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列表藉由字例描述臺灣話 中的本字 。本字 是傳統文獻中即有漢字字形,且音韻、意義皆與閩南語詞彙具同源關係,缺一不可。[ 1] [ 2]
臺灣話 與漢語 官話 在音韻、字彙、句法上的差異相當顯著,又由於臺灣話 分支較早,書寫爭議較多。若以漢字書寫閩南語,就必須以音節 為單位「一音一字」,但閩南語中有許多不是源於官話的字詞,造成「有音無字」的狀況,於是產生各種不同的用字,加上口語與文字脫節甚久,未曾如官方語言 有過統一的文字規範,所以目前用字狀況仍相當分歧。各家辭書在用字上各有選擇,但對「本字」的認定差異不大,學界考證也逐漸累積可信的本字。
本列表以教育部臺灣台語推薦用字 為底本,列出臺灣話 的本字,並以本字被記錄下來的時代劃分段落。
上古漢語字詞
上古漢語 為漢代 以前的語音,根據揚雄 《方言 》以及學者比較文獻後的考證,當時並沒有統一的語音,不同地域的字詞、語法差異很大。西元308年 ,逃避戰亂的中原移民遷徙到今日福州 一帶,史稱八姓入閩。311年永嘉之亂 後,中原移民在泉州 晉江 建立聚落,這些移民把上古漢語的字詞語音帶進今日的福建 ,部分語音仍然保留在閩南語的白讀音中。
《論語》紀錄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抑
ia̍h
或
《論語 .學而》:「求之與?抑與之與?」
悾
khong
呆笨無知
《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說文解字》紀錄
《說文解字 》由東漢 許慎 作於西元121年,記載二世紀雅音 字形、字義之間的關係。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矣
啊
--ah
語尾助詞,表示動作完成。
《說文解字》:「矣,語已詞也。」
沃
ak
澆、淋
《說文解字》:「沃,溉灌也。」[ 3]
絚
ân
緊繃的
《說文解字》:「緪,一曰急也。」
甕
àng
口小腹大,用以盛物之陶器。
《說文解字》:「甕,汲缾也。」
漚
au
長時間泡在水中
《說文解字》:「漚,久漬也。」
蠓
báng
蚊子
《說文解字》:「蠓,蠛蠓也。」
覕
bih
躲藏
《說文解字》:「覕,蔽不相見也。」
𠢕
敖、傲
gâu
厲害的、優秀的
《說文解字》:「健也。」
挾
gia̍p
夾在腋下、懷夾
《說文解字》:「挾,俾持也。」
咍
嗨
hai
形容笑聲
《說文解字》:「咍,笑也。」
歇
休
hioh / heh / heⁿh
休息
《說文解字》:「歇,息也。」
乎
吼
--hoⁿh
反問語助詞。
《說文解字》:「乎,語之餘也。」[ 4]
逐
迮
jiok / lip / giok
追
《說文解字》:「逐,追也。」
佮
甲[ 5] 、及、蛤[ 6]
kah
與、和
《說文解字》:「佮,合也。」[ 7] 此字亦見於湘語 ,用法相近[ 8] 。
敧
khi
傾斜
《說文解字》:「攲,持去也。」[ 9] [ 10]
行
kiâⁿ
行走
《說文解字》:「行,人之步趨也。」
掠
lia̍h
捕、捉、抓
《說文解字》:「掠,奪取也。」
冗
lēng / liōng
寬鬆、寬裕
《說文解字》:「冗,散也。……人在屋下,無田事。」
櫳
lông
囚籠
《說文解字》:「櫳,檻也。」
糜
bêr / môe / bê / moâi
稀飯
《說文解字》:「糜,糝糜也。」
縛
綁
pa̍k
束綁
《說文解字》:「束也。从糸,尃聲。」
拍
phah
打
《說文解字》:「拍,拊也。」
捀
捧
phâng
用手端著
《說文解字》:「奉也。从手,夆聲。」
匏
瓠
pû
瓠瓜
《說文解字》:「匏,瓠也。」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歕
pûn
吹
《說文解字》:「歕,吹气也。」
捎
sa
動作粗魯,隨便就拿
《說文解字》:「捎,自關巳西,凡取物之上者為撟捎。」
細
sè / suè
小
《說文解字》:「細,微也。」
泅
siû
游泳
《說文解字》:「浮行水上也。」
欶
吸
suh
吸吮
《說文解字》:「欶,吮也。」
糶
thiò
賣出穀物
《說文解字》:「糶,出穀也。」 此為白話音,文言音為thiàu。
塗
土
thô͘
泥土、土地
《說文解字》:「塗,泥也。」
攤
thuaⁿ
(1) 平均分配;(2) 單位量詞
《說文解字》:「攤,開也。」 此為白話音,文言音為than。
箸
筷、筯
tī / tū /tīr / tǐr
筷子
《說文解字》;「箸,飯敧也。」為古漢語詞。
糴
tia̍h
買進穀物
《說文解字》:「糴,市穀也。」 此為白音,文音為tek。
走
cháu
奔跑
《說文解字》:「走,趨也。」
厝
茨、戍
chhù
房屋
喙
嘴
chhuì
嘴巴
《說文解字》:「喙,口也。」
倚
偎
óa
靠近、依附
《說文解字》:「倚,依也。」
搵
ùn
沾、蘸
《說文解字》:「搵,沒也。」[ 11]
其他上古方言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嘔
áu
嘔吐
