後降為旅)集訓隊,以進行思想改造,造成不少冤假錯案,但也避免共產黨分化海軍陸戰隊力量。 重建時期重建的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完全受美國軍援資助與訓練影響,屬美式軍隊,今存於臺灣。
來台任務確立與部隊擴編 (1952-1960年代初期)1952年2月,時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周至柔上將核定了海軍陸戰隊的四大核心任務:登陸作戰、海軍基地警衛勤務、兩棲作戰研究發展,以及參謀總部特別賦與特定任務。這為陸戰隊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隔年,陸戰隊於1953年6月接編了從越南富國島返回的「富臺部隊」(又稱「富召部隊」)。同年8月,海軍陸戰隊航空部隊(即空觀中隊)正式成立,提升了部隊的空中支援能力。1953年7月16日,海軍陸戰隊第一旅所屬一大隊及砲兵、戰車中隊與中華民國陸軍部隊,一同進攻東山島,參與了著名的東山島戰役。 進入1955年,海軍陸戰隊第二旅與陸軍第四十五師併編為**海軍陸戰隊陸戰第一師**。此外,部隊還增設了作戰勤務團及新兵訓練營。同年11月,陸軍780搜索團撥編至陸戰隊,計有五個營、21個連的兵力單位。 海軍陸戰隊在1957年進行了多項教育與專業化改革:4月,成立了海軍陸戰隊士官學校(任務編組),並設立陸戰學校指參班;5月,設立陸戰隊兵科;6月,成立了海軍艦隊陸戰隊司令部;並於12月1日創設了陸戰隊官科(於1958年生效)。1958年7月,成立了預備兵營,為後備力量的儲備做準備。1959年,士官學校於4月由任務編制改為正式編制;12月,新兵訓練營擴編為新兵訓練中心。1960年12月,「預備兵營」進一步擴編為「後備軍人訓練中心」。 組織調整與專業單位成立 (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在1960年代中期,海軍陸戰隊持續進行組織擴充與專業化。1962年3月,成立了警衛第一營,並於1965年2月成立警衛第二營。1966年9月,海軍陸戰隊第一旅與陸軍第八十一師併編為**海軍陸戰隊陸戰第二師**,進一步強化了師級編制。 1967年,海軍陸戰隊成立了登陸戰車指揮部,顯示對兩棲登陸作戰核心能力的重視。然而,1968年9月,海軍艦隊陸戰隊司令部被裁撤,另成立了恆春訓練基地指揮部,此後陸戰隊的訓練重心有所調整。1969年3月,登陸戰車指揮部更名為登陸戰車團。1971年6月,陸戰隊檢診所擴編為陸戰隊醫院,同時也成立了憲兵連。1974年4月,恆春訓練基地指揮部進一步擴編為三軍聯訓基地指揮部,提升了跨軍種聯合作戰訓練的層級。1975年,戰勤團基地工廠擴編為陸戰隊專用裝備綜合基地工廠,強化了裝備維修與支援能力。 精實與轉型 (1970年代末期-1990年代中期)1979年3月,新兵訓練中心與三軍聯訓基地指揮部併編為**海軍陸戰隊陸戰第七十七師,這是一次重要的組織整併。1981年,成立了海軍陸戰隊特種勤務隊與兩個陸戰師的反裝甲連,提升了特種作戰與反裝甲能力。1983年5月,由戰勤團保養營與保養排併編為工兵戰車保養連**,優化了裝備保養單位。 然而,1984年7月,海軍陸戰隊陸戰第七十七師被裁撤,恢復了三軍聯訓基地指揮部及新兵訓練中心的原有編制。同年,陸戰師的105砲營三連與155砲營也被裁減為戰時編制,顯示了兵力結構的調整。1985年4月,空觀隊遭到裁撤。10月,陸軍船舶營駁車連撥編至陸戰隊,定名為兩棲駁運車連第1、2連,強化了兩棲運輸能力。 1986年,海軍陸戰隊進行了教育與後勤方面的調整:1月,海軍陸戰隊學校及海軍陸戰隊士官學校合併;7月,海軍陸戰隊醫院改編為醫務所;9月,由兩個陸戰師的岸勤營併編為戰勤團岸勤99營,並成立了兩個陸戰師的化學兵連。1987年9月,空軍防砲209營第四連及空軍防砲第二一一營第二連改隸海軍陸戰隊,編入兩個師的砲兵團,進一步整合了防空火力。 1988年7月,豫劇隊奉令編實,成為部隊中的文化單位;9月,**海軍陸戰隊政治作戰連**編成。最後,在1995年12月,豫劇隊奉命改隸中華民國教育部,標誌著陸戰隊組織調整的又一階段。 定編時期
組織海軍陸戰隊指揮部設一席中將和六席少將共七位將官編制,和海軍艦隊指揮部為同一位階。
海軍陸戰隊內將官編制
標誌與佩章隊徽
隊旗
帽徽與帽飾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階級章軍官
士官與士兵
裝備輕兵器
![]()
車輛M60A3TTS戰車、CM-21裝甲車、CM-22/23裝甲迫砲車、CM-24彈藥運輸車、CM-27高速牽引車、CM-25拖式飛彈裝甲車、CM-26裝甲指揮車、LVTH-6砲車、AAV-7兩棲突擊載具(包含 AAVP-7A1、AAVC-7A1、AAVR-7A1)、M88裝甲救濟車、M998悍馬車、中型戰術輪車、2,500加侖油罐車 快艇火炮M101榴彈砲、63甲式105毫米榴彈砲、M114榴彈砲、T-65榴彈砲、M109A2/A5 155毫米自走砲、T-75 20毫米機砲、63式120毫米迫擊砲、T-75 60毫米迫擊砲、T-75 81毫米迫擊砲、Mk 19自動榴彈發射器、近程自動化防禦武器系統 火箭筒國造一式六十六公厘戰防火箭、紅隼反裝甲火箭、肩射多用途攻擊武器 無人機![]() ![]() 戰史榮譽![]() 在金門八二三砲戰期間,陸戰隊員勇猛慓悍的英勇表現,獲頒授榮譽虎旗,成為三軍部隊的表率。 海軍陸戰隊精神
原則上中華民國的海陸的訓練量比兩棲蛙人略少,但是這兩個單位在結訓時皆有「天堂路」 軍歌海軍陸戰隊隊歌為海軍收戰果,為陸軍作先鋒。 戰鬥的陸戰隊看我們部隊多精壯
氣如山河聲勢雄 歷任司令/指揮官
注释參考文獻引用
来源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