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北藏族自治州(藏語:མཚོ་བྱང་བོད་རིགས་རང་སྐྱོང་ཁུལ།,威利转写:mtsho-byang bod-rigs rang-skyong-khul,藏语拼音:Cojang Poirig Ranggyong Kü),简称海北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州境东南接海东市、西宁市,南邻海南州,西达海西州,北靠甘肃省张掖市,东毗甘肃省武威市。地处祁连山脉中段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由走廊南山、冷龙岭、托勒山、疏勒南山、达坂山等一系列西北往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谷地形成;南部为青海湖北半部湖面及滨湖平原,草原广阔。大通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主要河流还有黑河、湟水、八宝河、托勒河等。全州总面积34,390平方公里,戶籍总人口约30万人,汉族、回族、藏族人口比例分別约36%、32%、24%,州人民政府驻海晏县西海镇。 历史古为羌地。汉元始四年(4年),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西海郡,辖今海晏、刚察、共和、兴海县(《西宁府新志》)。 晋时设置西平郡,後海北州属西秦、北凉、南凉统治(《甘肃通志稿》)。 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击败吐谷浑伏允主力后,设置西海郡,郡治多至伏俟城,海北州境域属其管辖(《隋书》)。 唐贞观五年(631年),设置米川县,辖门源地区(《甘肃通志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攻破今门源金巴台吐蕃新城,置威戎军,设兵戍守。 元朝设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海北州归其管辖。 明洪武八年(1378年),设安定、阿瑞二卫。海北州在二卫辖境。明正德四年(1509年),蒙古族和硕特部落固始汗自新疆入青海,统一了蒙古族分编为5部29旗。其中,海北地区有11旗,置于青海钦差大臣(驻西宁)管辖之下。同时,筑大通(今门源县城)、白塔(今大通县城关镇)、永安(门源县城西北55千米处)3城,在今门源县城设“大通卫”,辖永安营和白塔营,属西宁府管辖。 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大通卫于北大通城,今门源、祁连县东部地区为大通卫地,隶西宁府。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辖33堡,今门源县为大通县属北大通营红山堡辖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治。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先后置亹源县、祁连设治局、海晏设治局(后改设海晏县),均由省直辖;划达坂山以北设置门源县,祁连地区和原属西宁府的仙米、珠固划归门源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祁连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海晏建县。1953年12月31日设立海北藏族自治区,辖门源、海晏、祁连、刚察4县。1955年5月20日改海北藏族自治区为海北藏族自治州。 地理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东南与大通、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青海湖相望;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肃南县为邻。全州土地总面积34389.89平方公里。 海北州地处祁连山中部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西缘。海拔超过3000米的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5%以上。祁连山系的走廊南山(往东南向延伸称冷龙岭)、托勒山、托勒南山、大通山(往东南向延伸称达坂山)等由西北走向东南,境内山峰海拔大都在40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托勒南山五个山东沟脑主峰,海拔5287米。南部草原广阔,最低海拔2180米,。 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冰川广布,终年积雪,现代流水作用较强烈,地表径流资源丰富,其中外流水系河流24条,祁连山内陆水系河流有25条,青海湖内陆水系河流12条。大通河是海北州最大的外流河,长560公里,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政治现任领导
行政区划
人口2021年末,全州戶籍人口29.52萬人[9],其中,城鎮戶籍人口8.17萬人,占總戶籍人口的比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爲27.7%;鄉村戶籍人口21.35萬人、占72.3%。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为265,322人[10]。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3,30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7,982人,下降2.92%,年平均增长率为-0.3%。其中,男性人口为135,263人,占总人口的50.98%;女性人口为130,059人,占总人口的49.0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0-14岁的人口为53,545人,占总人口的20.18%;15-59岁的人口为183,971人,占总人口的69.34%;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7,806人,占总人口的10.48%,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9,214人,占总人口的7.2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2,997人,占总人口的46.3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42,325人,占总人口的53.64%。 民族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7,679人,占33.0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7,643人,占66.95%。其中:藏族68,900人,占25.97%;回族86,737人,占32.69%;蒙古族12,499人,占4.71%;土族6,601人,占2.49%;撒拉族1,177人,占0.44%;其它少数民族1,729人,占0.6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0,389人,下降10.59%,占总人口比例下降2.8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407人,增长1.37%,占总人口比例增加2.84个百分点。其中,回族人口增加587人,增长0.68%,占总人口比例增加1.17个百分点;藏族人口增加2,314人,增长3.48%,占总人口比例增加1.61个百分点;蒙古族人口减少1,171人,下降8.5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29个百分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注释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国务院关于同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