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卫生局 (法語:Office International d'Hygiène Publique ,簡稱OIHP )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推动全世界卫生工作的国际组织,供各成员国就突发卫生事件的出现和疾病 的传播情况交换信息,并提供有关卫生方面的建议。[ 1] 卫生局于1907年12月9日成立,总部位于法国 巴黎 ,[ 2] 於1946年并入世界卫生组织 。[ 1] [ 3] [ 4]
历史
国际卫生局的成立的目的是监督有关船舶和港口检疫是否合规,以防止鼠疫 和霍乱 的传播,并执行其他公约。[ 5] 进而参与应对其他流行病 ,收集关于各种疾病更广泛的流行 数据,同时还涉及诸如对药用鸦片 、大麻 以及其他药物的管控等和 [ 6]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卫生方面的诸多问题。 [ 5]
最早在 1903 年于巴黎 举行的国际卫生会议上,提出了设立一个国际机构来解决获取诸如全球霍乱 和黄热病 等传染病 的有关信息及如何告知各国的问题。法国 政府后来承担了起草设立国际卫生局的提案的任务,草案最终在 1907 年 8 月提交。同年 12 月 3 日,在罗马 举行了后续会议,与会代表来自比利时 、巴西 、英属印度、埃及 、法国 、英国 、荷兰 、意大利 、葡萄牙 、罗马尼亚 、俄罗斯 、西班牙 、瑞士 和美国 。除了罗马尼亚 的代表外,所有代表都在 12 月 9 日签署了组织章程。
1908年11月4日,一个由上述与会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在巴黎 外交部召开会议。此次会议促成了该机构常设形式的规划蓝本。规定了委员会的职责是创建该机构,制定其规章制度,提供经费,并指导其初期的运作。[ 7]
国际卫生局是国际联盟 卫生组织 (Organisation d'Hygiène )架构的一部分。[ 8] 国际卫生局与国际联盟卫生委员会之间常是竞争关系,不过他们有时也会开展合作。 [ 9]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际卫生局帮助希腊 和中国 重建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
1930年,国际卫生局常务委员会 在应对地中海 沿岸多个港口爆发的鼠疫 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次疫情中,委员会首先要求获取抗鼠疫 疫苗 的类型和数量等信息。委员会还委派了一个团队去研发一种能够识别多种细菌 的血清。[ 10]
1946年7月22日各国签署各项议定书解散了国际卫生局。 [ 11] 1947年1月1日,国际卫生局的流行病学部门被并入了世界卫生组织临时委员会。然而之后仍维持着名义上的存续状态,直至1952年通过特别议定书完成与世卫组织的正式衔接程序,其才被正式解散。
截至1930年国际卫生局的组织结构图 [ 12]
组织架构
国际卫生局由一个“常务委员会”管理,该委员会先后由罗科·桑托利奎多(1908年至1919年)、奥斯卡·韦尔格(1919年至1932年)、乔治·S·布坎南(乔治·西顿·布坎南,1932年至1936年)掌舵。[ 13] [ 14]
截至1933年,国际卫生局由以下缔约方组成:[ 15]
阿根廷 , 1910
澳大利亞 , 1909
比属刚果 , 1927
比利时 , 1907
玻利维亚 , 1912
巴西 , 1907
英国 英属自治领 , 1927
英国 英属印度 , 1908
保加利亚 , 1909
加拿大 , 1910
智利 , 1912
丹麦 , 1913
荷蘭 (荷属东印度 ), 1925
埃及 , 1907
法國 , 1907
法属阿尔及利亚 , 1910
法属赤道非洲 , 1929
法属印度支那 , 1914
法属西非 , 1920
德国 , 1928
英国 , 1907
希腊 , 1913
汉志王国 , 1932
愛爾蘭 , 1928
義大利 , 1907
日本 , 1924
盧森堡 , 1926
马达加斯加 , 1920
摩洛哥 , 1920
墨西哥 , 1909
摩納哥 , 1913
荷蘭 , 1907
挪威 , 1912
新西兰 , 1924
秘魯 , 1908
伊朗王國 , 1909
波蘭 , 1920
葡萄牙 , 1907
羅馬尼亞 , 1921
苏丹 , 1926
瑞典 , 1909
瑞士 [來源請求]
捷克斯洛伐克 , 1922
南非联邦 , 1919
西班牙 , 1907
法属突尼斯保护国, 1908
土耳其 , 1911
美国 , 1907
苏联 , 1926 (最初在 1907 年是以 俄罗斯帝国 的名义缔约)
乌拉圭 , 1913
另见
参考资料
^ 1.0 1.1 1.2 Allen, Charles E. World Health and World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50, 4 (1): 28–30. ISSN 1531-5088 . doi:10.1017/S0020818300028630 (英语) .
^ Markel, H. Worldly approaches to global health: 1851 to the present . Public Health. 2014, 128 (2): 124–128. PMID 24412079 . doi:10.1016/j.puhe.2013.08.004 (英语) .
^ Beigbeder, Yves, Chapitre I. Les origines historiques de l'OMS , L’Organisation mondiale de la santé, International (Genève: Graduate Institute Publications), 2015-12-14: 1–7 [2022-09-06 ] , ISBN 978-2-940549-29-0
^ Johnson, Steven . Extra Life 1st. Riverhead Books . 2021: 57–58. ISBN 978-0-525-53885-1 (英语) .
^ 5.0 5.1 Iriye, Akira. Global Community: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ISBN 0520231279 .
^ Riboulet-Zemouli, Kenzi; Ghehiouèche, Farid; Krawitz, Michael A. Cannabis amnesia – Indian hemp parley at the Office International d'Hygiène Publique in 1935 . authorea.com (Preprint). 2022 [2022-09-06 ] . doi:10.22541/au.165237542.24089054/v1 (不活跃 1 November 2024).
^ Grubbs, S. B. International Office of Public Hygiene. Its Inauguration at Paris, France . Public Health Reports. 1909, 24 (2): 23–28. ISSN 0094-6214 . JSTOR 4562416 . doi:10.2307/4562416 .
^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Organiz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24, 1 (3302): 672–675. ISSN 0007-1447 . JSTOR 20436330 .
^ Howard-Jones, Norman.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 the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1979. ISBN 9241560584 . hdl:10665/39249 .
^ Permanent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Office of Public Hygiene: Special Session of May, 1931. (1931). Public Health Reports (1896), 46(46), 2726–2739.
^ Protocol concerning the Office international d'hygiène publique; New York, 22 July 1946 . treaties.un.org.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21-10-17 ] (英语) .
^ Grandjean, Martin. Complex structur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alisi e visualizzazioni delle reti in storia. L'esempio della cooperazione intellettuale della Società delle Nazioni] . Memoria e Ricerca. 2017, (2): 371–393 [2017-10-31 ] . doi:10.14647/8720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1-07).
^ Sir George Buchanan, C.B. Nature. 1934-02-01, 133 (3355): 242. Bibcode:1934Natur.133Q.242. . ISSN 1476-4687 . S2CID 4071333 . doi:10.1038/133242a0 (英语) .
^ {{Cite web |title=Sir George Seaton Buchanan | RCP Museum |url=https://history.rcplondon.ac.uk/inspiring-physicians/sir-george-seaton-buchanan |access-date=2022-01-24 }
^ Office international d'Hygiène publique. Vingt-cinq ans d'activité de l'Office international d'Hygiène publique (1909-1933) (PDF) . Paris: Office international d'hygiène publique. 193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01-26) (Fren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