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66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1966年12月4日至6日,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林彪主持召开。

背景

1966年11月17日,中央文革小组陈伯达王力关锋戚本禹以及唐平铸和首都革命职工代表举行座谈期间,由王力宣读了《关于工厂文化大革命的十二条指示》(《工厂十二条》),内容是鼓励在工厂内进行文化大革命运动。[1]

该草案受到中央和地方一些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人的抵制,主要是不同意在工交企业开展文化大革命。在陶铸主持的全国工交座谈会中,余秋里谷牧组织草拟与十二条相对立的《工交企业进行文化大革命的若干规定》(《工交十五条》),主张工矿企业分批分期搞文化革命,不搞串联,坚持八小时生产[2]。不久毛泽东否定了《工交十五条》。国务院与中央文革小组修改《工厂十二条》,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草案)》,即《工业十条》[3]

经过

1966年12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听取了谷牧关于工交企业座谈会的汇报,并准备通过《工业十条》。林彪、康生、陈伯达、王力等对谷牧所写的《关于工矿企业文化革命座谈会的汇报提纲》进行指责和批判。[1]

林彪说:“这次工交会议开了二十多天,会议开得不好,是错误的,思想很不对头。”“不仅是五十天的问题,而是十年、二十年的问题。工交战线受刘、邓的影响很大。”他还说:这次“文化大革命”是“对全党的批判运动,批判干部的运动。”[4]

这次会议中谷牧受到围攻。谷牧在汇报中指出,工交系统“文化大革命”的具体做法,要从工交企业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工交企业的特点。但遭到江青康生陈伯达王力的攻击。江青攻击工交系统的领导人“毫无阶级感情,给工人戴上几百斤重的石头完全是反革命,搞修正主义那一套玩艺儿”,康生讲:工厂“文化大革命”比学校更重要。陈伯达说:“在文化大革命群众运动中,总要有文化革命的群众组织。”王力则称“提纲是集中了一套错误的东西,就是不要搞文化大革命。”[1]

在12月6日下午的会上,王力等人突然严厉指责、攻击陶铸用生产压革命。他指责陶铸坚持要党委统一领导工厂“文化大革命”的主张,说:“北京哪一个工厂能够统一领导?统一领导就是镇压革命。”陶铸作了检讨。[1]

结果

12月9日,中共中央下达《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工业十条》)。15日,中央政治局又通过了《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草案)》(《农村十条》)。由此文化大革命迅速蔓延到全国的工矿和农村[1]

参考

  1. ^ 1.0 1.1 1.2 1.3 1.4 张静如主编. 从一大到十七大 第3册 图文版.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8-08: 341. ISBN 978-7-80601-874-3. 
  2. ^ 党史理论研究室编;刘海藩主编. 中国共产党党史全鉴 第4卷. 党史研究出版社. 2006-11: 1592. ISBN 978-7-80112-612-2. 
  3. ^ 张静如主编;赵勇民,李颖副主编.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丛书 从一大到十七大 第3册 图文版.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2-10: 306–307. ISBN 7-5470-1983-8. 
  4. ^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6年.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9) (简体中文).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