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39°59′40″N 116°20′46″E / 39.994445°N 116.346134°E
![]() ![]() ![]() 北京语言大学,简称北语,成立于196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1],中国唯一一所以对外汉语为主要特点的高等院校,其前身为北京语言学院。[2] 目前,北京语言大学的外国学生人数与中国学生人数不相上下,该校不仅拥有中国国内人数最多的韩国和日本留学生群体,还有大批来自西方国家、中东地区以及非洲的留学生,非常国际化,被誉为“小联合国”。[3]以非汉语母语为对象的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试中心曾设于该校。 歷史1962年,在周恩来关照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创办。[4] 1964年6月,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5]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北京语言学院停办,人员划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6]。1972年10月,周恩来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5],选定原北京矿业学院校址为北京语言学院校址[6]。 1978年暑期,接受法国28名短期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是中国举办短期汉语教学的开始。 1981年10月,北京语言学院电教中心摄制完成中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学的电视录像片《中国话》。[7] 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开始研制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试。[8] 1989年北京语言学院成立汉语水平考试中心。1990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通过专家鉴定,并正式实施。1991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推向海外。1992年国家教委第21号令确定其为国家级考试。[9] 1996年6月,北京语言学院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年7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将名称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外文名称保持不变。[10] 校名1964年,学校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 1974年9月9日,毛泽东为学校题写校名,是其最后一次为高校题写校名。因此,学校将9月9日定为校庆日。但毛的题字并未广泛使用,郭的题字被学校长期使用。 1996年,学校更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后,学校在原有郭体题字上另集“文”、“化”、“大”三字,继续使用。 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后,删去集来的“文化”二字,继续使用郭体。期间,毛体题字的石碑在校内摆放。 2022年,为迎接60周年校庆,学校在毛泽东亲笔题字基础上另集“大”字,将校名题字更换为毛体。 院系设置[11]
设置专业本科专业[12]
硕士专业博士专业
历任校长
校友
参见争议豆瓣书评事件2021年3月16日,北京语言大学研一学生高晗在豆瓣平台上对由韩烨翻译的乌拉圭文学作品《休战》(作者:马里奥·贝内德蒂)给予二星差评,高晗在该评论中称“机翻痕迹严重”,而韓燁則對此表示不滿,同為西語譯者的汪天艾也表達了支持韓燁的觀點。之后,自稱韓燁朋友的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副研究員楊君寧向高晗所在學校北京語言大學進行舉報,認為高晗的行為構成誹謗,要求高晗道歉。3月27日,高晗發佈道歉聲明,並刪除相關豆瓣短評。其後,豆瓣上有大批网民認為向學生施壓強迫道歉的行為十分不道德,並对韩烨翻译的《休战》集中给予一星差评以表示抗议。从3月16日高晗评价时《休战》豆瓣评分9.3,到3月28日豆瓣词条锁分前,《休战》的评分已经跌至3.6分。截至2021年3月31日,豆瓣仍未重启该书的评论功能。此次事件引来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對此新民晚報記者吳翔認為,舉報者的這種行為有待商榷,隨著差評的重要程度日益增加,因為打差評而深受困擾的民眾也比比皆是,批評是民眾的權利,不應遭到踐踏。[15][16][17][18][19]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