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英語: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缩写为NATO ;法語: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 ,缩写为OTAN ),簡稱北约组织 、北约 ,是歐洲 、北美洲 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 ,其成员国拥有大量核武器 、常规部队,是西方世界 重要的军事同盟 。北约为二战后西方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亦是馬歇爾計劃 在军事領域的延伸、發展,是以美國 、英國 、法國 為首的歐洲防務體系。1949年3月18日,美國、英國、法國針對以蘇聯 及東方集團 ,公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创始成员国于同年4月4日于美國華盛頓特區 簽署《北大西洋公約 》,宣告组织正式成立,而後者於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与其抗衡。1990年代華約 解散、蘇聯解體 後,北約成為聯合國 打擊國際性恐怖組織 的主力之一和地區性防衛協作的組織。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交部部長 、國防部部長 組成。總部設在比利時 首都布魯塞爾 。最新成員瑞典 於2024年3月7日所加入,至此北約總共由跨域歐洲和北美洲的32個國家組成。[ 3]
北約軍事開支佔世界國防開支 的70%以上[ 4] ,成员一致认为,到2024年要达到或维持至少占GDP 2%的国防开支目标。[ 5] 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 》之规定,一旦確認其任一成员受到攻擊,则视为针对全体成员之攻击,其他成员需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一般被解读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需要各国政府授权参战 ,即集體自衛權 。该条款于九一一事件 期间被首次激活[ 6] 。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 、非洲之角 、印度洋 海盗[ 7] ,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 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
組織
該組織的主要機構為北大西洋理事會(部長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計劃與分析委員會、常任代表理事會、國際秘書處和軍事委員會。北大西洋理事會為北約的主要決策機構,它經常舉行大使級的會晤,每年至少舉行兩次外長級會晤,必要時舉行元首會議。軍事委員會為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下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 、美國 ─加拿大 區域聯合防空計劃小組等,軍委會每年開會兩至三次,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划委員會提出建議,其主席由軍委會成員選定,任期兩到三年。除法國 、西班牙 和冰島 外,所有成員都指派一些本國軍隊由北約統一指揮。1991年12月,北約設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作為同它原來的東歐 集團對手中的國家進行對話的一個論壇。
北約成立以來的主要活動是通過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就高級國際重大政治問題密切磋商、協調立場;在軍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統一戰略和行動計劃;每年舉行各種軍事演習。
“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此等武装攻击及因此而采取之一切措施时,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在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后,此项措施应即终止。
”
——《北大西洋公约》 第五条[ 8]
历代领袖
秘書長
起源
1949年北约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協定成立
1960年在中歐前線的德國聯邦國防軍
1949年4月4日,美國 、加拿大 、比利時 、法國 、盧森堡 、荷蘭 、英國 、丹麥 、挪威 、冰島 、葡萄牙 和義大利 在美國華盛頓特區 簽署北大西洋公約 ,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8月24日各方完成批准手續,北約正式成立。希臘 、土耳其 於1952年2月18日、西德 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 于1982年5月30日正式加入。
發展
二十世紀末期
1990年代,隨着華沙公約組織 解散和蘇聯 解體,歐洲 的政治和安全形勢發生很大變化,北約面對的議題從過去的軍事威脅擴散到全球恐怖主義 、能源安全 、全球暖化 、疾病 、網路攻擊 和大規模殺傷力武器 擴散等各種問題上。
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 及波羅的海三國 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4年1月在布魯塞爾 舉行的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同中歐 、東歐 國家和俄羅斯 建立和平伙伴關係的方案。
