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瑪麗 (1960年)
颱風瑪麗(英語:Typhoon Mary,國際編號:6003,中國大陸編號:600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3W)為1960年太平洋颱風季第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瑪麗於1960年6月3日生成,經過南海中、北部之後,再於6月9日在香港西北偏西約10公里掠過,並給香港造成災害,並穿過廣東和福建。它再次出現於太平洋並增強為颱風。隨後於6月12日朝東移動,並減弱成為外熱帶氣旋。 颱風瑪麗在香港和中國造成相當大的損失。這被認為是自1937年颱風以來襲擊香港的最嚴重風暴。風暴摧毀了由來自中國大陸的難民建造的棚屋,讓數千人無家可歸。發生多宗山崩,且大部分基礎設施都受到損壞。超過400艘小型水上船隻受損及被摧毀。在中國,堤壩和水壩遭受嚴重損壞,多座公共建築倒塌,並且摧毀大片農田。在風暴期間,超過1600人遇難。 影響英屬香港[1]![]() 香港天文台於部分地區錄得最高陣風風速。圖內所有地區風速皆達到颶風程度
瑪麗在6月3日於香港以南形成一熱帶低氣壓,天文台於6月4日下午3時15分縣掛一號風球,並於同日晚上7時05分縣掛3號風球,其後並在6月5日增強成一強烈熱帶風暴。它在6月6日向北移動,天文台於晚上9時40分縣掛7號風球(現8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雖然翌日減弱,但7號風球仍然維持,由於瑪麗在6月8日再度增強,並轉吹東南風,天文台在早上9:05分改掛8號風球(現8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及後在它在6月9日清晨向北橫過新界西部,天文台在凌晨1時07分改掛9號風球,繼而在上午3時30分改掛10號風球,這段期間造成嚴重人命及財物損失。隨著瑪麗登陸並減弱及遠離香港天文台於下午12時40分改掛6號風球(現8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取代縣掛了9小時多的10號信號,並在下午4時30分改掛3號風球,最後晚上11時4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6月4日至7日期間,天文台間中錄得強風,但離岸持續吹強風;6月8日下午2時起普遍風力逐漸達烈風程度。天文台未能於一分鐘內持續錄得颶風,但錄得每小時191公里的最高陣風。橫欄島測風站位於海平面70.1米的空曠地方上,平均風速達每小時112公里(暴風程度),陣風則高達每小時194公里。風眼在6月9日清晨4時至6時之間掠過長洲附近;當地平均風速卻不達每小時88公里,但當風向轉為西南時令當地變得十分當風。 當風球懸掛期間,天文台錄得427.5毫米雨量。 瑪麗襲港期間,為本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創下了多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葡屬澳門
中國大陸瑪麗登陸後曾吹襲中國大陸,為該區帶來暴雨和风暴潮,造成638人死,5,316人傷,205人失蹤。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英屬香港
葡屬澳門
參考資料
文獻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