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諾貝爾化学獎 得主為鈴木章 (左)及根岸英一 (中)
「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日语:日本人のノーベル賞受賞者 / にほんじんのノーベルしょうじゅしょうしゃ ),係指日本人 或出生於日本 的諾貝爾獎 得主。日本人完成獲獎研究,但獲獎時已移籍者,亦作為參考資料一併收錄。
概要
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日本進入戰後佔領期 。1949年(昭和24年)11月3日(文化日 ),湯川秀樹 獲得了日本人第一個諾貝爾獎[ 1] 。在當時相隔廣島原爆 、長崎原爆 僅有4年多的背景下,源自於核力 理論的「介子 的預測」作為獲獎理由,意味著日本人對原爆科學原理 的駕馭。有鑑於此,這成為日本社會克服原爆陰影的原點,鼓舞了國民自信心[ 2] 。
在1901年迄2024年的諾貝爾獎頒發歷史中,日本是歐美 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達30個人及組織,共包括物理學獎12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或醫學獎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2個人與組織。其中4人獲獎時已移籍。進入21世紀後,日本人的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 註 1] 目前尚無日本人女性獲獎,也沒有日本人獲得經濟學獎。
多數得主是大學的教授或研究者,例外的有民間企業IBM 的江崎玲於奈 (1973年物理)、島津製作所 的田中耕一 (2002年化學)、在日亞化學工業 取得獲獎成果的中村修二 (2014年物理),以及旭化成 的吉野彰 (2019年化學)。
各年度日本籍、原籍日本暨日本帝國屬地出身得主概要
合計:26+6名
1901
1911
1921
1931
1941
1951
1961
1971
1981
1991
2001
2011
2021
2031
物理學獎(9+3名)
化學獎(8+2名)
生理學或醫學獎(5+0名)
文學獎(2+1名)
和平獎(2+0名)
經濟學獎(0+0名)
日本籍的諾貝爾獎得主
物理學獎
化學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經濟學獎
尚無日本人獲獎。
原籍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
物理學獎
文學獎
日本帝國屬地出身的諾貝爾獎得主
化學獎
得主的出身大學與機構
取得學位的大學(人數)
依授予學位(学士・碩士・博士)區分,各大學校友的日本人得主人數如下(含日本籍與原籍日本;迄2019年10月9日):
取得學位的大學(學位授予數)
獲獎時具有博士 學位的得主,迄2019年10月9日時為止共有23人(含日本籍與原籍日本)。其中3人取得美國的大學博士學位。亦有3人獲獎時服務於日本國外的研究機構。
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長崎大學的統計將前身學校(東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大阪帝國大學、長崎醫科大學附屬專門部)包括在內。
小柴昌俊 被重複計算,因為他擁有東大、羅徹斯特授予的2個博士學位。
大村智 被重複計算,因為他擁有東大、理科大授予的2個博士學位。
田中耕一 獲獎後被授予的東北大學 名譽博士學位,不算在內。
有關獲獎的人物
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得主萊格特 沒有日本血統,也不具日本公民權,但他曾於1960年半在京都大學 理學部從事日語論文的英譯工作,通曉日語 ,妻子是日本人木生治子(音译)。
和平獎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ICAN)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日本出身的廣島原爆 倖存者瑟羅節子 與ICAN秘書長比阿特丽斯·芬一同代表出席頒獎典禮,領取獎章、證書並發表演講[ 33] [ 34] [ 35] [ 36] 。
錯過獲獎的人物
最早被提名諾貝爾獎 的日本人 ,是北里柴三郎 和野口英世 。但1901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 只單獨頒給貝林 ,共同主導該研究的北里教授反常落選。[ 註 4] 1908年的同一獎項頒給埃尔利希 ,未授予共同合成砷凡纳明 的秦佐八郎 。數年後,日本在巴黎和會 提出「種族平等」議案,旋遭英美否決。
1926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菲比格 的錯誤學說,忽略世界最初發現癌症病因的山極勝三郎 、市川厚一 。事後,原評委之一的韩森 宣稱自己支持山極[ 37] ,而大英百科全書 介紹的「諾貝爾獎癌症研究」亦只提及山極的成就,菲比格被完全刪除[ 38] 。
1929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忽略了鈴木梅太郎 ,他事實上是提取維生素B1 的世界第一人,但其論文德文 翻譯未標榜「世界首例」[ 39] 。
1930年代,脊髓 副交感神經 的發現者吳建 曾被六度提名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因當時日本是軸心國 的一員,因此不可能獲獎[ 40] 。
1969年的物理學獎 單獨頒給蓋爾曼 ,而未授予最早提出蓋爾曼-西島關係 的西島和彥 、中野董夫 [ 41] ,亦未授予強子 模型的先驅坂田昌一 。事後,評委之一的沃勒 曾私下對湯川秀樹 表示「對坂田落選感到遺憾」[ 42] 。