歐洲北大西洋伙伴關係委員會
1997年5月,為把北約與伙伴的政治軍事合作提高到一個新水準,加強歐洲和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北約國家與伙伴國家外長共同決定成立歐洲北大西洋伙伴關係委員會。該組織的宗旨是締約方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方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華約 解散後,北約增加其使命,如維持和平和通過對話促進地區穩定等。
第一輪新成員加入
1999年接納波蘭 、匈牙利 、捷克 為北約新成員。
二十一世紀
2004年北约首脑会议
九一一恐怖襲擊
北約於2001年10月4日第一次引用北約憲章第五條,認為九一一袭击事件 應視為對全體成員的攻擊。2003年8月,北約進入阿富汗 ,開始了歐洲境外首次軍事行動。北約亦參與伊拉克 的軍警培訓工作。
第二輪新成員加入
2002年11月21日布拉格 召開的北約高峰會議,接受了第二波的申請,2004年正式接納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
第三輪新成員加入
2009年4月1日阿尔巴尼亚 、克罗地亚 加入北約。
東歐導彈攔截系統
就北約计划在波蘭 和捷克 建立導彈攔截系統,俄羅斯 稱這樣部署可能導致新一輪的軍備競賽。2009年9月17日,美國總統 奧巴馬 宣佈不再继续运行部署在波蘭和捷克的遠程導彈攔截系統,轉而部署由攔截對短程和中程導彈使用的神盾战斗系统 代替,北約秘書長 呼籲,明確北約和俄羅斯的導彈防禦系統合作。
第四輪新成員加入
2017年黑山 加入北约;2020年北马其顿加入北约。
第五輪新成員加入
2014年克里米亚 被俄罗斯 并吞以后,芬兰 与瑞典 开始考虑是否寻求加入北约。芬兰政府谈论就加入北约展開“公开讨论”。
2022年5月,由于俄羅斯 入侵烏克蘭 ,促使本來加入意願不高的芬蘭 與瑞典 決定申請加入北約,並於9月獲得土耳其 和匈牙利 除外的所有成員國批准加入法案。
2023年3月27日,匈牙利議會 通過批准芬蘭加入北約,3月30日土耳其議會 通過相關法案。最終芬蘭 於4月4日正式加入,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
2024年1月23日,土耳其議會 通過批准瑞典加入北約,而匈牙利議會 2月26日通過相關法案。最終瑞典 於3月7日正式加入,成為北約第32個成員。
批評
法国总统 馬克宏 2019年11月7日提出“北约正在脑死 ”,認為已經沒有太多功能,有些意圖但由於內部分裂也沒有可行性,發言後多國政要表示反對,並表示馬克宏發言有點過度,[ 11] 但三日後美媒曝光称多名欧洲官员私下或公开同意马克龙的说法。卢森堡 外长让·阿塞尔博恩公開支持马克龙说法並告诉德国 《明镜周刊》马克龙说的95%都是对的,美國基本利用北約攫取自身利益,土耳其這幾年也比照辦理,其他定期交錢的成員卻基本被放置一旁無人聞問。[ 12]
德国 议员、左翼党议院外事务代表亚历山大·诺伊表示,美国 和土耳其 是“北约的掘墓人”將這組織完全當成自身利益背書機器,[ 11] 歐洲沒理由繼續維持這種無利益組織。
美國總統 特朗普 批評“美国花了太多钱保护欧洲盟友”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美国国会 议员所支持,他要求北约成员提高开支,并在2019北约领导人会议上暗示可能离开北约。[ 13] 直到一些國家提高了向美買武器的預算後才暫時擱置,法國媒體表示美國此後這種「勒索」將成常態。
土耳其 2018年起與西方交惡後決定購買俄國 S-400飛彈 ,2019年4月17日土耳其 总统发言人易卜拉欣·卡林強勢表示北約有若干國家一直威脅不准買俄軍武器否則將土除名,土方不會理會這種干預內政的言論,S-400飛彈 購買计划將持續進行。[ 14] 有軍事分析家認為基本上是歐美更需要土耳其在中東 的位置,否則北約在中東 毫無角色,因此這種威脅只是外交辭令沒有實行可能[ 15] 。2021年10月,土耳其被踢出美國主導的F-35戰鬥機 生產專案[ 16] 。
戰爭
巴爾幹內戰
冷戰 後北約的第一个军事行动是於1993年6月至1999年4月期間介入前南斯拉夫 的內戰。
阿富汗戰爭(2001年-2021年)
9月11日在美國發生的襲擊 導致北約在該組織的歷史上首次援引《北大西洋公约 》第5條。該條規定,對任何成員的攻擊應被視為對所有人的攻擊。2001年10月4日,當北約確定這些攻擊確實符合北大西洋公約 的條款時,該調用得到確認[ 17] 。北約針對襲擊事件採取的八項官方行動包括“雄鷹行動 ”和“積極奮進行動 ”,這是一項在地中海 開展的海軍行動,旨在防止恐怖分子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移動,並加強航運的總體安全 ,從2001年10月4日開始[ 18] 。
2021年4月14日,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 表示,該聯盟已同意在5月1日之前開始從阿富汗 撤軍[ 19] 。
利比亚革命
2011年3月27日,北约决定全面接管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的所有针对利比亚 的军事行动。
成员
北约欧洲伙伴地图
北约全球伙伴地图
一個北約雷達站系統
北約歐洲發展圖
截至2024年3月歐洲各國擁有成員身份的地圖: 僅擁有歐盟成員身份
僅擁有北約成員身份
同時擁有歐盟與北約成員身份
北约成员国没有义务保卫北回归线 以南的领土
北约共有32个成员国,大部分成员国位于欧洲,美国和加拿大位于北美。北约的“责任区”根据《北大西洋公约 》第6条的规定,包括欧洲、北美、土耳其和北回归线 以北的北大西洋岛屿的成员国领土,在该责任区内,对成员国的袭击会获得第5条的集体自卫权。对北大西洋(同样是北回归线以北)和地中海的船只、飞机和其它部队的袭击也可能引发第5条反应。在最初的条约谈判中,美国坚持将比属刚果 等殖民地排除在条约之外。然而,法属阿尔及利亚 到1962年7月3日独立前一直是北约责任区。32个成员国中有12个是成立北约的原始成员国,而另外20个成员国是在十次扩张中分别加入的。
特殊安排
