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雙溪橋
臺鐵第二雙溪橋是位於臺灣新北市雙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新北市雙溪區雙溪車站與貢寮區貢寮車站,1983年於舊橋原址及下游側重建新橋。 沿革與設計第一代橋宜蘭線鐵路於1917年動工興建,工程分別從路線的南(蘇澳)、北(八堵)兩端向中間施築。1920年12月10日南段已通車至大里車站,而北段則於1923年10月21日延伸到雙溪車站,中間只剩雙溪=大里段未完工,該段鐵路雙溪=貢寮間跨越雙溪之處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分別架設單線的「第一雙溪橋」、「第二雙溪橋」,住吉組承包,1924年5月竣工[1],並在同年12月1日隨宜蘭線全線通車營運[2]而啟用。 第一代第二雙溪橋為3孔鋼鈑梁橋,每孔跨度19公尺[3],橋台與橋墩推測以水泥磚(混凝土磚)構築[來源請求]。 1980年7月1日起至1986年1月9日止,臺鐵局進行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時,將第一代第二雙溪橋改建為3孔上承式預力混凝土梁橋[4],於1983年竣工[5],隔(1984)年7月1日雙溪=貢寮=福隆段雙軌化完工營運[6]。 第二代橋宜蘭線鐵路通車營運50餘年後,原有單線鐵路承載量達到飽和邊緣,且為了配合1979年北迴線即將全線通車營運需求,臺灣鐵路管理局提出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計劃[7],實施全線雙軌化工程(已完成雙線路段者除外),其中雙溪=貢寮間的第二代新橋建於第一代橋下游側(南側),於1983年完工[5],次(1984)年7月1日雙溪=貢寮=福隆段雙軌化通車[6]。 第二代第二雙溪橋與重建後的第一代橋相同,也是3孔上承式預力混凝土梁橋[4],做西正線(上行線)使用。 第二代橋1984年通車後使用至2025年6月14日夜,配合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第一、二雙溪橋改建工程之新線橋梁(第三代橋西正線)通車,於14日夜跨15日晨進行軌道切換[8],自2025年6月15日日起北上列車行駛第三代橋,第二代橋停用。 電氣化宜蘭線電氣化工程自1991年7月1日開工。2000年5月2日,包含第二雙溪橋在內的八堵~羅東間率先完工,5月3日正式通車[9],該工程包括更換每公尺50公斤鋼軌及預力混凝土枕木。 改建計畫(第三代橋)由於本橋梁位於雙溪河入海前的洪泛平原,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影響,每逢颱風豪雨洪汛期間,常發生洪水災害,導致鐵路中斷,尤其2001年納莉颱風及2004年納坦颱風過境期間,曾發生洪水漫過軌道,路基遭掏空流失,導致宜蘭線鐵路嚴重中斷損壞,列車停駛,造成營運巨大損失。 因此,考量雙溪流域排洪,臺鐵局推動「易淹水地區治理計畫」並改善強化鐵路橋梁結構,以符合最新耐震規定,辦理「鐵路行車安全改善計畫-第一、二雙溪橋改建工程」,將本橋(第二雙溪橋)及其上行方向(西側)鄰近的「第一雙溪橋」合併延建與加高[10]。 新橋建造於本橋的南側旁,總長約1,396公尺,梁底提高2.57~1.72公尺,跨河段改為箱型梁橋,並消除1處曲線,改善2處小半徑曲線[11]。新橋西正線部分,於2025年6月14日夜跨15日晨切換,自6月15日起,北上列車行駛第三代橋西正線,第二代橋停用[8]。 橋梁週邊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