1975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特明 等3人,但事實上日本人水谷哲才是發現逆转录酶 的論文第一作者[ 43] ,並以獨創的實驗證明了特明的假說[ 44] 。由於《Nature 》的編輯擅自將共同作者的順序對調,因此水谷沒有獲獎。
1996年的化學獎 忽略世界最初预言C60分子 存在的大澤映二 ,因為大澤的著作沒有翻譯,評委不懂日文 ,同年的《Nature》第384期揭發了此事[ 45] [ 46] 。
1998年,戶塚洋二 發現坂田昌一(PMNS矩陣 )假想中的微中子振盪 並測定其質量[ 47] ,被認為必將獲獎,但已於2008年逝世。他的學弟梶田隆章 於2015年獲獎後,也認為「紀念戶塚」是出現第3個得主空缺的理由。
根據諾貝爾委員會的說明,日本人之所以屢遭忽略[ 註 5] [ 註 6]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獲獎機率偏低,係由於進入初選者的「推薦信回復率」與他國相比較低,致使評委判斷不易。
諾貝爾獎候選人
諾貝爾獎候選人與選拔過程有長達50年的保密義務,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已公佈截至1966年(諾貝爾和平獎截至1967年)的候選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 方面,1932年獲提名的本多光太郎 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此外還有西島和彥 (1960~61、64~65年)、中野董夫 (1961年)、大貫義郎 (1965~66年)等人獲得提名。幾乎可確定坂田昌一 曾為1969年的候選人,但相關資料尚未公開。
諾貝爾化學獎 方面,1911年獲提名的秦佐八郎 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此外還有鈴木梅太郎 (1936年)、朝比奈泰彥 (1951~52年)、外山修之 (1958年)、水島三一郎 (1962、64年)、山藤一雄 (1964年)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方面,1901年獲提名的北里柴三郎 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此外還有秦佐八郎(1912~13年)、野口英世 (1913~15、20~21、24~27年)、鈴木梅太郎(1914年)、1919年稻田龍吉 與井戶泰 獲共同提名、山極勝三郎(1925~26、28、36年)、加藤元一 (1928、35、37年)、吳建 (1931、33、35、37、39年)、佐佐木隆興 (1935~36、39、41年)、市川厚一 (1936年)、久野寧 (1936、38、53年)、石原誠 (1939年)、鳥潟隆三 (1939年)、黑津敏行 (1952年)、勝沼精藏 (1953年)等。
諾貝爾文學獎 方面,1947、48年獲提名的賀川豐彥 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此外還有西脇順三郎 (1958、60~68年)、谷崎潤一郎 (1958、60~65年)、三島由紀夫 (1965、67~68年)等。幾乎可確定安部公房 曾入圍最終決選名單,但相關資料尚未公開。
諾貝爾和平獎 方面,1909年獲提名的有賀長雄 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已獲挪威諾貝爾委員會 公開資料證實的候選人,還包括有澀澤榮一 (1926~27年)、賀川豐彥(1954~56、60年)、岸信介 (1960年)、鈴木大拙 (1963年)、吉田茂 (1965~66年)、湯川秀樹 (1966年)。另外據CNN 報導,賭博網站必發 曾於2015、16年將創價學會 及其名譽會長池田大作 列入候選人之一[ 50] [ 51] [ 52] 。
康登霍维-凯勒奇 是有日本淵源的候選人,他是日本東京出身的奧地利 國際政治活動家,幼名「青山榮次郎」,其母為日本人。他致力提倡泛歐主義 ,是歐洲聯盟 構想的先驅,被視為「歐盟之父」。儘管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至少40次,但終未獲獎。
得主的獎金與所得稅
關於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 的獎金,基於《所得稅法》第9條13號,除了經濟學獎 ,皆無需課稅[ 53] 。此一制度的由來,始於日本政府欲向湯川秀樹 徵收所得稅時,激發輿論批判所致。1949年11月24日,所得税法被修訂為:「贈與物(包括來自個人與非個人的贈與物,學術、技藝、慈善及其他文化性的社會貢獻表揚的金錢、貴重物品之褒獎)為非課稅」。
参见
註釋
参考文献
^ 「妻の支え」で得たノーベル賞 渡部裕明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産経新聞 2014年4月16日)
^ もう一度読みたい <初のノーベル賞 湯川秀樹1>敗戦国日本 受賞に沸く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毎日新聞 2015年11月9日)
^ Living memories . The Guardian. 19 February 2005 [2017-10-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1). When Ishiguro was included as the youngest member of the 1983 best of young British writers, he wasn't a British citizen. He took citizenship later that year as a very practical decision.
