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言音標方案(英語: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TLPA,讀作Thoo-lú-pah)是台灣語文學會於1991年期間針對臺灣語言所制定的音標系統[1],內含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臺灣客家語音標系統、臺灣原住民語音標系統等三套系統。[2]1998年元月教育部公告使用前兩套。[3][4]2003年2月教育部在客語部份改採臺灣客語通用拼音方案。[5]閩南語部份再經和國際語音符號、教會羅馬字系統整合後,教育部於2006年10月14日公布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6]
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
大致上與白話字相同,但是基於書寫方便做了些微調整,並且將各地腔調差異納入考量增加了幾種新的拼寫法。
子音
- 將同一發音部位之不送氣清音([p], [t], [k], [ʦ])視為基本音,依據系統性規則給予單一拉丁字母 p, t, k, c,送氣清音則加上 h 成為 ph, th, kh, ch,最後一組與白話字中的 ch, chh 不同且不相容。
母音
- 某些地區將「o」、「oo」發為半閉後圓唇元音/o/、半閉後不圓唇元音/ɤ/。
- 因為打字排版不易處理,因此把白話字的「o·」改為「oo」。
- 泉州腔的中央元音/ə/、閉央不圓唇元音/ɨ/、漳州腔的半開前不圓唇元音/ɛ/分別以新增的拼寫法「er」、「ir」、「ee」來書寫。
- 原先在白話字系統中記為「ek」、「eng」的/iək/、/iəŋ/改以「ik」、「ing」記。
- 鼻化韻廢除n,改用「nn」標示,若遇到入聲「-h」則置於其前寫如「-nnh」。
- 廢除「o」做為介音的寫法,一律改為「u」。如:「Tâi-oân」改為「Tai5 uan5」
- 聲母是 m、n、ng 時,不加表示鼻音的 ⁿ。鼻母音不需要子音單獨也能成為一個音節,如:黃(n̂g)、姆(ḿ)。
聲調
TLPA聲調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0
|
調值 |
˦˦ |
˥˩ |
˧˩ |
˧ |
˨˦ |
|
˧˧ |
˥ |
˥˥ |
|
傳統調名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無 |
無
|
白話字表記 |
a |
á |
à |
-ap, -at, -ak, -ah |
â |
|
ā |
-a̍p, -a̍t, -a̍k, -a̍h |
無 |
無
|
方音符號表記 |
不標 |
ˋ |
˪ |
ㆴ、ㆵ、ㆶ、ㆷ |
ˊ |
|
˫ |
ㆴ·、ㆵ·、ㆶ·、ㆷ· |
無 |
無
|
- 另外新增0號調與9號調表示輕聲及高升調。
- 做為聲調符號的阿拉伯數字,應標寫於音節的右上角,如:「百科全書 pah4 kho1 cuan5 su1」。如果有打字或電腦輸入等困難可免用上標。
臺灣客家語音標系統
子音
- 舌尖面音(齦後音)「z」、「zh」、「sh」、「j」為海陸腔特有的發音,發音接近捲舌音。
母音
聲調
調名 |
傳統調名 |
調值 |
範例
|
北部四縣 |
南部四縣 |
海陸
|
第1調 |
陰平 |
24 |
33 |
53 |
東
|
第2調 |
陰上 |
31 |
53 |
24 |
董
|
第3調 |
陰去 |
55 |
55 |
31 |
棟
|
第4調 |
陰入 |
2 |
3 |
5 |
督
|
第5調 |
陽平 |
11 |
11 |
55 |
龍
|
第7調 |
陽去 |
-- |
-- |
22 |
度
|
第8調 |
陽入 |
5 |
5 |
2 |
毒
|
- 四縣腔去聲不分陰陽。
- 以數字標示調名可以讓四縣腔及海陸腔的書面資料互通。
臺灣原住民語音標系統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