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汴洛语音即宋代汴京及洛阳一带的方言音系,演變自古代洛陽讀書音。宋室南渡之后,陪都临安可能也通行类似的语音。
研究材料
宋朝官方先后修过几本韵书,但这些韵书都承袭《切韵》的系统,极少反映当时实际语音。要準確構擬宋代音系,主要材料来源于邵雍的《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和宋朝词人的用韵情况,尤其是邵雍的音系和《切韵》、《广韵》所反映的音系不同,却能和北宋汴洛人士邵雍、程颢、程颐等人的诗文用韵两相吻合。《皇极经世书》用图表来归类口语的语音,声母的图叫做音图,韵母的图叫做声图。但该书有浓厚的象数学色彩,用天地来比附语音的声韵,增加了研究的困难。
声母
周祖谟拟音如下[1]:586-590[注 1]:
音类
|
不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
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
鼻音
|
清擦音
|
浊擦音、边音
|
重唇音 |
p |
pʰ |
m |
|
|
轻唇音 |
|
|
ɱ |
f |
v
|
舌音 |
t |
tʰ |
n |
|
l
|
齿头音 |
ts |
tsʰ |
|
s |
|
正齿音 |
tʃ |
tʃʰ |
ȵ |
ʃ |
|
牙喉音 |
k |
kʰ |
ŋ |
x |
ɣ
|
李荣拟音如下[2]:170-173[注 2]:
音类
|
不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
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
浊塞音、塞擦音
|
清擦音
|
浊擦音
|
鼻音
|
边音
|
重唇音 |
p |
pʰ |
b |
|
|
m |
|
轻唇音 |
|
|
|
f |
v |
ɱ |
|
舌头音 |
t |
tʰ |
d |
|
|
n |
l
|
舌上音 |
ȶ |
ȶʰ |
ȡ |
|
|
|
|
正齿音 |
tɕ |
tɕʰ |
dʑ |
ɕ |
ʑ |
ȵ |
|
齿头音 |
ts |
tsʰ |
dz |
s |
z |
|
|
牙、喉音 |
k |
kʰ |
g |
x |
ɣ |
ŋ |
|
喉音 |
ʔ |
|
|
|
|
|
|
两人构拟的主要区别在于:
- 《声音唱和图》中,同一部位的塞音、塞擦音分为四套,如“卜、步、普、旁”。周祖谟认为对应的音值是p、p、pʰ、pʰ,只是邵雍墨守旧说,把原来属“並”母的“步”、“旁”仍列维浊音[1]:591。李荣则认为对应的音值是p、b、pʰ、bʱ,其中b和bʱ的区别不辨义,是两个音位变体[2]:170。
- 同理,原图中同一部位的擦音分为清浊两套,周祖谟认为已经并为一套,而李荣分列两套。
- 原图中有独立的舌上音。周祖谟的构拟中,舌上音已经和正齿音合并。
- 原图中,次浊声母(鼻音和边音)分两套,一套配上声,一套配平、去、入三声。周祖谟的构拟中,轻唇部位分为相配的ɱ和v,牙喉部位分为相配的ŋ和ɣ,其他部位只有一套。李荣的构拟中,次浊声母只有一套,但有两个音位变体,平去入三声字带浊流,上声字声门紧缩,不带浊流[2]:171。
全濁聲母清化
宋代音系比唐代音系进一步简化了,在一些重要的特点,已经有了早期官话的雏形。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古汉语的全浊音全部清化成相应的清音。在邵雍的音图上,全浊音分成两类,称为“火”的一类,排在不送气清音的下面,称为“石”的一类,排在送气清音的下面。分类的情形,和现代普通话一样,平声属于送气的一类,仄声属于不送气的一类。因此,中古汉语三组对立的格局,就变成只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了。[3]
全浊字清化举例
例字 |
中古汉语声母 |
中古汉语声调 |
平仄 |
《皇极经世书》归类 |
宋代音系声母 |
现代普通话声母
|
近 |
g |
上 |
仄 |
火 |
k |
ʨ
|
乾 |
g |
平 |
平 |
石 |
kʰ |
ʨʰ
|
步 |
b |
去 |
仄 |
火 |
p |
p
|
旁 |
b |
平 |
平 |
石 |
pʰ |
pʰ
|
另外中古汉语的微母从鼻音m(可能经过短暂的ɱ阶段)变成擦音v,排在同部位的f下面。[4]
韵母
周祖谟拟音如下[1]:596-598:
a |
ia |
ua |
|
ɿ/ʅ[注 3] |
i |
ui |
|
u |
y |
|
|
ai |
|
uai |
|
|
|
uǝi |
|
au |
iau |
(uau) |
|
ou |
iou |
|
|
an |
ian |
uan |
yan
|
ǝn |
iǝn |
uǝn |
yǝn
|
aŋ |
iaŋ |
uaŋ |
|
ǝŋ |
iǝŋ |
uǝŋ |
iuǝŋ
|
uŋ |
yŋ |
|
|
am |
iam |
|
|
|
im |
|
|
aʔ |
iaʔ |
uaʔ |
yaʔ
|
ɿʔ/ʅʔ |
iʔ |
|
|
uʔ |
yʔ |
|
|
ǝʔ |
iǝʔ |
uǝʔ |
yǝʔ
|
ɔʔ |
iɔʔ |
uɔʔ |
yɔʔ
|
eiʔ |
|
ueiʔ |
|
ap |
iap |
(uap) |
|
|
ip |
|
|
|
(iup) |
|
|
在邵雍的声图上,入声字不是配鼻音结尾的阳声字,而是配元音结尾的阴声字,例如“舌”字,不和“千典旦”一组,而是和“多可个”一组,“六”字不和“宫孔众”一组,而和“牛斗奏”一组。只有以-p结尾的“十”、“妾”等字和-m结尾的字排在一起(但是自成一组)。这说明中古汉语的-t、-k韵尾都脱落了,可能弱化成喉塞音ʔ,也可能变成i、u,只有-p韵尾保存下来。
另外音图的“开发收闭”大致相当于韵图的一二三四等,“自思寺”三字不排在有i介音的“收”列下而排在无介音的开列下,可见这类字韵母已经变成ɿ了。
特点
宋代汴洛语音与之前的《切韵》音系和之后的《中原音韵》音系相比,擁有如下特点:[5]
- 全浊声母按照声调分为两组,分别接近同部位的全清和次清声母,可能已经清化。
- 非、敷、奉紐合流。
- 喩三、喩四紐合流。
- 禪、牀紐混同。
- 知 、照相近。
- 上声次浊声母归入阴类,类似后代的“濁上變去”。
- 歌、麻两韵合流。
- 切韵音中的一二等韵合流,三四等韵合流。出现了类似后代四呼的格局。
- 韵母i和ts、tʃ等相拼时变为ɿ、ʅ,从细音三等变为洪音一等。
- 切韵音中,入声韵字总是和阳声韵字相配,成爲七調系統。宋代汴洛语音中的入声字,部分和阴声韵字相配,此时-t尾和-k尾的入声字可能已经合流变为-ʔ尾。
相關條目
注解
- ^ 对原书中有的不符合国际音标的写法进行了改写。
- ^ 对原书中有的不符合国际音标的写法进行了改写。原书只构拟了音系的类,没有给出值,根据书中切韵音的构拟音值添加。
- ^ [ɿ]只和精组拼,[ʅ]只和照组拼,可以合为一个音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