丹麦、冰岛和挪威作为北约创始成员国,与北约的合作限制在三个条件下:和平时期没有永久军事基地,没有核武,也不允许北约盟友在其领土上进行军事活动(除非被邀请)。然而,丹麦允许美国太空军 部署在格陵兰岛皮图菲克太空基地 。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法国在“高卢-密特朗主义”的政策下奉行从北约独立的军事战略。2009年,尼古拉·萨科齐 总统通过谈判使法国重返北约统一军事指挥部和国防规划委员会,后者于次年解散。法国仍然是核计划小组之外的唯一北约成员国,与美国和英国不同,法国不会将核潜艇控制权交给北约。
扩大
北约于1949年4月4日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华盛顿条约》)时成立。北约的12个创始成员国为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英国和美国。
冷战期间有四个新成员国加入北约:希腊 (1952年)、土耳其 (1952年),西德 (1955年)和西班牙 (1982年)。苏联解体后,许多前华沙条约组织 成员国和后苏联国家 寻求加入北约。在1999年的华盛顿峰会上,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正式加入,北约发布了新的成员国指导方针,并制定了个性化的“成员国行动计划”。这些计划规定了新成员的加入:2004年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2009年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2017年黑山,2020年北马其顿。芬兰和瑞典是最新成员,分别于2023年4月4日和2024年3月7日加入,受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的影响。
烏克蘭—北約關係 始于2002年的《北约-乌克兰行动计划》。2010年,在维克托·亚努科维奇 总统的领导下,乌克兰重申了不结盟立场,并放弃了加入北约的政策。在2014年尊严革命 期间,俄罗斯占领了克里米亚 ,并支持乌克兰东部的分裂分子 。因此,2014年12月,乌克兰议会投票决定结束其不结盟地位,并且于2019年将加入北约的目标写入乌克兰宪法 。在2021年布魯塞爾峰會 上,北约领导人确认乌克兰最终将加入北约,并支持乌克兰不受干涉的自决权。2021年末,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附近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集结。11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乌克兰加入北约以及在乌克兰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或远程弹道导弹 将越过红线。然而,乌克兰没有部署导弹的计划。俄罗斯外交部起草了一项条约,禁止乌克兰或任何前苏联国家 加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回答说,这一决定取决于乌克兰和北约成员国,并补充说“俄罗斯没有否决权,俄罗斯没有发言权,俄罗斯无权建立势力范围 来控制邻国”。北约提出改善与俄罗斯的沟通,讨论导弹部署和军事演习,只要俄罗斯从乌克兰边境撤军。相反,俄罗斯于2022年2月入侵乌克兰。2022年9月,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四州 后,乌克兰申请加入北约。
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会期间,北约承诺格鲁吉亚会“在未来加入”,但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在2014年表示,该国“目前还没有走上”加入的道路。
2022年2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举行的反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集会上,抗议者游行经过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雕像
俄罗斯继续反对北约进一步扩张,认为这与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与欧洲和美国谈判之间允许德国和平统一的非正式谅解不一致。2016年6月列瓦达中心 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68%的俄罗斯人认为在波罗的海国家 和波兰(与俄罗斯接壤的前东欧集团国家)部署北约军队对俄罗斯构成威胁。相比之下,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的一份报告中,65%的受访波兰人将俄罗斯视为“主要威胁”,在所有北约国家中,平均有31%的人这样认为,2018年接受调查的67%的波兰人赞成美军驻扎在波兰。在盖洛普2016年调查的非独联体 东欧国家中,除塞尔维亚 和黑山 外,所有国家都更有可能将北约视为一个保护性联盟,而不是威胁。2006年发表在《安全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认为,北约的扩大有助于中欧和东欧的民主鞏固 。中国 也反对北约进一步扩张。
北约国防开支
直接捐款
间接捐款
潛在成員
成员国行动计划
波黑 (2018年12月5日)
机会增强伙伴计划
独立伙伴行动计划
其他
2022年6月,南韩 计划在北约总部布鲁塞尔 设立驻北约代表处[ 27] 。
2023年6月,北約計劃在日本 東京 設立駐東京辦事處[ 28] 。
军事支出
成员
人口[ 註 2]
GDP (十億美元)[ 註 3]
国防开支(美元)[ 註 4]
军队人数[ 註 4]
总计 (百万美元)
占实际GDP百分比
人均
每1,000名军人(百万美元)
阿尔巴尼亚
3,074,579
16.75
198
1.26
58
29
6,800
比利时
11,720,716