《左傳.哀公二年》:「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
啞
é
啞
《史記 .刺客列傳》:「豫讓又漆身爲厲,吞炭爲啞。」
翕
熻
hip
攝影
《易經 .繫辭 上》:「夫坤其靜也翕。」
懸
峘、高
koân
高、超越一般的標準
汝
你
lí / lír / lú
你
教育部推薦用字為「你」。[ 12]
曝
pha̍k
曬太陽
《戰國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
炰
pû
(1)將食物覆蓋在熱灰或熱土中燜熟。 (2) 將食物放在炭上直接炙烤。
(1)《詩經.小雅.六月》:「飲御諸友,炰鱉膾鯉。」 (2) 枚乘 〈七發〉:「旨酒嘉餚,羞炰膾炙,以御賓客。」
穡
sit
農事,引申指工作
《尚書.湯誓》:「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
轉
軫、返[ 13]
tńg
返回
提
thê
(1) 將物品向上移,或時間向前移; (2) 舉出,揭示
《史記.黥布列傳》:「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託。」
拭
tshit
擦抹
《儀禮》:「賈人北面坐,拭圭。」
晏
晚
òaⁿ
晚
可能為古楚語 用法[ 14] [ 15] 。
中古漢語字詞
西元184年,黃巾民變 爆發後,中原戰亂使人口大量減少。永嘉之亂 後,部分中原人口往南遷徙,史稱衣冠南渡 ,這些移民的語音對閩南 造成影響。南北朝 期間,南北語音各自發展,北方語音與匈奴 、鮮卑 等族群母語相互融入,南方則受百越 語音影響,部分語音成為今日日語的吳音 。閩南吸收了南方語音,部分字詞仍保留在閩南語中。
五世紀 末,南朝 梁 沈約 確立四聲 。反切 出現與韻書 的編纂,讓後世學者能對當時的語音進行歸納。其中,七世紀 隋代 韻書《切韻 》是中古漢語 音系的重要紀錄,其中的切韻音 可看成當時南方金陵 音與北方鄴下 音的取捨妥協[ 16] ,這種南北混合的語音影響當時的閩南語音,並保留在日語漢音 與閩南語的文言音 中。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阿
a
名詞前綴。可加在稱謂、姓名、一般名詞之前。
〈木蘭詩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伊
i
他(第三人稱單數代名詞)
《世說新語 .品藻》:「王僧恩輕林公,藍田曰:『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
寬
khoaⁿ
慢慢地
《列子》:「善乎,能自寬者也。」[ 17]
了
liáu
表示動作完成
葛洪 《神仙傳》:「珍又每見根書符了。」
捋
lua̍h
梳撫、撫平
〈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
挾
nge̍h
夾
《後漢書 》:「挾酆霸,據龍首。」
烏
oo
黑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潭
thâm
深水池
酈道元 《水經注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槌
thuî
(1) 敲擊用具 (2) 形容人呆呆的樣子
《世說新語.簡傲》:「康揚槌不輟,傍若無人。」
佇
治[ 18] 、直
tī
在、於
停止、停留。東晉 已有此用法[ 19] 。
《玉篇》紀錄
《玉篇 》由梁顧野王 作於六世紀 ,是當時南朝 金陵雅音 的紀錄,並以反切 記音。當時金陵雅音隨佛教傳入日本,形成吳音 ,保留至今,吳音的韻母 與閩南語白話音有部分相同之處,是金陵雅音影響閩南語音的證據。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頦
hâi / hoâi
下巴
《玉篇》:「頦,頤下。」[ 20]
抾
撿
khioh
撿拾
《玉篇》:「抾,兩手挹也。」[ 21]
揀
kéng[ 22]
挑選
《玉篇》:「揀,擇也。」
晝
罩
tàu
中午,引申指午餐
《玉篇》:「晝,日正中。」
䖳
thē
水母、海蜇
《玉篇》:「䖳,形如覆笠,常浮隨水。」
斟
漛
chim
斟、倒、注
《玉篇》:「取也,計也,酌也。」
鼎
tiáⁿ
鍋子
《玉篇》:「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唐代用法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吼
號
háu
(1) 鳥獸啼叫,(2) 刮風聲
《晉書 》:「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 23]
中唐(安史之亂後)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老
lāu /lǎu
名詞前綴,對人的尊稱
白居易〈戲贈元九 李十二〉:「每被老元偷格律,苦交短李伏歌行。」
暝
mê/mî
夜晚