^ Kazuo Ishiguro wins 2017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 The Financial Times. October 5, 2017 [2017-10-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02). He became a British citizen in 198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9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6-2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5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10-2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3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6-1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2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6-22).
^ 9.0 9.1 9.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8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7-25).
^ 10.0 10.1 10.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4 .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7-1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5 . Nobel Foundation. [6 October 20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10-06).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1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10-26).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0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7-08).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1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4-08).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10-26).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10-15).
^ 17.0 17.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0 .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2-14).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9 . Nobelprize.org. [2019-10-09 ]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7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2-2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2 .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2-2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5 (PDF) . Nobel Foundation. [2015-10-05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01-0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6 . Nobel Foundation. [3 October 201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0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8 . Nobel Foundation. [1 October 201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0-01).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8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7-09).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4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7-09).
^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74 .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7-09).
^ Press release - Nobel Peace Prize 2024 - NobelPrize.org . [2024-10-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10-13).
^ 中村教授「物理学賞での受賞には驚いた」 ノーベル賞 . 日本経済新聞. 2014-10-07 [2014-10-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2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 . Nobel Foundation. [2021-10-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2-17).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7 . Nobel Foundation. [5 October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0-05).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6 .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2-26).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7 .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1-09).
^ 授賞式でサーローさんら演説 ICANにノーベル平和賞 . 朝日新聞 (朝日新聞社 ). 2017-12-10 [2017-1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27).
^ サーローさん「核兵器は絶対悪」…平和賞授賞式 . 読売新聞 (読売新聞社 ). 2017-12-11 [2017-12-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12-14).
^ ノーベル平和賞 授賞式 サーローさん「核兵器は絶対悪」 . 毎日新聞 (毎日新聞社 ). 2017-12-10 [2017-1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15).
^ 平和賞受賞式でサーローさん演説 . 中国新聞 (中国新聞社 ). 2017-12-12 [2017-12-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年12月14日).
^ 「『ガンの山極博士』たたえる」読売新聞1966年10月25日15頁。
^ Guide to Nobel Prize . Britannica.com. Retrieved on 2010-09-25.
^ Suzuki, U., Shimamura, T. Active constituent of rice grits preventing bird polyneuritis . Tokyo Kagaku Kaishi. 1911, 32 : 4–7; 144–146; 335–358 [2015-09-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6-21).
^ 冲中重雄 「4. 呉先生のシゴキ ― 国際神経学会へ随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私の履歴書 第44集』日本経済新聞社、1971
^
Nakano, T; Nishijima, N. Charge Independence for V-particles.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 1953, 10 (5): 581. Bibcode:1953PThPh..10..581N . doi:10.1143/PTP.10.581 .
^ Robert Marc Friedman, The Politics of Excellence: Behind the Nobel Prize in Science. New York: Henry Holt & Company (October 2001)
^ H. M. Temin and S. Mizutani. Viral 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in virions of Rous sarcoma virus (PDF) . Nature. 1970, 226 (5252): 1211–3 [2015-04-04 ] . Bibcode:1970Natur.226.1211T . PMID 4316301 . doi:10.1038/2261211a0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10-07).
^ Horace Freeland Judson , The Great Betrayal: Fraud in Science , 1st. Ed., 2004.
^ Kagaku. 1970, 25 : 854–863.
^ Yoshida, Z.; Osawa, E. Aromaticity. Chemical Monograph Series 22. Kyoto: Kagaku-dojin. 1971: 174–8.
^ Japanese particle-physics leader dies - physicsworld.com . [2014-05-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0-07).
^ Medicine or Physiology Nobel 2001 : Nature News . [2014-06-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15).
^ 知識通訊評論 » 「名」低於「實」的日本科學 . [2014-05-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15).
^ Nobel Peace Prize 2015:PRIO Director's Speculations . PRIO. [3 August 20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9-28).
^ Nobel Peace Prize 2016:PRIO Director's Speculations . PRIO. [3 February 201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15).
^ Nobel Peace Prize 2015:Likely contend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NN (2015年10月8日)
^ 所得税法第九条第一項第十三号ニ又はヘに規定する団体又は基金及び交付される金品等を指定する件 (PDF) . [2015-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02-15).
外部連結
獎項 得主
組織 其他 注:
1 實際上為
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此非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規劃的獎項,是由
瑞典中央銀行 出資設立以紀念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