529.55
4,921
0.93
392
189
26,000
保加利亚
6,966,899
70.13
1,079
1.61
132
43
25,000
加拿大
38,436,447
2,016.00
21,885
1.27
569
304
72,000
克罗地亚
4,227,746
63.17
1,072
1.75
238
71
15,000
捷克
10,702,498
261.73
2,969
1.19
236
114
26,000
丹麦
5,869,410
360.51
4,760
1.35
760
280
17,000
爱沙尼亚
1,228,624
32.74
669
2.13
429
106
6,300
芬兰
5,553,000
267.61
5,287
21,500
法國
67,413,000
2,938.00
50,659
1.84
709
244
208,000
德国
83,190,556
4,319.00
54,113
1.36
591
294
184,000
希腊
10,718,565
211.64
4,844
2.24
431
46
105,000
匈牙利
9,771,827
180.50
2,080
1.21
178
104
20,000
冰島
354,234
24.24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義大利
60,317,116
2,106.00
24,482
1.22
385
137
179,000
拉脫維亞
1,881,232
36.77
724
2.01
325
113
6,400
立陶宛
2,731,464
56.23
1,084
2.13
336
53
21,000
盧森堡
628,381
72.99
391
0.55
552
434
900
蒙特內哥羅
609,859
5.69
92
1.65
126
58
1,600
荷蘭
17,674,000
1,012.99
12,419
1.35
655
303
41,000
北馬其頓
2,125,971
13.33
108
1.09
51
15
7,200
挪威
5,467,439
422.06
7,179
1.70
1,308
359
20,000
波蘭
38,282,325
606.73
11,971
2.01
296
97
123,000
葡萄牙
10,344,802
251.70
3,358
1.41
299
112
30,000
羅馬尼亞
21,302,893
261.87
5,043
2.04
225
73
69,000
斯洛伐克
5,440,602
111.87
1,905
1.74
322
147
13,000
斯洛維尼亞
2,102,678
56.85
581
1.04
253
85
6,800
西班牙
47,450,795
1,450.00
13,156
0.92
264
109
121,000
瑞典
10,481,937
623.05
23,600
土耳其
83,614,362
794.53
13,919
1.89
225
32
435,000
英国
67,081,000
3,108.00
60,376
2.13
979
419
144,000
美国
332,639,102
22,320.00
730,149
3.42
2,072
546
1,338,000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72,304,959
49,534.62
1,036,186
2.51
1,045
317
3,313,100
相关争议
2019年11月28日,北約宣布同意降低美國 的分攤費用。預算新規定已於2021年生效,美、德各負擔北約預算的16%,過去美國分攤占比為22%,北約每年預算約25億美元。另外,成員國也同意在2024年達到軍事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2%的標準,至2019年时,32個成員國中僅6國達到該目標[ 32] 。
与第三国的伙伴关系
和平伙伴关系组织了多国军事演习,如2007年7月在第比利斯举行的“合作射手”演习,来自四个北约成员国、八个和平伙伴关系成员国和地中海对话参与国约旦共500名军人参加了演习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成立于1994年,以每个伙伴国与北约之间的个别双边关系为基础:每个国家都可以选择其参与程度。成员包括独立国家联合体 所有现任和前任成员。欧洲-大西洋合作理事会 (EAPC)于1997年5月29日首次成立,是所有50个参与者之间定期协调、协商和对话的论坛。和平伙伴关系方案被认为是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的业务部门。还联系了其它第三国参与和平伙伴关系框架的活动,如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33] [ 34] [ 35] [ 36]
2002年12月16日,欧洲联盟根据柏林附加協定 与北约签署了协议。根据这项协议,欧盟如果想在国际危机中独立行动,就有可能使用北约资产,条件是北约本身不想采取行动,即所谓的“优先购买权”。例如,1982年《里斯本条约 》第42条第7款规定,“如果一个成员国是其领土上武装侵略的受害者,其它成员国应尽其所能向其提供援助和协助的义务”。该条约在全球范围内适用于特定领土,而根据其第6条,北约仅限于北回归线 以北的军事行动。它为也与伙伴关系计划有联系的欧盟国家提供了一个“双重框架”。[ 37] [ 38] [ 39]
此外,北约与许多其它非北约国家合作并讨论其活动。地中海对话 成立于1994年,旨在以类似的方式与以色列和北非国家进行协调。《伊斯坦布尔合作倡议 》于2004年宣布,作为中东对话论坛,它与地中海对话相同。这四个参与者也通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联系在一起。2018年6月,卡塔尔表示希望加入北约,但被排除在外,称根据北大西洋公约 第10条,只有欧洲国家可以加入。卡塔尔和北约早些时候于2018年1月签署了一项联合安全协议。[ 40] [ 41] [ 42] [ 43]