王維 〈藍田山石門精舍〉:「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
逐
ta̍k
每個
白居易〈首夏〉:「料錢隨月用,生計逐日營。」
逞
théng
放縱,任意行事
柳宗元 〈三戒序〉:「吾恆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剷
thóaⁿ
鋤(草等)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邱記〉:「剷刈穢草,伐去惡木。」
著
tio̍h
動詞補語,表示動作之結果
王建〈北邙詩〉:「堆著黃金無處買。」
殘唐五代遼宋用法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甌
au
杯子
李煜 〈漁父.一櫂春風一葉舟〉:「花滿渚,酒滿甌。」[ 24]
鬮
khau
紙籤(抽籤用)
李商隱 〈擬意〉:「楚妃交薦枕,漢后共藏鬮。」
《廣韻》紀錄
《大宋重修廣韻 》為北宋 官修韻書,從1008年開始編輯,是北宋官方對七世紀切韻音 音系的闡述。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䆀
bái
醜的、壞的
《廣韻》:「禾傷雨則生黑斑也。」 《集韻》:「敗也。」為引申義,與閩南語相同。
喝
hoah
喊叫
《廣韻》:「喝,訶也。」
鉸
ka
用剪刀剪裁
《廣韻》:「鉸,鉸刀。」
柑
kam
芸香科柑橘類植物
《廣韻》:「柑,木名。似橘。」
㾀
khiap
變壞、搞壞;醜惡難看
《廣韻》︰「㾀,病劣。」
洘
khó
水分乾枯;退潮 液體濃稠,引申指擁擠
《廣韻》:「水乾。」
晡
po͘
半天,特指申時(15時至17時)
《廣韻》:「晡,申時。」[ 25]
挲
搓、搔
so
撫摸、搓揉;塗抹;安撫
《廣韻》:「挱,摩挱。挲,上同。」
捅
統
thóng
(1) 超過,多出來 (2) 啄;(3) 顯露
《廣韻》:「捅,進前也。」
綴
對、塊[ 26]
tòe / tè / tèr
跟隨
《廣韻》:「綴,連綴。」
《集韻》紀錄
由於《廣韻》「多用舊文」[ 27] ,字詞與北宋當代脫節,所以北宋在1039年刊行《集韻 》,收錄更多當代字詞,根據唐代《經典釋文 》反切標註字音,增加了唐宋之間出現的新字詞。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醃
蔭
am
用鹽浸漬食物
《集韻》:「醃,漬藏物也。」
雺
茫
bông
大霧、霧氣
《集韻》:「雺,《說文》:『地氣發、天不應』。古从矛,或作霧。」
吼
號
háu
哭泣啼聲
《集韻》:「吼,厚怒聲。」
䘥
嘎
kah
背心
《集韻》:「廣雅 :『䘥,襦(短衣)也。』」
囥
khǹg
放置
《集韻》:「藏也。」
軂
躼
lò
高大的
教育部寫「躼」。
痠
sng
痠痛、微痛無力
《集韻》:「痠,痛也。」
榫
筍
sún
器物材料凹凸接合處之凸出部分
《集韻》:「榫,剡木相入。」
敨
㪗
tháu
(1) 打開、解開;(2) 暢通 (3) 聲名遠播;(4) 走運
《集韻》:「敨,展也。」
近代漢語字詞
歷經遼 、宋 、金 、元 ,三百年的族群互動、政權更迭與移民流徙,漢語語音發生劇烈變化。十一世紀 的中原汴洛音 音系就與七世紀的切韻音 不同,到了十四世紀 的中原音韻 、洪武正韻 ,音系已經徹底轉化,成為早期官話。閩地遠離中原,由於地理隔離且人口變動較輕微,語音未如官話區般發生大規模的變遷。從十六世紀 中葉福州的《戚林八音 》、1800年 泉州的《彙音妙悟 》,都可明確看出:閩語音與官話語音已經發生區隔。
受到貿易互動、戲曲文化等影響,閩南語中可以看到由北方引進的若干字詞[ 28] ,隨時代遞嬗,其中某些用法於現代標準漢語 中亦已少見。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笢
抿、刡
bín
刷子;用刷子刷
《正字通》:「笢,今之澤髮騣刷曰笢。」
教育部寫「抿」。
挨
e
推擠
《水滸傳 》:「宋江分開人叢,也挨入去看時,卻原來是一個使鎗棒賣膏藥的。」
敢
咁、噉
kám
難道,表疑問
官話來源[ 29] 此爲文言音,白話音為káⁿ。
坎
khàm
階梯,引為建築物單位量詞
《明史 》:「經宿沙落,河坎復平。」
款
khuán
(1) 模樣、種類;(2) 整理
宋應星 《天工開物 》:「款制各從方土。」 此爲文音,白音爲khoáⁿ。
擂
lûi
研磨
《紅樓夢》:「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薑興欲狂。」
踅
se̍h
繞行、轉動
元朝 以後用語[ 30] [ 31]
《字彙》及《正字通》紀錄
《字彙 》由明安徽 宣城 人梅膺祚 於1615年 刊行,稍後明末張自烈 撰寫《正字通 》。兩書作者皆為南方人,書中含有許多過去字典不收的俗字,為近代華中 、華南 語彙留下許多紀錄。
本字
異用字 / 俗字
白話字
華語字義
註釋
眯
bî
(1) 眼睛微微閉合,引指小睡 (2) 以小動作偷偷看一下
《正字通》:「眯,俗作瞇。」
呃
eh
打嗝
《正字通》:「呃,方書有呃逆症,氣逆上衝作聲也。」
枵
飢、飫[ 32]
iau
飢餓