与日本的政治对话始于1990年,北约逐渐增加了与不属于任何这些合作倡议的国家的联系。1998年,北约制定了一套总体指导方针,不允许关系正式制度化,但反映了盟国加强合作的愿望。经过广泛辩论,盟军于2000年商定了“接触国”一词。到2012年,联盟扩大了该小组,该小组以“全球合作伙伴”或“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的名义开会讨论反盗版和技术交流等问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联系国,也是澳新战略联盟的成员,联系国和北约成员国之间的类似区域或双边协议也有助于合作。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 表示,北约需要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密切合作,“应对中国崛起 ”。哥伦比亚是北约的最新合作伙伴,可以参与北约提供的各种合作活动;它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与北约合作的拉丁美洲国家 。[ 44] [ 45] [ 46] [ 47] [ 48]
结构
北大西洋理事会于2010年召开会议,由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组成
北约的所有机构和组织都被纳入文职行政或军事行政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职责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整个联盟的安全。
文职机构包括:
北大西洋理事会 (NAC)是北约中的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常驻代表或更高级别的代表(外交部长或国防部长,或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组成。NAC每周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就北约的政策做出重大决定。北大西洋理事会会议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 主持,在必须作出决定时,以协商一致方式商定行动,没有投票或多数决定。出席安理会议席或其任何下属委员会的每个国家都拥有本国的主权和责任。[ 49] [ 50]
北约议会大会 (NATO PA)是为北约制定战略目标的机构,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其直接与任命常任理事国或驻北约大使的成员国国家政府议会互动。北约议会大会由北大西洋联盟成员国以及13个准成员国组成。然而,它与北约不同,其目的是与北约国家的代表一起在北约理事会讨论安全政策。[ 51]
军事机构包括:
北约军事委员会 (MC)是北约的军事机构,由成员国国防部长 (CHOD)组成,就军事政策和战略向北大西洋理事会 (NAC)提供建议。成员国国防部长定期由其常驻军事代表代表参加军事委员会,他们通常是两星级或三星级的将军。与安理会一样,军事委员会也不时举行更高级别的会议,即国防部长级会议,国防部长是每个国家武装部队中最高级的领导。MC由委员会主席领导,主席负责指导北约的军事行动。2008年,军事委员会将法国排出在外,因为法国于1966年决定退出北约军事指挥结构,1995年重新加入。在法国重新加入北约之前,它在国防规划委员会中没有代表,这导致了它与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冲突。[ 56] [ 57] [ 58]
北约指挥官的法律权威
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外的北约成员国国旗
北约是一个由32个主权国家组成的联盟,其个人主权不受加入该联盟的影响。北约没有议会,没有法律,没有执法,也没有惩罚公民个人的权力。由于缺乏主权,北约指挥官的权力和权威是有限的。北约指挥官不能惩罚不遵守合法命令等罪行;渎职;或对高级官员的不尊重。北约指挥官希望服从,但有时需要将他们的愿望或计划服从于运营商,而运营商本身也受到像联合作战司令部这样的主权行为准则的约束。[ 62]
北约指挥官可以以作战计划(OPLAN)、作战命令(OPORDER)、战术指导或零碎命令(FRAGO)等形式向其下属指挥官发出命令。必须遵守联合交战规则,必须始终遵守国际人道法 。作战资源“仍由国家指挥,但已暂时移交给北约。尽管这些国家部队通过正式的权力移交程序,已置于北约指挥官的作战指挥和控制之下,但它们从未失去其民族特色。”高级国家代表,如国防参谋长 ,“被指定为所谓的红牌持有者”。警告是“逐个国家列出的限制……北约指挥官……必须考虑到”。
参见
类似组织
註釋
參考文獻
^ "English and French shall b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for the entir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Final Communiqué following the meeting of the North Atlantic Council on 17 September 194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he English and French texts [of the Treaty] are equally authentic ..."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Article 14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efence Expenditure of NATO Countries (2010–2019) (PDF) . Nato.int. [2018-07-10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10-30).
^ 3.0 3.1 Reuters. Sweden joins NATO as war in Ukraine prompts security rethink . 2024-03-07.
^ The 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 Milexdata.sipri.org. [2010年8月22日]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年1月23日).
^ Erlanger, Steven. Europe Begins to Rethink Cuts to Military Spending . nytimes.com. 2014年3月26日 [2014年4月3日]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年3月29日). Last year, only a handful of NATO countries met the target, according to NATO figur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at 4.1 percent, and Britain, at 2.4 percent.
^ Invocation of Article 5 confirmed . 北约. [2013年1月29日]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年9月5日).
^ Counter-piracy operations . 北约. [2011年5月27日]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年3月3日).
^ 《北大西洋公约》(节录) . [2014-01-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4).
^ NATO Allies select Mark Rutte as next Secretary General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024-06-27 [2024-07-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6-26) (英语) .
^ NATO. NATO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 NATO. [2025-03-19 ] (英语) .
^ 11.0 11.1 觀察者報-“北约正在脑死”論 . [2019-1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09).
^ 新浪-欧洲多名官员私下赞同 . [2019-1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09).
^ 觀察者報-美國在北約的吵鬧 . [2019-1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09).
^ 人民日報-因购买S400就要被请出北约? . [2019-1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09).
^ 美欲将其开除出北约,土强势表态 . [2019-1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09).
^ 軍情動態》付388億被踢出F-35戰機專案 土耳其不爽嗆還錢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4-03-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3-12).
^ NATO Update: Invocation of Article 5 confirmed . Nato.int. 2001-10-02 [2010-08-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8-25).
^ NATO's Operations 1949–Present (PDF) . NATO. 2010-01-22 [2013-09-04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05-17).
^ NATO to Cut Forces in Afghanistan, Match US Withdrawal . VOA News . 2021-04-14 [2021-08-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5).
^ 从戴高乐到萨科奇:法国重返北约军事指挥机构 . [2022-03-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3-04).
^ 萨科齐递交正式申请重回北约 . VOA. 2009-03-21 [2009-03-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4-14).
^ Finland to join NATO as Allied Foreign Ministers meet . nato.int. 2023-04-04 [2023-04-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6-27) (英语) .
^ 烏克蘭議會通過關於加入歐盟和北約方針的憲法修正案 . [2019-0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2-20).
^ 澤倫斯基放棄烏克蘭加入北約 俄烏恢復談判 . [2022-03-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6-05).
^ https://twitter.com/defenceu/status/1575854600925896705 . Twitter. [2022-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1-24) (中文) .