《字彙》:「枵,虛也。」
駛
sái
駕駛
《字彙》:「駛,使馬行疾也。」
嬯
呆、獃[ 33]
tai
不靈光的
《說文》:「嬯,遲鈍也。」
「呆」的用法初見於明朝 。[ 34]
倩
chhiàⁿ
聘僱、僱用
《字彙》:「倩,假借使人。」
揬
tu̍h
(1) 戳、刺;(2) 駁斥
《字彙》:「揬,搪,不遜。」
參見
參考資料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用字原則‧本辭典用字類型‧本字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8 [2021-09-2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5-08) (中華民國國語) .
^ 楊秀芳. 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 (PDF) . 漢學研究. 2000, 18 (特刊): 111–146 [2024-02-13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04-11).
^ 《 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 》:「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奉匜沃盥,既而揮之。」
^ 《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例】《二林大奇案歌》:「…二人結拜甲咒咀…」
^ 【例】《最新失德了歌》:「…敢卜蛤我做對頭…」
^ 《廣韻 》:「古沓切,並佮,聚也。」
^ 吳瑞文:〈論現代湘語中的覃談有別及其早期形式的擬測〉,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 (2018) 77-98。
^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支有持義,故持去之攲從支。宗廟宥座之器曰攲器……《廣韻》:『「危支」,不正也。』《玉篇》曰:『攲,今作不正之「危支」。』」
^ 《韓詩外傳 》:「孔子觀於周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也?』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聞宥坐器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孔子喟然嘆曰:『嗚呼!惡有滿而不覆哉!』」
^ 清‧段玉裁‧注:「沒者,湛也,謂湛浸於中也。」
^ 《尚書 .堯典》:「汝能庸命,巽朕位。」
^ 【例】《勸改賭博歌》:「…罰金返來無代志…」
^ 屈原 〈離騷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 《說文解字》:「晏,天清也。」用法不同。
^ 《大宋重修廣韻‧切韻序》:「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顏多所決定。」
^ 蘇軾〈和陶飲酒〉詩二○首之一一:「詔書寬積欠,父老顏色好。」
^ 【例】《勸改賭博歌》:「…有開公司治大東…」
^ 晉.殷仲文〈解尚書表〉:「佇一戮於微命,申三驅於大信。」晉.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塗次舊沛,佇駕留城。」
^ 《字彙》:「頦,頤頷也。」
^ 遼 《龍龕手鏡 》:「挹也,去劫反。」字義相同,但韻母已有差異。
^ 文言音為kán
^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 《正字通 》:「俗謂茶杯為甌。」
^ 漢.馬弟伯《封禪儀記》:「早食上,晡後到天門。」
^ 【例】《義賊廖添丁》:「…古川塊著腳倉後…」
^ Teng, Ssu-yü and Biggerstaff, Knight. 1971.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 3rd e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3851-7
^ 例如「西 瓜」(si -kue)一詞的「si」,既非文讀音「se」,亦非白讀音「sai」,顯為官話音之影響。
^ 關漢卿 《竇娥冤 》:「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
^ 元‧王實甫 《西廂記 》:「四野風來,左右亂踅。」
^ 《水滸傳 》第六回:「智深提了禪杖,踅過後面。」
^ 【例】《八七水災歌》:「…圍在水中飫甲寒…」
^ 【例】《望春風 》:「…月老笑阮憨大獃…」(異用字)
^ 《正字通》:「呆,今俗以呆為癡(痴)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