^ Individual Partnership Action Plans . NATO . [2013-11-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3).
^ 日美韩拟北约峰会期间举行首脑峰会 韩国将在布鲁塞尔新设驻北约代表处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2022-06-22 [l]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8-10).
^ 注目新歐洲/北約設東京辦事處再說不 回顧馬克宏棄台論 台海有事歐洲旁觀? . TVBS新聞網. [2023-06-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6-29).
^ Country Comparisons — Population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22-01-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9-01).
^ GDP, current prices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0-03-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2-25).
^ Defence Expenditure of NATO Countries (2012-2019) (PDF) . NATO. 2019-06-25 [2020-03-30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10-30).
^ 北約峰會前放話 馬克宏:俄中不再是敵人 . 聯合報. 2019-11-29 [2019-11-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1-30).
^ Nato and Belarus - partnership, past tension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 Центр изучен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 ru.forsecurity.org.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10-20) (英语) .
^ Partnership for Peace . www.nato.int.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3-01).
^ NATO. NATO - Topic: Euro-Atlantic Partnership Council (EAPC), The - . www.nato.int.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10-24) (英语) .
^ NATO Basic Texts (2006) . www.nato.int.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9-08).
^ Article . www.ataedu.org.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2-18).
^ Howorth, Jolyon. Strategic Autonomy and EU-NATO Cooperation: A Win-Win Approach . L'Europe en Formation. [2025-07-16 ] . ISSN 0014-2808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2-28) (英语) .
^ EUR-Lex - 12016M042 - EN - EUR-Lex . eur-lex.europa.eu.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1) (英语) .
^ NATO. NATO - Partner countries . NATO.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8-05) (英语) .
^ Qatar eyes full NATO membership: Defense minister - The Peninsula Qatar . thepeninsulaqatar.com.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10-02).
^ Nato rejects Qatar membership ambition . Dhaka Tribune. 2018-06-06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12-02) (美国英语) .
^ NATO. Qatar signs security agreement with NATO . NATO.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10-01) (英语) .
^ NATO. NATO Topics:NATO’s relations with Contact Countries . www.nato.int.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9-10).
^ NATO. NATO - Partners . NATO.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0-07) (英语) .
^ Mair, John. NATO needs to address China's rise, says Stoltenberg . U.S.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8-14) (美国英语) .
^ Staff, Reuters. Colombia to be NATO's first Latin American global partner . U.S.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8-18) (美国英语) .
^ NATO. Relations with Colombia . NATO.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05-21) (英语) .
^ NATO. Consensus decision-making at NATO . NATO. [2025-07-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2-25) (英语) .
^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Science .
^ Walker, Nigel. The 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 and UK delegations . 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2025-07-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7-23) (英国英语) .
^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Official Homepage . www.nato.int. [2025-07-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3-26).
^ NATO. NATO - Topic: Headquarters, NATO . www.nato.int. [2025-07-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9-13) (英语) .
^ NATO. NATO - Topic: Headquarters, NATO . www.nato.int. [2025-07-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9-13) (英语) .
^ NATO. Atlantic Treaty Association and Youth Atlantic Treaty Association . NATO. [2025-07-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10-30) (英语) .
^ NATO. Chair of the Military Committee . NATO.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6-26) (英语) .
^ France to rejoin NATO command - CNN.com . www.cnn.com.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12-05) (英语) .
^ Fuller, By Thomas. Reaching accord, EU warns Saddam of his 'last chance'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iht.com.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10-12) (美国英语) .
^ About us . shape.nato.int.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3-08) (英语) .
^ NATO. NATO - The Rapid Deployable Corps . NATO.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9-10) (英语) .
^ Who We Are :: NATO's ACT . www.act.nato.int. [2025-07-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3-06) (英语) .
^ Gen Sir Mike Jackson: My clash with Nato chief | Ghostarchive . ghostarchive.org. [2025-07-16 ] .
外部链接
相關條目連結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冷冲突 情報組織 技術競賽 外交政策 意識形態
组织 宣傳 參見
理论 主要国际组织 国际议会组织 国际司法机构
區域性组织 法律和条约 历史 建议和观念 国际运动 文化
創立 加盟/吞併 卫星国 吞併加盟共和国 組織 革命與反抗 冷战事件 情況 衰落 后冷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